太原市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015-04-06栗江鹏
栗 江 鹏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太原市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栗 江 鹏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针对太原市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提出了防治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分析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对海绵型城市建设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雨水就近截留利用、提高雨水入渗能力、加强调蓄设施建筑等措施。
生态城市,雨水,土壤,景观水体
0 引言
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气候干燥,地下水天然补给能力差,年平均降雨量为456.8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719.5 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8倍,降雨量沿时间分布不均,高度集中,65%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对于年年喊渴的太原市来说,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事与愿违,反而形成了“小雨积水,大雨成涝”的现象,“欢迎来太原看海”成了网络上调侃太原市这个少雨多旱城市的话题。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36号文”,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住建部城建司发布的《2014工作重点》中提出了“防治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要求将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与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恢复城市之肾的正常代谢,并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研究。
1 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近几年,太原市加大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确立了绿色转型新战略,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构建绿色政策新体系,实施政府绿色新治理,坚持科学发展,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上取得了突破。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绿化工程,全面启动了东、西山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100 km环城林带和十六个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5%左右。建成了600万m2的汾河蓄水水面以及350 hm2的人工湿地,开展了住宅小区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使雨水截留、入渗、利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城市的气候条件得到了改善,减少了内涝发生的频次,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城市绿化面积覆盖率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无论是公共绿地还是小区绿地,为了突出景观性,都高出周围地面,下雨时,城市的雨水不是往绿地里流,而是往道路上流,绿地起不到有效缓减城市排涝压力的作用。河湖景观水体更多的是景观效应,甚至限制城市雨水的排入,导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另外,土壤已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大量道路建设采用隔水式硬化方式处理地面,使土壤被压实、结构遭到破坏,渗水能力遭到破坏。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原市的不透水面积扩大了1倍,河川径流水资源总量由3.04亿m3降到了2.06亿m3,平均减幅为32.2%。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开发产生了相应的生态水文效应,导致了雨水的截流、下渗等水文要素发生改变,使降雨—径流过程向极端情况发生。加剧了流域地区水资源的流失。经测算,太原市区每年有近5 500万m3的雨水白白流失,比两个晋阳湖的蓄水量还多700万m3。与此同时太原市城区5.6 km2的绿化面积浇水需要近450万m3的用水需要使用优质水,加大了用水的紧张状况。
2 海绵型城市建设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使太原市近几年来出现了多次极端降雨,引发了大面积积水,形成了内涝,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顽疾,在加大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力度的同时,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科学地建设城市,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开始了海绵型城市建设的雏形。
1)强化源头控制,实现雨水就近截留利用。政府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进行源头控制延缓冲击负荷,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市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太原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从2011年开始,依据《太原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有关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提出了雨水利用的要求,要求居民小区建筑面积5万m2以上,其他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在3 000 m2以上都必须进行雨水收集利用,并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对雨水利用设施进行验收。太原市规划部门在规划方案的审批时,对小区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严格控制小区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5,通过对雨水就近利用、就近入渗的方式实现源头控制。目前太原市星河湾住宅小区、龙行天下住宅小区已建成了完善的雨水收集利用和雨水入渗系统,成为全国示范性的生态小区。
2)改善城市下垫面,提高雨水入渗地下的能力。城市下垫面采用防渗材料阻隔了雨水入渗地下的途径,破坏了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的功能,造成了大量雨水资源流失,并且引发了城市内涝。在新建和改建的道路工程以及广场建设工程中,明确提出不得使用石材作为人行道和广场的铺装材料,要求使用透水材料,鼓励住宅小区道路采用透水路面。
3)提高公共绿地吸纳雨水的能力。针对太原市原有的城市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带过分注重景观的微地形,绿化方式明确提出新建绿地系统必须采用下凹式绿地,景观效果必须服从功能需求,充分发挥绿地系统承载雨水的能力。
4)加强调蓄设施建设,强化雨水资源利用。河道、湖泊、湿地和沟塘等自然蓄排水设施是城市内涝防治和排水的重要载体。太原市现有多个雨洪调蓄池,但多数属于“带病”运行,有的被认为“瘦身”。近年来,政府充分认识到调蓄设施的重要性,除了对现有的调蓄设施进行了改造挖潜,提高调蓄能力,同时结合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在多处新建了雨洪调蓄设施。在发挥政府主导的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的办法,支持各单位自建雨洪调蓄池。太原市武宿机场分别在空区和陆区新建了7万m3和5万m3的雨水蓄水池,使机场跑道的雨水、家属区和航站区的雨水全部收集利用。
在雨水调蓄设施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和景观功能,太原市学府公园和正在建设的晋商公园就是在原有的规划的雨洪调蓄池基础上兴建的。
5)开放景观水体,实现其功能延伸。太原市的景观水体补水一方面通过汾河水库放水补充,一方面通过自然降雨到水面来补水,补水方式单一,补水成本高昂。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前提下,将城市雨水系统与景观水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互通连接,将降雨高峰时的雨水通过溢流设施引入到景观水体,既可以发挥景观水体的调蓄功能,又可以实现利用雨水补充景观水体用水的功能,太原市迎泽公园和学府公园就是采用此种方式。
6)加强水土保持,减轻外水漫城。太原市地形地貌独特,三面环山,东西向地形坡降大,南北向平坦,城市最低的道路低于汾河河床。汾河以东的东山地区洪水穿城而过,多个排水系统都属于雨洪共用。外来洪水对城市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减少东西山洪水对城市的威胁,需要通过大量的绿化进行水土保持,实现洪水就近截留入渗,涵养地下水,同时延缓径流时间,实现雨洪错峰。
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太原市仍需更多的实践来不断的完善。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Taiyuan
Li Jiangpeng
(TaiyuanMunicipalEngineeringDesignInstitute,Taiyuan030002,China)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climate features of Taiyua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deas to prevent the urban waterlogging, researches the sponge urba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ints out some measures inculding the rainwater nearby persistence ut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rainwater infiltration capacity and facility construction of regulation and storage.
ecological city, rainwater, soil, landscape water
2015-01-09
栗江鹏(1972- ),男,工程师
1009-6825(2015)16-0156-02
X-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