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布局方式探析

2015-04-05邹广天

山西建筑 2015年32期
关键词:寒地流线照料

成 曌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寒地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布局方式探析

成 曌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结合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针对寒地气候提出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布局的基本方式,并从空间流线特点出发作了研究,进而提出了适应性的空间流线组织原则和空间组合方式。

寒地城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布局方式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规划提出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日托养老”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对老年人来说,白天可以到日间照料中心接受综合性日间服务,晚上又可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在该设施中老年人不仅接受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还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生活[1]。对于寒地城市而言,气候的特殊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而使建筑空间布局方面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冬季严寒气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于较为敏感、脆弱的老年人来说尤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寒地社区活跃度下降,交往行为减少,进而影响了生活质量。如何减少冬季气候的负面影响,使社区环境更加便利舒适,成为寒地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布局方式研究的关键。

2 空间流线的特点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流线主要分为四种,即老人流线、护理流线、探访流线和后勤流线。

其中老年人的流线又可分为三类:

1)无目的的自由运动(如散步);

2)来回往复的双向对流运动(如从休息室到卫生间的运动);

3)回到原地点的循环运动(如从门厅的入口,又回到入口)。

首先,在日间照料中心中,无目的的自由运动随机性较大,需要提供多变性的动线,诱导各种行为的发生,例如,多功能活动室或其他休闲娱乐用房之间动线较为随机,方向性不明确,个体运动路径差异较大,可形成利于多向选择的自由流线,增加其空间趣味性。其次,双向对流运动多为必须发生的功能性行为,流线较为固定的,应尽量缩短距离,使得老年人的活动更加便捷高效,例如休息室与卫生间和浴室之间具有较为固定和频繁的双向运动,应方便使用者快速到达,避免其他流线干扰。另外,沿某个方向的循环运动具有连续性和秩序性,需要设计明确合理的动线进行引导。例如,门厅或阳光厅与其他各个功能空间都有联系,宜形成循环流线串通各个空间,并且导向明确,利于老年人的识别和疏散。

3 空间流线的组织原则

1)减少流线的外部穿越,满足冬季需求。

当建筑内部流线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个体差异下多种行为的需求时,老年人会选择外部路径弥补空间体验的缺失,或是当内部流线过长,需要从外部穿越寻求捷径时,老年人也不得不忍受冬季外部恶劣的气候环境。因此将室外路径内部化,通过增加封闭连廊或增加内部分叉流线的方式,不仅可以缩短两点距离,同时还能增加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带来更丰富的时空体验。

2)增加流线的层次性,完善空间体验。

老年人的交往行为不仅限于各个独立的活动空间内,更多发生在交通空间中人流交汇的场所。对于寒地城市而言,冬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内,因此,需要弥补外部流线的缺失,丰富内部流线的层次感,将城市中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等意象融入建筑内部,诱发老年人多方向、多层级的运动行为,避免行为的主观创造性被压制。同时,通过改变联系空间的界面形态、尺寸、色彩、光线等设计因素影响老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使其体会到空间的变化,从而获得进行其他活动的欲望。

3)增加流线的连续性,形成过渡空间。

流线是通过对一系列功能空间的连接,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对于寒冷的冬季,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突然转换造成的巨大温差,容易产生“极端效应”带来的不适[2]。因此设计时也需要考虑营造适当的过渡空间,使内部流线和外部流线保持紧密的连续性。例如,通过延伸入口和门厅的流线距离获得更多的缓冲空间,或是在入口设计灰空间,模糊室内外界限,从而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

4)增加流线的复合性,提高空间利用率。

为了应对冬季恶劣气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需要增加一定的室内活动空间,如果一味地增加面积,并列排布势必会造成一些房间闲置,使用率较低。因此,设计时需要利用空间复合化策略保证行为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兼容性,考虑空间的共享原则,承载更多的活动需求,合理组织流线,在满足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提供其他交往活动的可能。例如,借用宽敞的走廊形成较大的活动空间,满足老年人一起跳操、锻炼等集体活动[3]。

4 空间的组合方式

气候是影响寒地城市建筑布局、建筑形态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时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方式最大化利用太阳能进行采光取暖,避免冷风侵袭和巨大温差形成的不适感。针对寒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特点将空间组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4.1 集中式

这种组合方式针对的是各层建筑面积较小的寒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各种功能用房紧凑布置,交通流线相对较短便于联系,通常由门厅、阳光厅等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形成主导空间,其他功能空间围绕其展开布置,有效的减少了交通面积并节约了土地,建筑形态较为方整,能适应寒地气候特征。

4.2 街巷式

各个功能空间通过“街巷”来联系,形成线性空间,具有明确的识别性和导向性,符合老人“走街串巷”的空间认知经验。最基本的街巷式为直线型走廊,只作为联系各个功能的交通空间。在此基础上可加宽街巷,复合其他功能形成公共交往空间,解决冬季室内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化直为曲,使空间更加柔和多变,同时曲线的设计拉长南向采光面有利于获取更多日照。

4.3 庭院式

该组合方式适用于中型或大型寒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围合的内部空间形成较为稳定的风环境和舒适的微气候,中庭还可吸收太阳辐射,利用温室效应形成良好的储热空间[4],提供内部日常休息、集会和小型观演等多种功能的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将阳光、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引入庭院中,既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为老年人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

4.4 混合式

将集中式、街巷式和庭院式组合方式的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进行复合,形成混合式,这种组合方式融合了多种特性。例如,将街巷式与庭院式进行组合,多个院落分散于各个街巷,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更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的各种行为,满足多样化的建筑内部空间体验。

4.5 自由式

该组合方式因地制宜,形成柔性空间与适应性的开放空间,空间形态较为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符合老年人的差异性需求,容易激发多层次的交往行为发生,但方向感相对较弱。

5 结语

由民政部编制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已经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提出了要求,但是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寒地城市,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并没有根据气候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提出适应性设计策略。因此有必要在完善社区养老设施的理论体系的同时针对寒地城市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功能构成方案和建筑设计策略。

[1] 民政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 冷 红.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周燕珉,林婧怡.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养老建筑设计[J].装饰,2012(9):9-10.

[4] 梅洪元,王 飞,张玉良.低能耗目标下的寒地建筑形态适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3(11):29-31.

Inquiry on spatial layout methods of day care centers for the elderly in cold regions

Cheng Zhao Zou Guangtian

(CollegeofBuilding,HarbinUniversityofIndustry,Harbin150006,China)

Combining with growing aging status, in light of climate conditions in cold reg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basic spatial layout methods of day care centers for the elderly, studies spatial streamline featur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daptable spatial streamline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spatial composition methods.

cold city, day care centers for the elderly, spatial layout method

1009-6825(2015)32-0012-03

2015-08-20

成 曌(1990- ),女,在读硕士

TU241.99

A

猜你喜欢

寒地流线照料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学中文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