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思考

2015-04-05

山西建筑 2015年23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小城镇规划

宋 鑫 靳 薇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2.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社会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规划思考

宋 鑫1靳 薇2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2.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通过反思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主的规划方法,从社会视角探讨了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思路,在综合考虑传统美学、经济等价标准、村镇和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策略。

小城镇,社会,发展,规划

小城镇规划工作中,分析规划区域内的现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去回避或者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小城镇发展规划的问题异常复杂,某些是经济问题、某些是社会问题、某些是空间问题。此外,我国城乡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各种问题更加复杂化。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社会转型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空间发展上的症结也源自于社会。传统的以物质空间为主的规划方法在这些问题面前越来越束手无策。但是,河南省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以经济为中心,强调物质空间的发展仍然是普遍的做法。

1 不能盲目追求城镇化率指标,重视发展质量

由于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形势,河南省各级政府都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乡镇政府对城镇化的重视却多集中于城镇化率的数字上,以至于到了“迷信”的程度。似乎城镇化率就如同GDP数值一样,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强力推进,数字就能迅速提升,如同实现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巨大胜利。在刻意的追求下,城镇化率成为许多政府工作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提出一定期限内必须要达到多少的要求。强调城镇化率的数字没有意义,因为现在城镇化率的统计方式与口径本身就不科学,而且,城镇化率并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全貌,更不能代表人民的真正幸福。

第一,从人员的社会流动层面来看,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地城市的务工者,没有享用村镇任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他们能否算作农村人口呢?同时,小城镇中也有来自他乡的大量流动人口,服务在第三产业,他们又是否属于城镇人口?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虽然仍在农村务农,却越来越多的在镇区中买房。因此,在社会转型期间,城乡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以户籍为主的城镇化率统计方式不再科学。

第二,城镇化过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引发的,是社会转型的自然结果,政府为了提高城镇化率数值而推动城镇化,无异于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现在的城镇化率都很高,无论什么时候政府也没有将城镇化率作为工作任务来推动。在河南省许多欠发达的乡镇中,乡镇的非农化进程非常缓慢,因为土地是农民宝贵的生存资本,让农民离开土地,必须等到让农民能在城镇比较轻松立足的时候。

在河南省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但不应该制定城镇化率的硬性指标。同时,也不应将城镇化率的提高作为一种政绩来宣传,误导人们将城镇化率与政绩挂钩。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不能靠GDP与城镇化率的数字修饰,而需要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政府应当把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工作重心。至于城镇化率的数值高低,顺其自然,让时间去检验。

2 反思“唯物质论”,建立社会价值观

在河南省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许多乡镇政府都以物质建设为工作重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广场一定要大,街道一定要宽,楼房一定要高,建设一定要“上档次”。近些年来,许多小城镇总体规划中,规划用地的范围越扩越大,甚至是现状用地面积的几倍。用地性质上要工业区、物流园、商贸城,各种项目缺一不可。只要冷静的反思一下,就会产生疑问:每个小城镇是否都能在规划年限内发展到位,领导们是否过于乐观,即便是建设搞好了,社会问题是否也都能同步解决,物质空间的建设成就最能体现乡镇领导的政绩,把发展理解为空间的增长过程。这种“唯物质论”的发展观忽略了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内涵。

调研发现,河南省小城镇镇区用地的扩大并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增长,盲目建设只能造成地方发展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应该说,规划建设上的“唯物质论”与经济发展上的“唯 GDP 论”,从本质而言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是每一个小城镇的发展都必须“做大做强”,河南也不是广东,发展时期不同,地域特点不同,小城镇没必要也不可能都发展成为城市。需要放弃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转而注重构建良好的社区氛围、体现每个人的社会价值等等社会理想。小城镇的发展需要自身特色,不同的发展理念。

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目的就是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通过系列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到“美丽乡村”可以看出,物质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却不是最终目标。但“唯物质论”在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仍然难以改变。笔者在规划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乡镇领导极力要求扩大镇区规划范围,所谓“拉大框架好发展”,而社区规划的好坏,基本上由效果图决定,他们认为图面上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民新居,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成就。

作为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在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摒弃“唯物质论”的观念。尤其是对于河南省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设计人员心中一定要牢记,河南农民众多,生活大都困苦,“三农”问题仍很严重。设计人员应坚守职业道德与专业操守,认识到规划建设的核心是必须能够先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部分领导的喜好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搞出浪费资金,华而不实的“视觉盛宴”。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努力探索如何提升小城镇生活的品质、促进村镇社会的和谐;同时,应传承村镇聚落的历史文化、保护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避免规划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3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视农村社会整合

近些年,为了提高人口的集聚程度,优化基础设施配置,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省采取了“迁村并点”的措施,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推动小城镇发展。

虽然存在争议,但是集中建设农村社区,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还有利于打破乡村的封闭结构,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程度。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乡村是一种封闭的结构,血缘和地缘关系作为连接社会结构的纽带。在集中的社区中,没有村庄的界限,地缘和血缘关系松散。原来以村庄、家庭为单位交易成本较高,现在则可以减少很多,从而促进相互合作,有利于对接市场,形成专业合作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消除农民和市民两种身份的差别,使农民均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农村社区,切实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但是,在农村社区的实际建设中,往往只是重视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缺少对社会因素的关注,甚至在强行推进村庄整合的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农民迁往社区居住,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地域,农民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都会受到影响。调研发现,农民对多层住宅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在建成的一些社区内,多采用城市小区的设计方法,普遍忽视农民的生活习惯,缺乏农具的储藏场所,缺乏农机的停放空间等等。村庄整合后,耕作距离增加,农民生产出行的成本增加,加上社区的生活设施的配套问题,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社区建设不应强制农民“上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科学引导。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前提下,将社区建设与农业转型,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解决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建设农村社区,其实是农村社会重新整合的转型过程。

另外,在河南省迁村并点过程中,如果将小村的农户迁到大村中去,被迁农户还是希望能聚居在一起,也就是说希望保持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如果将他们的居住地安排得过于分散,被迁的村民就很不情愿,迁村并点工作遇到很大的阻力。这种土地的隔离导致心理上的距离,实际上是传统乡土的地缘意识的体现。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导致农民与土地长期捆绑在一起,它已经在中国农民的脑海中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包括“迁村并点”的过程中,这种潜意识具有强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关注。

在河南省小城镇规划工作中,加强对社会因素的关注。由于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物质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载体,在社区建设项目的策划与可行性研究、评审过程中,应当进行项目社会意义的评估,使得项目实施后在促进社会功能和优化物质空间两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益。在小城镇建设重大项目方案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传统的美学、经济等评价标准以及村镇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规划对策如下:

1)规划应尊重农村的生活方式与习俗。在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等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规划设计单位都必须充分尊重中部地区乡村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2)规划必须兼顾农村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的不同需求。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政策的制订者与规划设计人员都应关注于当代农村社会阶层的差异。在小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首先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掌握基本的社会结构特点,把各特定阶层的利益诉求考虑进去,这样得到的工作成果可操作性比较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将会小一些。

3)新农村规划建设应注重社区的重建。河南小城镇规划建设应把握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促进农村社区的重建,增强社区凝聚力。

[1] 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29-30.

[2] 吕 斌,陈 睿.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空间规划途径[J].城市规划,2006(S1):67-68.

[3] 刘佳燕.论“社会性”之重返空间规划[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

The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thinking under the society perspective

Song Xin1Jin Wei2

(1.NorthChina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College,Zhengzhou450011,China;2.ChinaMetallurgicalEngineeringTechnologyLimitedCompany,Beijing100176,China)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hinking on traditional planning methods based on physical space, 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discussed the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thought, in comprehensive considering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conomic equivalent standard, villages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proposed the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small town,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2015-06-09

宋 鑫(1982- ),男,硕士,助教

1009-6825(2015)23-0016-02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小城镇规划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迎接“十三五”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