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哈斯与秦佑国的对话谈评论建筑的差异
2015-04-05殷志文
殷 志 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从库哈斯与秦佑国的对话谈评论建筑的差异
殷 志 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讨论了库哈斯先生和秦佑国教授关于“央视大楼”的争议,比较了两者经历与思想的差异、设计思想的差异,以及对央视大楼理解的差异,通过比较得出了CCTV争论双方的原因和实质。
央视大楼,建筑,差异,空间
建筑的发展总会伴随各种争论,在当代21世纪的中国,许多外国先锋建筑师似乎将中国当作建筑的“实验场”,许多“异样而新颖”的建筑出现在国人面前。一些关注中国国情、历史、文脉的本土建筑师开始发出反对的声音。秦佑国教授与库哈斯先生的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秦问:请问库哈斯先生,你是否认为北京的CCTV总部大厦,会成为另一个悉尼歌剧院?但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超预算10倍,工期耗时14年,且为此搞垮了两届政府。库答:CCTV总部大厦不可能成为悉尼歌剧院,因为北京有故宫足已。再说,既然其他人能在北京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秦的疑问与库哈斯的回答非常有趣,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同样的建筑是如何影响两个时代背景不同建筑师的争论的,为何秦会将“大裤衩”与悉尼歌剧院相比,为何库哈斯对“大裤衩”是否成为地标的解释既有肯定的成分也有否定的部分。将秦佑国教授和库哈斯先生的经历和思想、对高层建筑的态度、对CCTV大楼的理解必然会不同,通过对他们的平行比较研究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1 库哈斯与秦佑国的经历与思想的差异
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荷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他们的领土时刻受到海平面的威胁,在这个国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加固大堤,为生存忙碌。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存矛盾,反而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讨论,而使荷兰人更多考虑它的使用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而正值其20岁思想蓬勃发展时迎来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变革时期文化思想的影响。1968年,欧洲发生了著名的“五月风暴”运动。这场风暴是发端于法国的一场文化大革命,它使得整个社会开放起来:“嬉皮”运动、女性地位的表达都在这一时期。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库哈斯的思想开始具有叛逆性和自由开放性。并且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库哈斯在1968年—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
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他的著作《疯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这本书对档案大都市密集性文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曼哈顿本身便是“拥挤文化”的体现,大都会文化的本质在于变化。而后来库哈斯的几本理论著作《小、中、大、特大》等都对变革和多样性有着浓厚的兴趣。
秦佑国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中国经历的文化大革命没有对意识形态产生过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后研读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研究生,并留校任教。秦佑国先生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颇深,参加过一系列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过多种绿色建筑的认证标准和评估体系。同时他对建筑声环境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秦佑国很注重绿色建筑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巨大的同时面临国土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因此发展绿色建筑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关注普通建筑,一方面要把绿色的概念应用到建筑创作中去。
从库哈斯与秦佑国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和知识体系的构架是截然不同的。库哈斯出生于荷兰,接收了强烈变革的意识形态,如何改变更新是他对建筑矛盾的态度;秦佑国出生于中国(一定程度上中国人没有接受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变革),关注与面对的矛盾更多的是大国人口与资源上的矛盾,绿色与节约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建筑矛盾的态度。
2 库哈斯与秦佑国摩天楼建筑设计思想的差异
库哈斯对摩天楼的关注从《疯狂的纽约》一书中就有了体现。在书中,库哈斯一方面对拥挤和高密度的城市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允许了大厦外部的确定性和建筑中每个特定功能的确定性。这样,便将摩天楼和大都会文化辩证的联系在了一起。
库哈斯对摩天楼的时间不难看出他对解决复杂内容的关注和解决过程中所展现的洞察力,而其本人更强调解决问题所提出的概念。“我们是越来越多的概念的制造者,而非内容的管理者”。他所强调的概念体现为开放性的设计或机制来制造生产方案,并使方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他的研究中充斥了许多关于设计的策略(或机制),如虚空策略(“一个孕育了曼哈顿主义的子宫,它兼收并蓄了所有的风格流派”)、重力策略(“对重量、地面支撑、垂直向排布的否定,激发他们摆脱以往的桎梏”)、蒙太奇策略(“片段与整体、城市复杂性通过冲突进行表达”)等等。库哈斯结合了他的个人修养和文艺理论,发展出了一套他自己的创作机制和设计概念。他似乎要发现与制造更多的矛盾然后解决它,最后形成了一系列他自己独有独创独爱的设计体系。而这一切的重点便是他对于设计中“制造概念”的关注。
秦佑国教授对高层建筑也有其犀利的见解。秦佑国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对历史文化的冲击。他感言“上海城市中心区杂乱地拔地而起,使浦西的开发建设失控了。”他极力主张要保护好历史留下的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他认为当城市的形态、肌理、尺度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特色和风貌也就消失了。不破坏历史是他对高层建筑的理解之一。秦佑国教授也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探讨过高层建筑。他认为建筑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响应“应该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从秦佑国的见解中,我们不难看到,他更多关注的是更大范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扩大到污染排放、声环境、热环境、资源利用等等。由于秦佑国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他更倾向于将高层建筑与能耗的矛盾、中国历史文化的矛盾联系在一起。
从他们建筑设计思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一方面我们发现,库哈斯更追求的是他对城市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更多的是变化与更新;秦佑国更关注的是高层建筑带来的可持续性问题、历史保护问题等,而这种关注更多的是保留与利用。另一方面,库哈斯更希望从概念导向设计的方法,他将他的设计概念总结为一系列自己独创的策略和设计体系,并用于几乎他所设计的所有建筑中(问题—概念—策略体系—设计);而秦佑国更偏好控制建筑的技术,控制更多理论中的关键点,使之成为控制建筑设计的一部分(问题—重要原理—整合的设计体系—融合各种重要原理的设计)。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对同一建筑的不同态度。
3 库哈斯与秦佑国对央视大楼理解的差异
库哈斯在做央视大楼前并非对中国一无所知。库哈斯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仅有的几本理论书之一的《大跃进》便是针对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在改革中的高速发展,他看到了中国这一急速发展国家中城市面临的问题。而导致他设计央视大楼的原因既和他的设计策略体系和概念相关,也和中国的具体实情相关。而作为央视大楼的设计者,他有他设计的原因和道理。
一方面,央视大楼必然是他设计概念和策略体系的延伸。央视大楼考虑了使用者的活动。“它集中所有活动与内容在一个单一的系统中,而不是分开拆散它们。”而央视大楼本身的确可以视为被折叠并打碎成的几个部分或这几个分离塔楼的联合体。这种设计策略是他在设计中的蒙太奇策略,他认为“大都会所能达到的连贯性不属于一种同质的计划的合成;之多,它是一个片段的系统”。可见他的策略体系和概念支撑了他的设计。
另一方面,央视大楼考虑了在中国的本土国情,至少设计者认为是这样的。在争论中,他说“如果在欧美,我不会这样设计电视公司总部大楼,因为在欧美,电视台会到郊外找一块地价比较便宜的地方,不会把这些工作场所放到地价昂贵的CBD中来;可是在中国不一样,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是代表中国的、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所以它需要代表性、权威性,要宏伟,我这个设计很符合你们的要求。”面对60 m悬挑的质疑,库哈斯也有他的不满,因为这部分空间的确是给公众活动用的。他认为面对普通的公众,央视大楼可以牺牲一部分成本来满足公众的体验。总而言之,虽然不能肯定大众是否愿意为这些想法买单,但库哈斯在设计中也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这是事实。
而秦佑国先生在央视大楼的态度上扮演的是建筑评论者的角色。这种角色上的转换值得关注,因为设计者立足于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评论自己的设计,而评论者更立足于设计问题(原理)的考虑。我们从对话中至少看出两个设计问题:造价问题和地标问题。
地标问题似乎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因为央视大楼不会成为悉尼歌剧院那样的地标,但它一定是北京众多地标之一,能够反映出中国最高级别电视大楼的特点。而造价问题似乎成为硬伤,至今没有得到正面的解释。我相信库哈斯在设计中必然考虑了造价的影响,但或许库哈斯本来就没有把造价问题当作设计时的控制目标,也不是主要的设计问题。
总之,关于央视大楼本身的讨论,差异更来自于库哈斯和秦佑国立足点不同,导致他们对央视大楼所关注的设计问题不一样,自然难以在一个纬度上去衡量哪个说的合理,哪个说的不合理。
4 结语
从分析中,我们看出他们的信息不对称。在秦佑国教授眼中,造价问题、费材问题是他关注的,因此悉尼歌剧院成为央视大楼的对比目标。而库哈斯眼中,自己对城市的态度、对公众空间的塑造成为他的关注点,因此悉尼歌剧院难以和央视大楼在同一纬度进行对比。而这些关注点的不同,源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不同,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思路不同,他们对央视大楼关注的设计问题不同。这一切都导致了他们的这次争论。
[1] 秦佑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建筑学报,2004(6):37-38.
[2] 秦佑国.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2010(3):69-70.
[3] 孙 亮.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Discussion on the differences of comment architecture from koolhaas and Thailand orders Qinyouguo dialogue
Yin Zhiwen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 analogy study, discusses the debates on “CCTV Building”by Mr. Koolhaas and Professor Qin Youguo, compares their differences in experiences, thoughts, design ideas, and stances on the building, and concludes reasons and essences in the argument of CCTV Building.
CCTV Building, building, difference, space
2015-02-28
殷志文(1991- ),男,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13-0003-02
TU-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