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墓园文化与建设

2015-04-05

四川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墓园公墓墓葬

殷 洁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浅析城市墓园文化与建设

殷 洁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造成了城市人地关系更加紧张,都市墓地成为城市用地规划中的难点。该文探究城市墓园发展进程及与土地的关系,阐明都市墓园对于城市的人文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分析国内墓园发展状况及问题,并借鉴西方一些积极的墓地设计范例以及墓葬形式的新发展趋势,为中国的城市墓园发展探究一条新路。

城市墓园; 墓葬文化; 殡葬设施

1 城市墓园的起源及发展

1.1 城市墓园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其实墓园的出现时间是先于城市形成时间的。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的第一章写到,“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理,大约比实际的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求一个固定的汇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了连续性的聚落。”这个固定的汇聚地,便是通俗意义上所称的“墓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固定且具有聚集祭拜功能的墓园有时会成为形成城市的先驱和前身,成为城市起源的雏形。

在古希腊或古罗马等西方早期文明中,墓园往往占据城市的核心位置。而“公墓”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很早,《周礼·春宫》中有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1]。”在早期城市发展中,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墓葬或者安葬客死他乡之人的义园义地可算作城市墓园的雏形。随着城市的文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中渐渐出现由国家或公众组织承办,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结构,并不以地域和姓氏为限制的公共墓园。

1.3 城市墓园的文化内涵

城市墓园既是城市物质文明起源的胚胎,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归宿,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灵魂。在空间形式方面,墓穴这种封闭空间本身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与感召力,成为古人类形成的最早的建筑空间概念。而最早的城市设计方式,也在那些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设计中得到印证。除去空间形式,伴随着墓葬而发展的还有宗庙、祭祀、各种传统与礼仪等精神文化,吸引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城市中进行情感交流与文化传递。因为有了墓葬文化,城市土地便具有了更高尚、更永久、更有普遍意义的公众记忆。这种城市记忆使得城市对人类具有了归宿感,其吸引力也同经济贸易一样,促使一座城市充满活力。具有归宿感的城市土地将不仅仅只与生存有关,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地所传承的过去与未来,开始察觉到土地所带来的繁衍与埋葬的死亡。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人类的城市与景观才与自然界的蜂巢蚁穴区别开来,具有不一般的灵性[2]。

2 中西城市墓园对比

虽然在城市发展早期,中西方墓园的特质是类似的,但随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熏陶影响,中西方城市墓园无论是从形式功能还是精神内涵上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别。

2.1 西方城市墓园

2.1.1 西方丧葬文化背景

两路光电容积脉搏波结合法利用人体两个不同部位,如手指、手腕、耳垂间等。根据测得的两路脉搏波信号特征点的脉搏到达时间差(Pulse Arrive Time Difference,PATD),通过PATD模型来估算血压[14]。该方法相比ECG与PPG结合法,在设备复杂度上更加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佩戴多个传感器,且传感器的时间同步要求度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测量难度。

英文中的cemetery来源于希腊文κοιμητηριον,意为“睡觉的场所”。古希腊文明认为人的生命应该是理想自主的,生命的价值需要经过面对“死亡”的彻底反省,才能得以升华,所以古希腊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相对从容理性的。随后,在西方兴起的基督教则强调人的生命在于现世的奉献,死后灵魂会升入天堂延续下去,[3]在长期的宗教文化熏陶之下,欧美国家对于死亡的态度整体而论是相当平静而宽容的。这种文化传统也长久以来影响着西方社会的丧葬文化,墓园逐步由单纯的埋葬死者的物质场所演化出丰富的缅怀、纪念、思索人生意义等精神内涵。

2.1.2 西方墓园营造思路及现状

西方早期的对现代城市墓园的规划设计探索起源于十八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促成了设计师开始采用新视角和新的设计手法来对待城市墓园,从此以后城市墓园逐渐演化为欧美地区园林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休闲游憩和纪念反思等功能。

目前,欧美各国有大量规划合理、建造精美的城市墓园,如欧洲的第二大公墓——奥地利的维也纳中央公墓,自其始建以来,共埋葬了二百五十多万逝者,又因为埋葬了数位传奇的音乐家,几乎成为整个城市的一本美丽的立体地方志。整个墓园规模宏大,环境清幽,其间不乏别致典雅的墓碑,整个墓园充满了艺术气息,成为整个城市最美的地点之一。此外,与公墓有功能融合的殡仪馆、祷告场所也逐渐涌现出一些设计佳品,如德国的柏林鲍姆苏伦韦格殡仪馆之类,均是人文关怀与场所精神结合的精品,它们本身并不宣扬死亡恐怖论,而是提供民众缅怀、反思、抚慰的场所。加之国外死亡学发展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与设计师参与到城市墓园建设中,不断提升城市墓园的人文与景观品质。此外,由于环保意识的提升,许多低耗生态的新型墓葬方式,如树葬、花葬、塔葬等开始在欧美等地盛行[4]。这些新型的墓葬方式与重视人文素养的墓园建造相结合,使得西方城市墓园的地位又从公众休憩场所朝着具有更高文化品位的精神纪念场所迈进。

2.2 国内城市墓园现状

2.2.1 传统丧葬文化影响

中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最初受佛教道教等思想影响,提倡天人合一,死生一体。并且早期墓葬形式通常为土包坟丘,经过两三代之后,逐渐成为无主坟,自然坍塌,融入土地,基本不会造成环境破坏。可以说,中国早期的墓葬文化是具有许多积极因素的:安葬故人,建立祠堂,对于传承氏族文化和维系公共道德水准均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而且公共墓地往往承担着节日庆典、民众聚集的功能,江浙等地农村至今仍然保留着在宗族墓地处举行乡民集会交流的风俗[5]。

封建社会后期,受到迷信的鬼怪地狱思想浸淫,中国的墓葬文化逐渐由积极转为消极。墓地文化逐渐被鬼怪传说和风水占卜占据,其形象由肃穆缅怀转为阴森恐怖。公墓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不祥之地,不仅墓地本身变得不可接近,连墓地周边的土地也同样剧烈贬值,甚至周边自然资源或人文古迹也一同受影响,无法转换为可利用的资源。

2.2.2 国内墓园建设现状

在中国,目前的公墓区大多利用历史沿袭下的墓区,受传统丧葬文化中的负面影响,国内各个阶层对于墓园建设基本持回避忽视态度。正是在这种政府忽视、民众回避的状况下,国内公墓整体状况每况愈下。

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增加,每年去世的人口将近900万[6],墓葬用地急剧增加。墓葬用地侵占了大量良田山林,并且墓葬方式以传统土丘转为水泥石材建筑,并在风水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变得日益奢华隆重,这种方式建筑的墓穴可能成百上千年都不会自然消解,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几乎罕有涉及墓园设计范围,国内绝大部分墓园不具备基本的景观游憩效果,更不用说蕴含人文主义思想了,墓园区域景致单调,吊唁群众来去匆忙,使得墓园传承先哲精神的传统文化损失殆尽,完全沦为安放骨灰遗体的物质场地。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和景观行业的一大损失。

但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观念的转变,社会长期以来对墓园畏惧排斥的心理也逐渐松动。根据国内一些学者近期所做调查,上海市市民能接受树葬、海葬等新型墓葬方式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国内也陆续出现少数园林化生态化的新型公墓[7],如上海福寿园,墓园本身设计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精粹,幽雅美丽,基本消除了中国传统墓园的阴森感与恐惧感,且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展开适时开放墓园吸引市民前往踏青游憩等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目前要全面改变社会观念还有很大难度,但至少让人看到了一丝改革的曙光。

2.3 中外墓园对比与反思

综上所述,中外墓园起源、本质属性、精神内涵方面在早期是相似的,但由于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致使其发展方向一个升华为城市精神凝聚场所,而另一个却沦落为都市遗忘的角落场所。总结而言,目前中国的城市公墓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城市规划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性质特殊以及政府规划部门不够重视,公墓用地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常常成为位于城市边缘被排斥的城市“飞地”,近年来,随着城区的飞速扩张,公墓用地逐渐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地位尴尬。虽然多数公墓用地实际环境优美、绿化丰富,但由于被划归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而没有纳入城市绿地体系,即使位于城市建成区中,也无法进行综合生态利用,造成用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亦易造成周边地产贬值,人为造成城市用地效用的降低。

(2)环境影响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墓穴水泥化,城市公墓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占用耕地的同时也可能对山野自然生态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然而国内学者有意无意的规避城市公墓对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公墓环境影响评估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无法为公墓用地的规划、临避、休闲利用提供更为详实的支撑依据。

(3)文化影响方面。受传统鬼怪迷信文化影响,民众依然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加之墓园本身文化内涵空洞,无法提升自身精神价值,引导社会建立积极的文化观念。这既不利于一些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难以培养城市与居民间的精神依存,减少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敬畏感,削弱城市文化整体的庄严感。

以上这些缺陷是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长期综合影响导致的,并不能单独剥离开来看待。要深入了解社会背景与社会进程,才能全面探究解决之道。

3 中国城市墓园未来发展探索

3.1 宣扬科学合理的墓葬文化

目前国内墓葬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损失殆尽,新的文化又没有发展起来,造成这个领域的文化仅充斥着大量风水迷信学说和鬼神恐怖传说,严重损害了墓园本身的形象和精神价值。中国最初的墓葬文化其实是积极而符合自然规律的,如何弥补这段传统文化的断节,不仅需要民众自发的维护,也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宣传,维护真传统,摒弃假传统,重新树立科学健康的墓葬习俗。

3.2 转变规划对策

欧美许多国家将城市墓园纳入城市绿地体系,重视其生态功能及城市文化传承功能。国内也可以吸纳其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管理方式,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试点,将墓园用地由市政设施用地纳入城市绿地范畴,通过较为科学的环境评估与整治,营造优美宜人的园区环境,对其用地科学高效的综合利用,提升城市开放空间品质。

3.3 景观设计行业的积极参与

前文中以及提到,国外有大量优秀的景观设计师积极的 参与到墓园设计中去,以优秀的景观设计为载体,宣扬更高尚的墓园文化。在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景观教育专业中,也均开设有墓园设计的专门课程。作为一门文化与场所并总的融合课程,却鲜有出现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教育行业的教学方案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未来应有一批具有较好城市规划设计基础的高校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墓园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

4 结束语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建设日趋成熟,存量用地的改造与利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都市墓园作为一类特殊的存量用地,也应对其利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而真正继承传统的方式是不断改良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完全守旧致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从传统意义上的低土地价值的埋葬先人的墓地,到逐渐纯粹的高土地价值的城市精神纪念场所,这其中的巨大鸿沟,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民众的观念转变,城市规划设计师这个行业也该积极的参与进来,肩负起引导突破的责任来。

[1] 谭竹.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建筑体现:现代城市公墓设计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2007.

[2] 张点.安息之城——城市公墓选址规划,以中国桂林市为例[D].武汉大学,2005.

[3] 路晓军.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93-95.

[4] 张岚岚.西方墓园规划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6,32(8):36-37.

[5] 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8-162.

[6] 樊一阳,魏东.节约型社会中的上海公墓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76-78.

[7] 文传浩,周鸿.论风水文化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兼论其在当代殡葬改革中的政策导向[J]. 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25(2):58-64.

殷洁(1987~),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TU984.189

A

[定稿日期]2015-09-07

猜你喜欢

墓园公墓墓葬
神秘的恐龙公墓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墓葬中的女人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