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绍斌应用健固四逆散治疗经行泄泻经验

2015-04-05朱晓娇魏绍斌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经行水湿经期

朱晓娇,魏绍斌(指导)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经行泄泻是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行即作,经净自止的一类周期性发作的疾病[1]。魏绍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善用经方、验方,注重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对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经行泄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经行泄泻最早见于明代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谓“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认为本病责之于脾。明代汪石山在《汪石山医案·调经》中提到“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认为本病发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清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王盂英说“亦有肝木侮土者”,认为经前或经期肝气偏旺,肝旺则易横逆犯脾,以致泄泻。

魏师认为经行泄泻之本在于肝脾肾三脏,湿邪则为主要病理因素。肾与脾乃先后天之本,二者相互滋养,即肾的精气充盛有赖于脾的滋补,脾的健运统摄要靠肾的温煦。若素体脾气虚弱,当经行之际,因经注血海,经血盈于冲任,则脾气益虚,运化失司,水湿并走大肠,发为泄泻;脾虚则无力化源以滋肾,因肾藏精,主水,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时经水下注,肾气益虚,肾中阳气不足,不能上温脾土,则进一步加重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下注大肠则发为泄泻;脾肾两脏相互影响,功能失于协调,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停,每逢经期,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湿渗大肠则为便泻。随着妇人社会家庭压力的增加,且经前、经行之际,经血下注冲任,变化急骤,最易情绪激动或抑郁,易致肝气郁结,肝木侮土,发为泄泻;四川盆地气候潮湿,湿邪多居病因之首,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虚生湿,外湿引动内湿,经行之际,血量正开,湿邪易趁虚侵袭下焦,湿聚下注则发为泄泻。

2 治疗方法

魏师认为经行泄泻与《傅青主女科·调经》中论述的“经前泄水”症虽不同,却均与脾虚肾阳不足有关,且不能运行其湿。傅氏将妇人体内气血水湿之关系及健固汤所治病证分析得较为透彻,为经行泄泻的辨治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根据经行泄泻的病因病机特点,魏师提出治法重在健脾温肾,兼以疏肝除湿。方选健固四逆散,随症加减。药用南沙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20g,巴戟天10g,柴胡15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6g。方中参、苓、术、苡仁益气健脾化湿,巴戟天善走肾经血分、温肾助阳,全方共奏健脾温肾化湿之功。四逆散为《伤寒论》方,方中柴胡主升而疏肝解郁、透邪升清,枳壳主降而疏理脾气、调中泄浊,两药合用,一升一降,升清降浊;白芍养血柔肝;甘草益气健脾,和中缓急。全方透邪解郁,疏肝理气。药理研究表明,枳壳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加[2],故用于经行泄泻治疗时常减小剂量或去之。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健固汤既已实脾,则四逆散着眼于疏肝,以防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气足则脾血固,血摄于气之中,脾气日盛,自能运化其湿,自然经水调和,又何至经行泄泻!二方合用,可酌加山药、肉豆蔻、补骨脂等暖土固肠之品,使肾气得固,脾气健运,肝气得疏,湿浊乃化,泄泻自愈。若伴小腹胀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木香等行气止痛;腰膝酸软者,可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筋;面浮肢肿、月经不调者,可合五苓散温阳化气以行水,酌加益母草、泽兰等利水渗湿,活血通经;夜尿频者,可加金樱子、益智仁等固精缩尿之品。

3 验案举例

王某,30岁,已婚,2014年9月18日初诊。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每值经期即见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或天亮前泄泻,伴腰膝酸软,经净后泻止,检查肠镜未见异常,未予特殊治疗。13岁初潮,周期26~30天,经期4~6天,量多、色红、夹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为2014年9月18日,较上次月经提前8天,经色淡红、质稀、量偏多、无血块。白带正常。经前1周乳房胀痛,平素心烦易怒,腰膝酸软,畏寒,纳食可,睡眠正常,就诊时正值经期第1天,面色少华,大便稀溏、日行3~4次,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明显,小腹胀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经行泄泻。辨证为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湿浊内蕴。治拟健脾温肾,疏肝除湿,暖土固肠。药用南沙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0g,薏苡仁20g,巴戟天15g,桂枝10g,柴胡15g,白芍20g,香附10g,木香10g,肉豆蔻15g,补骨脂10g,淮山药15g,益母草15g,苍术15g,炙甘草6g。8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4年09月30日二诊:腹泻、腹胀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情绪有所缓解,仍有腰酸,畏寒之症,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上方去木香、香附、益母草、改白芍为15g,加续断15g,淫羊藿10g。嘱其下次月经前5天左右开始连服10剂。

按:患者反复经行泄泻1年,经期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之症。患者平素情绪易于烦躁,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木侮土,脾失健运,发为泄泻;气郁不舒,经脉不利,经前气血壅滞更甚,故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均属脾肾阳虚,肝郁湿浊之征。治疗恒以健脾温肾,暖土固肠为主法,不忘疏肝除湿。连续两个月经周期巩固治疗,基本痊愈,停药观察半年未再发作。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6.

[2] 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4.

猜你喜欢

经行水湿经期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好事近·中秋感怀
经行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