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的“千机变”
2015-04-05文丨敖敬宗
文丨敖敬宗
手机行业的“千机变”
文丨敖敬宗
2014年,通过“高配低价”的竞争策略,中国手机市场超过50%的份额落入小米、“中华酷联”、魅族等少数几个国产手机厂商之手。所有手机厂商都很清楚,CPU核数,RAM、ROM容量PK的时代已结束,推高配置不再是手机厂商竞争的单一手段。2015年,竞争将以向下兼容的方式在中低端市场继续。小米要出售价399元的智能手机早已人尽皆知,魅族的魅蓝也将价格设置在千元以内。华为一直是小米的死敌,焉有不接招的道理?剩下的“中酷联”呢?人在江湖,身能由己?
“二奶”打架,死的是“小三”。大鳄们一决高下,中小手机厂商貌似前路已断。看看中小手机厂商2014年的轨迹吧:1.智能手机领域,4G基本是谁碰谁死,只能主打县乡镇的3G市场;2.主攻老人功能机市场。可是,即使是这两大市场也已经到了换机阶段。那么,中小手机厂商还有突破的可能性吗?
“千机变”一:顺应消费需求做细分
IT领域哪个市场最热?没错,是智能穿戴!智能穿戴的核心是“设备佩戴隐形化”“生命体征数据化”“信息数据同步化”。可是受制于技术限制,智能穿戴设备还没到普及的时候。作为消费强需求的手机,比目前已面世的智能穿戴有更多先天的优势,产品做细分化市场是个可以落地的创新方式。这一领域在过去的时间里已有厂商尝试,如某某关爱手机,卖的不单是硬件,还有对老人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如专门针对户外一族的“三防”手机等。
“千机变”二:建立去中心化的营销模式
小米是2014年中小手机厂商的主要学习对象,严格上来讲不是学习,是抄袭。抄外观,抄品牌,以至于一段时间市面上出现了数十个名称包含“米”字的新品牌,可小米“软硬结合”“去中心化”的核心运营思维没有学到半点。
软硬结合,就要针对细分用户的需求,在硬件基础上开发适合目标用户需求的软件功能,使产品通过软件的完善增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提升产品与用户的黏合度。
“去中心化”,指的是建立与用户的有效沟通桥梁,在产品的定义与迭代方面,有用户的参与。
一旦建立这样的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建立渠道、产品传播、市场促销将由过去的3件事变成1件事,不但降低了企业内部运营冗长的流程,也降低了产品与用户匹配的风险。
“千机变”三:把卖产品变成卖体验
这里所讲的体验不是单纯的产品体验,而是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关联式体验。
周鸿祎曾经讲过,你把东西卖给用户或者送给用户了,用户才刚刚开始跟你打交道。在今天,产品评估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售后返修率等指标。再举小米为例,小米先有MIUI系统,而后才开始推出手机。用户对MIUI有了体验的充分认知后迅速对小米产生了认同。通过去中心化的营销模式,让用户充分参与到产品更新迭代的过程。而这个动作贯穿在产品使用及产品发展过程中。用户有了充分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别人的孩子成了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当然好。
未有大的技术变革之前,手机行业大的座次基本确定,指望单纯的硬件,或改变产业链某一环节提升优势的做法来谋求生存已不太现实。对于众多中心厂商而言,欲求长远生存发展,必须有“刮骨疗伤”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