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的防治
2015-04-04石瑜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畜牧兽医站
石瑜/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畜牧兽医站
羊肠毒血症的防治
石瑜/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畜牧兽医站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即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产生毒素从而引起羊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其临床症状类似于羊快疫,所以也称“类快疫”,又由于羊感染此病后小肠黏膜急性充血、出血,所以也称“血肠子病”,又因病羊死亡后肾组织会变松软,所以也被称为“软肾病”。本病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由于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芽孢会随饲料和饮水被羊食入,长期存在于羊的肠道中, 在一般情况下带菌的羊并不发病,当在一些应激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 发酵产酸量增加,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从而使羊发病,此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多呈地方性流行,羊群一但发病,会给养殖户带来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饲养的110只羊,其中绵羊87只,山羊23只,4月24日早晨发现有3只绵羊死在羊圈中,后放牧中又有2只绵羊死亡,养殖户给羊群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和抗生素,接下来的2 d仍然有绵羊陆续死亡,三天共死亡32只,遂向兽医站求诊,经治疗后只有2只死亡,控制住病情,后不再有羊死亡。
(二)临床症状
急性死亡的病羊,死亡前四肢划动,抽搐,尤其头颈部抽搐最厉害,口流白沫,呼吸急促,眼球转动、磨牙,呻吟不止;病程较慢的,病羊腹胀、腹痛,四肢肌肉发抖,四肢运动也不协调,站立困难,常卧地不起,且常离群独处,不与羊群在一起,食欲不断下降,不喜饮食,还伴有脱毛现象,毛发暗淡无光、杂乱,部分病羊腹泻,拉水样稀粪呈黄褐色。
(三)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羊腹腔、胸腔积液;肠胃肿胀膨大,内充满气体;肠黏膜出血,部分肠段充血呈粉红色;十二指肠和小肠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包有少量积液,心室扩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脏肿胀变大、质地脆软,因被膜出血而呈褐色;肾脏变软、充血变大,淡黄色,表面有出血点;胆囊充盈变大至平时的2倍左右,胆汁量增加。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临床经验确诊为羊肠毒血症。
(五)防治措施
1.羊肠毒血症是一种具地方性、传播性的急性传染病,在潮湿的雨季或温差大的春秋季节多发。所以要加强饲养场管理,保持羊圈通风、干燥卫生、温度适宜。放牧地点也应在较为干燥的草地,远离脏乱潮湿的草地。喂养饲料不要突然转变而要循序渐进,合理搭配,切忌腐败变质的饲草料。在疾病多发季,可在饲料中放适量食盐、VC等还应适当的加强的羊运动量,增加羊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2.治疗。青霉素80~160 万IU、链霉素50~100 万IU肌肉注射,每天两次;病程慢的病羊可用氯霉素:10~30 ml/每千克体重,或庆大霉素1 000~1 500 IU/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内服磺胺脒第一天一次12 g灌服,第二天两次每次6 g灌服;病情严重者用1 0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0.5 g/kg的VC和5 mg/kg的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3.对病死的羊要及时清除做无害化处理,将羊撒上生石灰进行深埋。有症状的羊要及时隔离饲养。对羊圈要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可采用氢氧化钠撒在羊圈舍内外。
4.对治愈的和健康的羊,要紧急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狙三联苗”疫苗或“ 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不论大小均注射5 ml。疫苗可在2周后产生免疫效果,一般保护期可达半年。
总之,本病要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每年要及时给羊群注射疫苗,没到易发季节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加强羊的抵抗力,就能很好的预防此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