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地质公园保护构想※——以河南省关山地质公园为例
2015-04-04安传艳
安传艳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地质遗迹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受到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逐步演化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主要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等。这些遗迹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20世纪后期,随着“人地矛盾”的逐渐加剧,地质遗迹在世界各地日益遭受破坏,国际上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逐步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并在198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开始建立一批地质自然保护区。1995年,地质矿产部颁发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把保护的对象界定为包括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构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等七项内容[2]。为了保护地质遗迹,我国科学家提出建设地质公园的设想,把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3]用来开展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截至2013年底,我国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建设达240处,世界地质公园29处,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1/4左右,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国家,在地理分布上包含了除澳门外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涵盖了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貌、冰川、火山、水文地质与地质工程遗迹等多种科学内容。但实践证明,这种地质遗迹保护手段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
1 地质公园保护的必要性
1.1 旅游并非无烟产业
早在1968年,美国记者罗伯特·卡恩对美国的国家公园进行深入调查后指出:“许多游客贪多图快,希望在大自然的原野上享受家庭中那种舒适生活,对土地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毫不在意。”这点出了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担忧。随着旅游业发展,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逐步认识到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不像刚开始认为的仅仅是促进生态保护、“无烟工业”这么简单[4]。传统大众旅游往往以资源开发为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不足,对旅游对象的保护不够。对于开发管理者来说,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是其进行投入的主要动力,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打着“无烟工业”的旗帜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把大众旅游设施、产品等强加给旅游地,把旅游地无力承载的超载旅游者引入景区,进行不合理或过度开发,走的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经济高效益道路。而大众旅游者往往生态保护意识较差,认为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可以进行随意的处置,干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善待自然的生态旅游者往往只占极少部分[5]。这种开发模式在对待地质遗迹的保护问题上,无论是开发者、经营者还是旅游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破坏现象。
1.2 地质公园的发展很容易偏离初定目标
地质公园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奇异的地质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有些景区在挂上“世界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后,名气迅速飙升,知名度和游客量都大幅提升。如河南省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随着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相继建立,云台山名气大振,走上了旅游快速发展通道。现在云台山的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km区域扩展到现在的1 500km,省外游客达到90%。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不足1%提升为11.7%,大大高出当地煤炭业所占3%的比重,2013年焦作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 955.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3.20亿元[6]。云台山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为焦作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良好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手段使得云台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实现了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但也有很多地方把地质公园作为招徕游客的一张名片,把经济开发放在首位,急功近利地开发一些和环境不协调的产品。如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在公园内大力建设小火车、休闲酒店等,开展“投币许愿”“有求必应”之类的活动;还有些地方在地质公园的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履行其使命。总之,这些在地质公园的发展过程中偏重于景点开发、娱乐休闲的做法,并没有把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传播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这种管理和开发模式弊端的暴露及时提醒我们地质公园的发展应该归位于初定目标,需要对地质公园进行一定的规范和保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地让地质公园成为永远挖不完的“金矿”[7]。
1.3 管理问题导致保护不力
地质公园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重申报、轻保护,管理有漏洞。很多地方在成功申报地质公园后,就不再重视后期的建设和管理,往往只是一味地利用前期的资源和成果,忽视了科普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如2007年,河南《大河报》《洛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开采铁矿破坏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及修路毁坏林木情况给予了报道。还有报道指出非法采沙致使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内多个景点受到牵连,地质遗迹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湖北日报》也在2009年11月报道了湖北省众多的地质遗迹遭破坏,被盗现象严重,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被盗挖,大型钟乳石被人敲掉,做成观赏石。2012年5月《信息时报》报道广州过半地质遗迹遭破坏。由此可见,一些地方对地质公园的管理漏洞百出,各种形式的开发使得公园原始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了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重开发、轻经营,管理不科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在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投入保护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有些地质公园被批准后建设现状不能很好地支撑保护的需要;还有一些地方重旅游、轻科普,缺少从事地质公园建设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解说队伍,旅游解说系统中的导游词、科普解说牌、科普读本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不甚理想的管理方法使得地质公园很难实现其原本存在的价值。
2 河南省关山国家级地质公园概况
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端,新乡辉县市西北,面积189km2,公园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古板块内,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太行山地层小区,为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具基底和盖层二元结构。关山的古崩塌地貌是迄今为止南太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景观最全的古崩塌遗迹[8]。其山体结晶基底主要为太古宇登封岩群,岩石普遍遭受区域变质或混合岩化,盖层由中元古界、下古生界、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地层产状平缓。公园地形上总体是西北高东南部低,最高峰在十字岭,海拔1 732m,最低在宝泉水库下库大坝外,海拔180m,地形相对高差1 500m以上,属于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区域地貌形态展布受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分布影响,海拔1 100m以上为碳酸盐岩构造岩溶地貌,海拔800m~1 100m为石英岩嶂谷、类丹霞地貌,海拔800m以下为变质岩缓坡丘陵地形,构成典型的三级台阶地貌。目前,公园主要围绕“三大园区,二十二景区”来进行开发建设。其中,地质遗迹景观等级较高的太古宇与中元古界角度不整合、红石峡、羽状交错层理、泥裂纹、龙潭瀑布、刀砍纹,大瀑布、石柱林、逍遥苑等主要分布在红石峡景区、八里沟景区以及崩塌奇观景区。市场开发较好的主要为八里沟景区、郭亮景区、南坪景区,其他景区处在刚刚开发阶段。地质公园经济收入以门票经济为主,产品体系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产品建设逐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型。经过几年的建设开发,关山地质公园的知名度正逐步提高,省外游客市场逐步增长。
3 地质公园的保护措施
3.1 规划先行,系统考虑地质公园的保护措施
河南省新乡市关山地质公园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公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规划内容围绕地质公园的核心要求进行,整个规划内容主要把地质公园保护放在首位,其次注重了旅游开发和发展方面的问题。目标定位首先注重唤起公众对自然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加强对关山地质自然遗产的保护和适度开发,突出地学科考和科普教育功能。在这一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了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同时专门进行了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科学研究、解说系统、科学普及行动、土地利用协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这种总体系统规划,为地质公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好地保护关山地质遗迹提供了基础。
3.2 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进行分级保护
在河南省新乡市关山地质公园内,保护的主要对象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地质剖面遗迹、地貌景观遗迹、水体景观遗迹、环境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根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价值高低和再生性,将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四种级别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分级保护。如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莲花峰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磨剑峰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红石峡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绝壁长廊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轿顶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西莲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老爷顶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八里沟瀑布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花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天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潭头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柿园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齐王寨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五龙湖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郭亮—罗姐寨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南坪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刘秀成山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桃花湾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石门水库—十字岭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红石河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将军峰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盘古河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八宝洞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宝泉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园区内除地质遗迹特级保护区、遗迹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之外的部分为三级保护区。同时,对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分区进行了详细的范围确定,明确了重点遗迹区域具体责任人和保护职责。
3.3 完善解说系统,开展科普活动
河南省关山地质公园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根据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保护、宣传、管理、解说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促进地质公园建设为目的,拟定研究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近期主要涉及研究项目有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分布概况、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南太行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形成研究、地质公园科教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和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解说系统研究等。同时,根据研究成果完善了解说系统,其中,地质解说系统由室内解说设施、室外解说设施、解说员和解说出版物等组成。室内解说系统主要包括地质博物馆和演示厅。室外解说系统由公园与园区主副碑、解说牌和交通指示牌等组成。解说员主要包括地质博物馆解说员和导游解说员。解说出版物主要指较高档次的宣传画册,含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手册(中英文)和导游图、地质公园地质科考指南、地质公园形象、宣传口号、画册等,旅游明信片、挂历、影像光盘的设计发行等。在科普活动方面,借助“世界地球日”,举办全国中小学生摄影比赛;以公园为基地,举办“全国青少年地质旅游夏令营”活动;依托地质博物馆,建立地学科普及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在公园内建立地质、地理、旅游有关学科的科研实习基地;通过科学研究,完善的解说系统来对普通大众进行科普教育,是关山地质公园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也很好地履行了地质公园的教育功能和义务。
3.4 协调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
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土地均为集体用地,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坚持走集约化道路,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对园区及周边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分类管制。如在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公园内成片耕地不调整,用于种植业生产,进行严格管制以突出生态功能,对景区内部零星耕地可调整为园地或林地进行适度管制以突出景观功能;对园地尽量保持原状不调整,个别地方从经济及景观综合角度,调整经济林的品种以突出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对于林地进行严格管制,对林相单一或林木稀疏的用地,对林种进行改造,对疏林进行补植,土地用途不调整;对于水域进行严格管制,进行在适宜地区扩大水面,不调整用途;对交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以及独立工矿用地进行适度管制,对交通干线用地尽量满足,支路交通用地尽可能少占生态型用地,部分水利用地结合旅游景观开发,不做调整,废置的水利用地,亦作为历史记录,保留作景观用地,对已利用的废弃工矿用地,加大复垦力度,注重土地景观功能的恢复;对于未利用土地则按照景观保护原则,进行了严格管制的措施。经过这一系列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兼顾了景区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更好地保障了地质公园的长久发展。
同时,为了兼顾居民生活以及旅游活动的持续发展,采取以下居民点保护措施:第一,景区内居民点用地在核心景区内部实施迁村并点,景区边缘的居民点,实施内部用地挖潜,严格控制居民点外延扩张,进行相应的管制;第二,控制园景区内居民点人口规模,使自然增长率限制在12‰,公园内人口综合增长率控制在10‰,低于自然增长率;第三,鼓励公园内居民点人口外迁,地方政府应在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引导;第四,公园的居民点分区控制住宅建筑高度、形式、风格、色彩等,尽可能保持地方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第五,控制公园园区内居民点规模与密度,严格保护原有古老民居建筑,保持地方居民特色;第六,以公园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居民点在农业、农林产品以及旅游加工产品及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结论
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保护。针对河南省新乡市关山地质公园的现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立足于保护的视角,全面系统地考虑才能更好地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履行地质公园的责任和义务。
[1]许涛,田明中.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J].旅游学刊,2010,25(11):84-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EB/OL].(2004-11-25)[2014-10-12].http:∥www.mlr.gov.cn/zwgk/flfg/dzhjgl/200411/t20041125_42216.htm.
[3]吴学成,李江风,等.地质遗迹保护视角下的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构想——以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187-193.
[4]张玉环.美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项目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0(1):81-89.
[5]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焦作市统计局.2013年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焦作日报,2014-04-14(02).
[7]张立.地质公园,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畅谈地质公园建设的管理与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4-04-22(03).
[8]张忠慧,王公洲,王凤云.河南关山地质公园古崩塌地貌旅游资源开发[J].化工矿产地质,2006,28(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