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2015-04-04刘培慧祝秋实孙晓红丁姗延娟唐辰义马逸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000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刘培慧,祝秋实,孙晓红,丁姗,延娟,唐辰义,马逸(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000;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刘培慧1,祝秋实2,孙晓红1,丁姗3,延娟4,唐辰义5,马逸2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10005;2辽宁省人民医院;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4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5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关键词: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技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神经痛的类型之一,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1,2]。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临床特点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卡马西平口服治疗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一般,且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神经介入学科的不断发展,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开始在国内逐步推广。2008年1月~2014 年1月,我们观察了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均为初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男92例、女88例,年龄(65.8±4.8)岁,病程(3.7±0.5)个月,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3例,左侧疼痛110例、右侧疼痛70例,入院时视觉模拟评分(VAS) (5.8±0.8)分;对照组男94例、女86例,年龄(66.8±5.1)岁,病程(3.5±0.6)个月,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21例,左侧疼痛107例、右侧疼痛73例,入院时VAS(5.6±0.3)分。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基础疾病,疼痛位置、入院时VAS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患者卧位,气管插管麻醉,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者使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以口角上方0.5 cm处及口角外侧2 cm交界处作为切入点,用F14穿刺针平行于两个切入点相交直线的矢状面进针(注意不要刺穿口腔黏膜),在C臂X线指引下进入卵圆孔,放入带细不锈钢针芯的F4 Fogarty导管,直到进入三叉神经半月节,用带有针芯的F4 Fogarty球囊导管进入半月节囊腔并感受到明显阻力时,去除针芯,在X线透视下,利用0.5 mL Omnipaque对比剂充盈球囊,使其凸出到后颅窝形成理想的梨形,用X线侧位投影辅助正位投影显示球囊位置。同时根据周围的骨性标志物来确定球囊的形状和位置,一旦球囊位置不理想,立即对其进行排空处理,并调整导管位置,直到乳头通过神经节向后颅窝。球囊充盈量为0.5~1.0 mL,对神经节的压迫时间控制为3 min,随后排空球囊,撤出导管。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口服,起始剂量100 mg,2次/d,以后每天加量100 mg,以能够控制疼痛的最小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1 000 mg,连续服药3个月。
1.3疗效评价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观察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程度评价总体疗效[3]。无效:治疗后疼痛未缓解,或进一步加重;有效:治疗后仍有疼痛发作,但疼痛程度较以前明显减轻;治愈:治疗后随访期间未见疼痛发作。以治愈+有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愈140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分别为98、30、52例和71.1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出现脑干小量出血2例,同侧面部感觉减退4例(持续4~6个月自行消失),同侧咀嚼肌无力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8%;对照组出现嗜睡12例,头晕8例,胃肠道反应16例,皮疹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两组并发症症状均较轻,不影响治疗,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神经性疼痛,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三叉神经痛常为单侧发病,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双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概率较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药物为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苯妥英钠,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且随着病程延长,药物剂量需不断增加,若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癫痫药物,极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流行的假说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节,最终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5],提示解除三叉神经压迫可能治愈三叉神经痛。
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热凝术及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法。相对于射频热凝术,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法不损伤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可最大程度降低术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于显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法的手术风险较小[6];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法治疗时间短,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同时该手术采用短暂全麻,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该疗法特别适用于无法耐受较长时间的全麻以及无法进行开颅手术、体弱或者是具有严重系统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过程中应注意[7]:第一,准确定位,可以将穿刺与无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穿刺的准确率与成功率;第二,麻醉方法式选择气管插管下全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第三,球囊离子充盈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这样即便一旦球囊破裂,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影响。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同侧面部感觉减退和同侧咀嚼肌无力,治疗后3~6 d出现,4~6个月消失。其发生原因为三叉神经是一个混合神经,具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躯体感觉纤维,在进行经皮穿刺的过程中会损伤到运动支,造成三叉神经的同侧咀嚼肌无力和感觉减退[8]。由于轴突和髓鞘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再生功能,故感觉减退的症状可逐步恢复[9];而同侧咀嚼肌无力于术后进行相应的功能恢复锻炼可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影响[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整体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口服治疗。
参考文献:
[1]Goodwin CR,Yang JX,Bettegowda C,et al.Glycerol rhizotomy via a retrosigmoid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3,115(12) : 2454-2456.
[2]Van Buyten JP.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Radiofrequency and Neuromodulation[M]//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Head and Face Pain.New York: Springer,2014: 59-64.
[3]Strittmatter M,Grauer M,Isenberg E,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neuropeptides and monoamincrgic transmitters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J].Headache,2007,37(4) : 211.
[4]李天杰.两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 : 1374-1375.
[5]杨阳,樊碧发,杨克勤,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介入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0) : 831-837.
[6]曾庆文,马玲.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与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3) : 219-222.
[7]张波,陈志丰.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6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5) : 129-130.
[8]李岩峰,马逸,黄海韬.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6) : 502-504.
[9]邹建军,马逸,王斌,等.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8) : 592-594.
[10]李岩峰,马逸,邹建军,等.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1) : 514-515.
(收稿日期:2014-11-05)
通信作者:孙晓红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18-0083-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45.1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1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