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名中医陶崑针灸理论与实践技巧浅析
2015-04-04姚舜指导陶崑
姚舜,指导 陶崑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南京 210006)
·名医经验·
南京市名中医陶崑针灸理论与实践技巧浅析
姚舜,指导 陶崑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南京 210006)
针法;灸法;针灸疗法;名医经验
陶崑为南京市名中医,原江苏省中医学会学术秘书,江苏省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委员,南京市针灸学会委员、理事、秘书。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国留学生临床指导老师。历任南京市名老中医师承带教指导老师。笔者自2007年开始跟随陶崑主任研习针灸临床,并有幸成为陶崑主任第四批继承人之一。
1 多针种结合运用,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陶主任擅长诊治中风、面瘫、脾胃病、妇科病、皮肤病、脊柱相关疾病、各种痛证等病症,并已形成多种独特的诊疗方案。如对中风病的治疗,不仅运用传统毫针、体针,还配合舌下针、仿舌诊定位法头针、耳针、电针等多针种,运用醒脑开窍、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多种针法。
他主张对临床中的疑难病症,在辨证审因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可以是针灸范围内的联合,如毫针、艾灸联合,毫针、耳穴联合,毫针、头针联合,毫针、水针联合,毫针、火罐联合,毫针、电针联合,多种不同灸法的联合等。也可以是针、药联合。因此他认为每一位针灸医生,除了要掌握传统针刺技术外,还必须熟练掌握3种以上不同微针、艾灸治疗手段,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例。
他认为针刺手法是得气的重要关键,而得气又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他潜心研究自创两种进针手法,“揉指进针法”和“震颤运气进针法”,这两种针刺手法进针柔和,痛感微小,针感明显,得气快速,深得患者的喜爱。
陶主任创新研制了新型针具“皮肤滚针”,使梅花针的叩击刺激为往复滚动刺激,操作更简便,安全可靠性更强,使不易掌握的叩刺力度和较小的叩刺面积变成均匀一致的力度和较大面积,特别适用于需要做循经治疗和较大面积皮肤病患者。如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上,围刺后再用皮肤滚针治疗,初次即可使疼痛明显减轻甚或消失,疱疹吸收消散加快,病程明显缩短,减少减轻后遗症的发生。目前,这种“毫针围刺+电针+皮肤滚针+悬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治疗模式已被列为我科特色单病种诊疗方案之一。陶主任所撰写的论文“皮肤滚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1],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成果交流大会”上被授于国际杰出论文奖。陶主任在各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皮肤滚针,陶主任认为目前临床所见多种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后遗症、湿疹等,均较为顽固,而一般经穴的毫针刺法只能对全身进行调理,而对局部病灶难以形成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而皮肤滚针则提供了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依据经络学,络脉可分为别络、浮络、孙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同浮络一起向全身浅表输布濡养之气血。如《气穴论》:“……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气府论》:“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由此可见络脉遍及全身各处,是经穴的重要补充,使用皮肤滚针可以直接造成刺激,并散刺出血,能激发局部皮肤微细的络脉经气,去菀陈莝,去瘀生新,使营卫之气通畅无阻,濡养功能恢复即可达针到病除之效。
陶主任在临床选穴和配穴上,平淡而注重实效,常用穴一百多个,大多数属于特定穴,陶主任指出“特定穴是我们古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取穴方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作为针灸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运用自如,针到病除”。强调原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相互配伍在临床运用中的积极作用。如陶主任非常注重“募穴”与“背俞穴”在脏腑病中的运用,认为通过虚补实泻手法,可直接调节脏腑的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陶主任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拘泥患者体位或书本,经常募穴与背俞穴交替应用,如首日选刺募穴,次日选刺背俞穴,循环往复,或先刺募穴,再选背俞穴施以针刺或再配合动力灸治疗,屡获奇效。例如曾治一患者, 男,45岁,无明显诱因失眠2个月,四处求医问药,不得愈,病情日重,终日不得眠。经介绍来我科求诊。陶主任四诊合参拟诊为阴阳不交,给予选穴针刺百会、膻中、神门、内关、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min,出针后在背俞穴按法施以动力灸。施灸时患者即有瞌睡感,灸毕拔罐。次日复诊,患者已可入眠 2 h。此后依前法施治,每日睡眠时间渐增,2星期后患者即可每夜安然入梦。
2 注重灸法的临床实践,有继承,有创新,擅长运用艾灸疗法
继承传统灸法,在临床中常用的灸法有 20余种(如隔核桃眼镜架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鳖甲盐布袋灸、温灸盒灸、骑竹马灸、苇管灸、悬臂灸、雀啄灸、热敏灸、动力灸、麦粒灸等)。陶主任认为传统灸法是针灸宝库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传统灸法,做到针、灸并重,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针灸医生。目前针灸界出现“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灸香”的现象,十分普遍。拯救衰落的灸法是我们每一个针灸工作者的使命和天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陶主任对一些传统的灸法和灸具进行了改良,如“长蛇灸”[2]衬垫物的改良(由蒜泥改为生姜泥)、灸疗器具的改良(隔核桃眼镜架灸[3]、温灸箱、骑竹马灸等)、悬臂灸的灸法灸量的改良(多支艾条的组合,灸治部位的选择)等,扩大了针灸治疗的病种范围,使灸法更能适应现代临床运用的需要。陶主任运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运用温灸箱灸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陶主任还不断创新灸法技术。他根据临床运用“太乙神针”灸的实践经验,创新了一种灸法——“动力灸[4]”(曾用名为运动灸)。动力灸既有艾灸的温热刺激效应,又有推拿按摩导引的疏通经络作用,还有中药的皮肤渗透吸收作用,是三者合一的全新艾灸方法。这种灸法赋予艾条“实按灸”以全新的综合治疗理念,从而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用来治疗颈、腰椎等脊柱相关疾病[5],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关节周围无菌性炎症,疗效颇高。动力灸是我科诊疗优势病种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科申报的江苏省省级科研课题“动力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也已结题,呈报评审。
陶主任认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虚证和寒证,同时也可治疗实证和热证[6]。陶主任注意到古代针灸文献中已有医家从理论上阐发了热证可灸的机理,而且在临床上也对实证、热证进行了灸法治疗。陶主任在临床中运用灸法治疗的一些验案中许多都属于实证和热证的范畴[7]。譬如笔者亲身施治的病例,女,24岁,右手中指桡侧甲沟在修剪指甲时不慎剪伤,自用红霉素眼膏涂抹1个多月,不仅创口未愈,而且溃破处长成绿豆大小的红色胬肉,局部红肿,有黄色液体渗出,疼痛异常,甚则出血,日夜不安。至外院求诊,手术、激光、冷冻都不肯治疗,遂来我科求诊。陶主任根据脉证拟诊为血分有热,认为可以用灸法引郁热外发,遂指导笔者施治。先以三棱针局部点刺放血一次,再以清艾条一支点燃吹红,在胬肉顶端及周边用旋转、往返、雀喙、温和等手法施悬臂灸20 min,以局部皮肤微红发热为度,并嘱患者回家后如法灸治,每日灸2~3次,每次20 min。1星期后复诊,胬肉已然委缩逾半,再1星期胬肉平复,触碰亦无疼痛、出血。1个月后患者完全愈合,称奇诚谢。
陶主任认为灸法在预防保健上具有积极作用,是“治未病”思想在针灸治疗学中的体现,是在长期灸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养身保健灸法取穴不多、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效果明显、便于推广,非常受人民大众欢迎。他不仅在临床中广泛讲授灸疗保健知识,常常引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古语,而且在各种媒体上广泛宣传,2009年三八妇女节,陶主任受南京广播电台邀请,主讲“神奇的灸疗让女性更健康”灸疗保健科普讲座,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陶主任热爱这一济世救人的职业,退休后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当患者在他精心诊疗下,解除病痛,露出笑容时,他也由衷地从内心感到无比高兴。
[1]陶崑.皮肤滚针治疗带状疱疹[C].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2012:1.
[2]姚舜.针灸治疗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 29(7):458.
[3]庞根生.针刺加隔核桃壳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7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38.
[4]庞根生,薛亮.运动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60例[J].河北中医, 2005,27(10):763-764.
[5]薛亮,庞根生,马罕怿,等.针刺加运动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62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30.
[6]姚舜,陶崑.运用灸法治疗热证、实证的初步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41-42.
[7]庞根生,姚舜,陶崑,等.陶崑主任灸法临床验案举隅[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2.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6.0498
1005-0957(2015)06-0498-02
2014-12-20
姚舜(1981 - ),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