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南厂
2015-04-03刘隆民
刘隆民
从纪念塔往陈家坡方向上去不远,就是贵阳有名的南厂。
南厂是群山环抱的一个大坝子,与猴场坝毗邻。这里自清末开始都是驻军的地方,从来没有厂矿。“南厂”之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坝子很大,能供很多人活动,按“厂”字的涵义,即“无壁之屋”,“多人聚集之所”,因而叫“南厂”。这种说法有理,但不太合情。因为在过去,一个地名的产生,大都是老百姓的口头创造,他们不会去先查《辞海》,然后按字义来定名,因此这种说法有点牵强。
南厂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南厂”这大概与少数民族“跳场”的民俗有关。
跳场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活动,也是他们过年的一种特殊形式。跳场的地点,一般是一个较宽阔的地方,或草坪或土坝。过去,贵阳地区少数民族跳场的地方,最早在黑羊井即现在大十字一带,后移到黑石头即现在的喷水池一带,再后又移到乌当的石头寨和白云区的都溪等地。在城南,少数民族跳场的地方,最初就在猴场坝附近,即现在的南厂,以后才移到石板哨、磊庄和桐木岭。“跳场”有各种不同叫法,如跳布、跳月、跳花场、芦笙会等等,其中有一种叫法就叫“跳厂”。“南厂”之意,即贵阳南面“跳场”或“跳厂”的地方,“南厂”之名也由此而来。
南厂在贵州近代史上,是一个很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全国各省组建新军。贵州的新军建成后,就在南厂搭建军营,后来周西成又加以整修,成为比较规范的驻军场所。一直到现在,南厂都是驻军之地或军事首脑机关所在地。贵州新军的初建者是执掌巡抚大印的岑春萁,由于他是从湖北奉调入黔的,因此这支新军的军官大多是湖北人。这些湖北籍军官受武昌起义的影响,都有革命倾向,因而南厂新军就成为了自治学社进行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即1911年11月4日,自治学社成员、新军正目、贵阳人杨树清打响了光复贵州的第一枪,并于当日宣告贵州军政府成立,结束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可以说,南厂在贵州近代史上功不可没。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在南厂的省军区住了1年。那时的省军区,进了武装站岗的大门以后,就是一条不宽但笔直的大道。大道两边,排列着两列青砖青瓦的房子,每列大约有十来幢,每幢都是两层,结构一模一样,显得很整齐,但陈旧。这些房子,不是清朝建筑样式,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省军区的大坝,是黄土加河沙,很平坦,但光秃秃的,很单调。坝中有大礼堂,是邓小平题的字。每逢星期六晚上礼堂都放电影,而且都是新片。半个世纪之后,我有事去找省军区蒋崇安政委,旧地重游,才看见现在的南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楼雄立,道路整洁,大坝也是花木满地,还有不少人在这里休闲健身。
南厂,这个在辛亥革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地方,不仅有金戈铁马的英武之气,它的大坝及其周边,还弥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
一是有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清末之前,每当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3天时,四乡八里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就会来到现在的南厂大坝欢度他们的“情人节”。第一天是踩场。场中立一带叶的生竹竿,叫“花树”。花树上飘着彩带,带上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场主在场中摆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上祭品,祭奠祖先和天神。随着铁炮放响,人们就围着花树唱歌、跳舞、吹芦笙,一直到太阳落坡才结束。来跳场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着他们最好的民族服装,尤其是姑娘们穿得可谓花枝招展,满身银饰。晚上,离家近的回家,离家远的就歇在附近,继续白天的狂欢。他们对唱情歌,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情。第二天是正场,也是跳场最精彩的一天。这一天小伙子们和姑娘们要在“牵羊”中喜结相好,私订终身。所谓“牵羊”,是指在场主发号施令下进行的一组朴实无华的芦笙舞,也是在跳场中直接选择配偶的特殊形式。当人们在跳场中已物色好称心对象后,男女双方就等待场主的号令。当场主发出“把羊罗”的呼喊后,女青年就解下自己的腰带,去拴在自己心仪的某个小伙的腰带上。这时,小伙在前边吹芦笙边舞,姑娘跟在后面翩然起舞。跳了几圈之后,场主发出“纵羊罗”的号令,舞蹈队形便随之解散。第三天是扫场。下午5时左右,扫场仪式开始。场主站在场地正中高声宣布:到明年的正月初八再来跳场。话毕,场主跃上骏马绕场一周,将花树放下,同时鸣放鞭炮,宣布今年跳场结束。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去,并相约来年再见。过去的南厂大坝就是这样浪漫。
二是充满中华传统的山水文化趣味。在南厂大坝的南面,有差不多挨在一起的4座山,一座像毛笔的笔峰,叫文笔山;一座像笔架,叫笔架山;另有一座像砚台,旁边还有一座像墨锭的山,叫砚台山,这就是贵阳的著名景观“文房四宝”。由于中国人所说的“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砚、纸,笔架不算,于是有人又展开想象,或把天称为纸,或把南厂大坝喻为纸,使之符合“文房四宝”的涵义。贵阳多山,像笔、砚、墨的山很多,但在一个小范围内,有这样几座像笔、砚、墨的山却很鲜见,因而贵阳人十分喜爱,登临览胜的人很多。上世纪中叶,我同几个小伙伴也爬上砚台山,到山上的一口井边去玩过。这口井在砚台山中部,井不大,但据说终年不干。另外,中国文人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即在一个地区选出“八景”或“十景”来。清代文人就把这里的文笔山列入“贵阳八景”之一,叫“南峰脱颖”,并留下不少诗文。值得一说的是,“贵阳八景”虽在各个朝代并不相同,但无论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贵阳八景”,都选有南厂周边的山峦,可见这里的山峦秀美,名气很大。
三是有神圣的宗教文化。南厂大坝的东面,有著名的南岳山道观。南岳山原名长连寿山,共有5个山峰。山峰之间有一平地,叫仰天坪。明朝时在坪上建道观一座,供奉南岳圣帝,长连寿山也随之更名南岳山。南岳山道观规模很大,有玉皇殿、东岳殿、十王殿、关圣殿、祖客堂、三教堂和官厅,共有房3 0余间。周围有井泉、溶洞,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此观经历代维修和扩建,到清末时已与大道观、三元宫一起,合称贵州三大道观。民国时,又成为了贵州道教唯一的十方丛林,具有传戒资格和接待各方云游道士的能力。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全真派主要在北方,成员都是出家道士。正一派主要在南方,成员都是在家道士。南岳山道观的道士属于全真道派。“十方丛林”是指有相当规模的道观。“十方”指上、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丛林”指道徒和合共处一处,犹如林小丛集。凡是“十方丛林”,都有接待各地云游道士、无偿提供食宿的责任,同时也有给在一般道观的道徒受戒,发给度农、度牒、饭钵,使之成为正式道士的资格。南岳山道观是贵州唯一可以受戒之处,可见它在贵州道教中的地位。
解放前,因父亲与南岳山道长有往来,我曾随父亲从倒岩上过南岳山。还记得这是一个用很高的石墙围起来的道观,里面有很多殿堂,外面有好多古树。解放初期,大概是1955年左右,我因住家离它很近,上去玩的时间较多。记得那时的南岳山道观已没有原来的辉煌,但还有几个青衣素裳的道士进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此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是片瓦不存,连围墙、房基的石头都被附近的人们搬光。著名的南岳道观已消失得无踪无影,据说有关人士曾建议在此开辟南岳公同,既可保护南岳道观遗址不被房开商侵占,又可以增加贵阳的休闲场地,人们在游览中可以去驰骋想象,追念它当年的道骨仙风。
(作者系贵阳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