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太师顾存志埋骨绥阳

2015-04-03吕金华

贵阳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都督墓志

吕金华

2012年6月20日,我到贵州省绥阳县风华镇牛长堡村高桥组采访。在与62岁的村民张仁才聊天时,张仁才无意中说到这里曾有一座顾太师墓,但在1957年“反右”时被人们毁掉了。他还说,没毁前的顾太师墓,有内外两层石围墙,还有墓碑,墓碑上有“顾太师”字样。听了张仁才的话,我有点半信半疑。

带着疑问,我查阅了民国十七年的《绥阳县志》,发现竟有对此事的两条明确记载。

《地理·邱墓》篇说:

顾存志墓,在城西二十五里阁老坪,邑知县“易周碑志”略云:“公,四川华阳人,明挂靖锦将军印,加太子太师。怀宗末,闯贼浊乱中原,张献忠屠戮四川,公举兵征乱,师次绥阳,张贼遂望夜郎,不敢度,未几,事不济,公卒。其侄总后金纯,葬公于邑之天生桥,土人称太师坟。壬午秋,余承乏兹土,邑人士犹称道不置。及访其故墟,则沦落榛莽,且侵葬有人,爰为勒石载明禁步,以示后,足见忠义之不朽云。”

《艺文·墓志》篇载有《顾太师墓志》,作者为顾汝修,内容如下:

先高祖太师丁,明季之乱,督兵征讨,驻军桐梓阁老坪,积忧劳以卒。先曾祖讳金印,其麾下总兵都督同知也。维时西川未平,都督公偕兄葬太师于绥阳之郎里蒲老场后旧日壁垒,至今称大营堡,遂于七甲置田宅家焉。越十有九年而归成都,途次资县,县令刘公苦留,占籍资中。至先祖赠通奉公乃承先志,筑室锦官城东,以经学提倡斯土,实开文教之先。当都督公时屡及太师坟,意必有人往省。通奉公授徒贫薄不闻此行,然而太师功德在人,故老流传,递加保护。即雍正丙午以前,遵仍属郡之一经,乡试往来,音问常通,虽拜扫缺如,而剪茀有籍。独丁未以后,阻绝者三十六年。洎乾隆癸未,绥邑侯易公往迹,咨于都人士,就墓前立石,载明禁步,潜德幽光,赖以阐明焉!汝修退休之余,老且不衰,亲诣祭奠,遵易公所勘明者,立石表界,即树神道碑于周道之左,爰综始末,勒之碑石。

从两则史料看,明太子太师、从一品大员顾存志葬于绥阳确凿无疑。绥阳乾隆年间县令易周是四川营山进士,顾汝修是顾存志的玄孙,是清代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学者,治学严谨,亲自到绥阳拜谒顾存志墓后才写了墓志。所以这两则史料是比较可靠的。

查明清史可知,顾太师名丁,字存志,是四川省资中县人,祖上顾时,随洪武皇帝征战南北,死后封腾国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党之乱获罪。顾时之子顾期,迁入四川,始为成都人。顾期后人顾昊,初任绵州教谕,遂迁绵州。到了崇祯年间,顾存志弃文就武,四面征剿,封靖锦将军,太子太保,后加太子太师。清人翰林院编修彭遵泗所撰录的《蜀碧》一书,记载了从明朝崇祯元年 (1628年)到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为征战张献忠而死的蜀地士人事迹,说顾存志和妻贾氏,是因为战败,自焚其室,带着儿媳自缢于大火中而死的。顾存志的儿子叫顾金印,字斗如,标统兵都督,号称“顾十万”,征起义军于蜀中。康熙七年(1668年),顾金印见大势已成定局,无心仕途,携家眷途经资州,被县令刘振基苦留,采业黄茅二冲(今雁家嘴)。顾金印的次子顾升,字东旭,是一代儒学学者,在此开塾讲学,顾升之弟顾冕传授武艺,影响也很大。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顾汝修出生。顾汝修受家庭影响,成长为一代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大学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顾汝修请旨回乡祭祖,先后拜谒顾昊墓、顾存志墓、顾金印墓、顾升墓。《顾太师墓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可惜的是,顾存志墓已毁于1957年,《顾太师墓志》石碑已无处可寻了。这不能不说是绥阳古文物的一大损失。

(作者原单位:贵州省绥阳县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都督墓志
害怕别人知道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无字胜有字
图说书法(七十九)
真正的清廉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真正的清廉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