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的我国制造业零库存反思*
2015-04-03孔河云刘启文
董 鹏, 段 愿, 孔河云, 刘启文
1. 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 广东梅州 514759
2. 海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海口 570228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3
4. 富士康科技集团 IE部 广东深圳 518109
供应链视角下的我国制造业零库存反思*
董鹏1,段愿2,孔河云3,刘启文4
1. 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广东梅州514759
2. 海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海口570228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4. 富士康科技集团 IE部广东深圳518109
摘要:通过审视制造业的零库存管理思想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分析了制造业的零库存管理现状,指出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地降低库存。从供应链的视角探讨了零库存管理模式,为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澄清认识误区,为合理库存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正确导向。
关键词:零库存; 供应链; 合理库存; 风险防范
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n zero inventory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at exis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t gives an analysis on present status of zero inventory management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points out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reduce inventory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way in combination of their own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odel. This paper give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at the viewing angle of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n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orrect orientation for rational inventory practices.
Key Words:Zero Inventory; Supply Chain; Rational Inventory; Risk Prevention
零库存是当前制造业在供应链运营管控中应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目前,学术界已经对零库存管理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对零库存所能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成本分析[1],也未能在是否应该保有安全库存以及安全库存的数量标准上达成普遍共识,使不少意图推行和正在推行零库存的企业管理者感到茫然。国内外管理学者对零库存管理理论基本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持怀疑态度,认为企业为了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应保有适量的库存,因为库存对市场的开拓与稳定、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维持产品生产、销售的稳定和平衡企业物流等,零库存只是理想的库存管理状态,更适合丰田、戴尔等这一类型的企业,但不适合我国大多数企业[2][3];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任何不确定性的“安全库存量”都易导致剩余库存,进而占用大量的仓储资源和周转资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压力,阻碍企业健康发展[4][5]。本文主要探讨在国内制造业如何保持合理库存及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条件,通过研究表明,相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库存控制策略。库存量不宜过多或过少,也不主张库存为零,以避免出现因库存而导致企业运营上的失衡。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及对多个企业的研究,对零库存管理展开以下梳理与阐述。
1零库存的含义及剖析
零库存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基础,形成了零库存的管理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特定的需求时间里和特定的场景下,按客户需求量执行生产计划并按时完成交付”,目的是消除一切无效或过量作业,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最优化利用[5]。现代供应链管理绝非不计成本以传统意义的仓库存储形式进行,而是在社会有充分的物资储备保证的前提下,以成本最低为目标,使物料(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环节中按计划周转流动,提高库存周转率,使资金高效率运转,减少库存积压与损失风险,这就是零库存[6]。这里所说的成本不是单个企业的成本,而是在这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总成本,即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来实现整个供应链库存量的合理化。本文所探讨的零库存非指库存数量为零,即便倡导JIT的丰田公司也不是零库存,其最佳库存状态仍有可维持正常经营约3~5天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8]。由此可见,不少人对零库存的管理理念实质认识不够,实际上零库存的库存数量、适用范围及成本等都具有相对性。
1.1 零库存数量标准的相对性
零库存是一种动态和相对平衡的状态,是根据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的使用量和需求量,结合采购周期、运输方式、到货时间等因素设置的合理库存量标准。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讲,库存量应保持在最小和最大库存之间,当库存量低于最小库存时,需要及时采购、补充;当库存量高于最大库存时,预警存在积压风险,需要及时压缩、清理。库存管理应与生产、销售等联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这是追求库存管理的目标。从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来讲,整个国家或社会不可能、也不适宜搞零库存,尤其是一些战略性物资、不可再生的矿产类物资和应急类物资等,因为其价值维度的不同,更需要维持合理的库存量,不能简单划为零库存。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由于产品生产和消费者存在时间差、空间差和信息的不对称,绝对的零库存很难真正实现。
1.2 零库存适用范围的相对性
零库存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企业。首先,零库存是制造业供应链上单个企业在营运的某一个环节所实现的最低库存,如供应链中的个别经营体可以进行零库存式的生产、无库存式的销售。供应链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实现零库存有优越条件,而非核心企业则处于被动附庸地位,不易实现零库存。其次,从行业来看,产品生命周期长、非个性化商品、非核心零部件且标准化程度高、体积小、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这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一般是批量进行的,其库存成本远远低于单次采购的运输成本,实现零库存不经济,所以涉及这类物品的企业应该实行适量库存而不是零库存策略。相反,对于生命周期短、个性化强、核心零部件且标准化程度低、体积大、价格高、技术升级换代快的产品,消费是离散和随机的,实行小批量定制或零库存管理则较为合算。
1.3 零库存节约成本的相对性
首先,从整个供应链来看,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商经过制造商再到经销商,随着企业间物资的流动,在他们之间库存与成本压力并存。如果出现强势环节压制弱势环节的情况,如供应链下游企业为了将市场竞争压力传递给上游企业,选择多家订货,并通过高品质、低价格折扣、短交货时间、高售后服务质量等附加要求,加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于是供应商为满足其需求便大量囤积库存。长此以往,供应链整体库存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而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供应商的库存可能面临报废或折价处理,就会导致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由于产品依托于整条供应链的运转才得以实现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产品的价格必然将由整条供应链的总成本决定,因此,即使在某些供应链的节点上,企业看似实现零库存可获得相应的利润,但是对于其它环节的企业而言,则可能意味着效益的损失。还有一些下游企业采用“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方式订货,因运输次数、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和订货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导致物流成本较高,致使上游企业想方设法把库存成本转嫁到下游企业,甚至以偷工减料的方式来抵消成本的上升,这就使原有的市场竞争优势下降,并且使企业丧失了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低价格的机会,导致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其次,从采购管理的角度来看,采购部门为了保证及时供应,要求供应商在厂区附近设立专用仓库,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保证了本企业零库存,但实际上增加了专用性资产投入,进而提高了供应商的成本,与此同时增加了搬运、装卸和仓储环节。供应链节点企业过度追求零库存反而会导致成本损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临时采购大幅增加,在库存为零的运作体系下仍存在较多急用物资需求,打乱了供应商的订货计划和配送计划,供应商为了能按期履行合同要求,避免违约而改为航空或快递运送,运输成本和加急费等问题也将提高物流总成本。二是一味地将实行零库存管理的成本向供应商转移,这种做法违背了供应链管理的平等互惠思想,导致了供应链系统成本升高。
综上所述,在保证制造业供应链上的企业能正常生产,零库存是整个供应链均衡合作的结果,是综合供应链形成的库存数量(是否最合理)、库存周期(是否最短)、库存成本(是否最低)的最优状态,要从满足经营所需的合理储备量与最少储备资金的角度来确定最佳订货量及最优生产批量,所以不能仅仅从单个企业库存物品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实现了零库存。
2零库存管理认识的误区、评价和风险
2.1 零库存管理认识的误区
我国企业在对国外零库存管理技术的学习和借鉴时,一般属于形式上的模仿,对零库存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质内涵并没有深入研究,甚至有人按照字面意义将零库存理解为无仓库、无库存或库存量绝对值为零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误将零库存管理等同于库存为零的管理。我国很多企业在借鉴丰田JIT管理时,没有将生产领域的零库存和流通领域的零库存加以区分,很多企业认为实行零库存管理就是不设仓库,或把已有仓库全部变成车间,没有库存物料也就没有库存成本。当然,如果运输速度大于生产速度,那么生产领域的零库存便能容易实现,这说明利用运输数量和频率可以让物料的流动取代库存的作用,从而实现零库存。实际上零库存的管理不仅是静态的库存管理,同时还包括运输和搬运中产生的动态库存管理,但流通领域的零库存,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难实现,毕竟这需要许多硬性的供需质量,还存在供需双方的长期关系,所以盲目追求零库存会让企业造成更大的有形或无形损失。如果把零仅仅看成是仓库中存储物的数量,在库存结构或库存布局不尽合理的状态下(种类不一,层层设库,库存分散),即使某些经营实体的库存物资数量趋于零,也不能说明库存是合理的。因为仓储设施重复存在,形成了二次和多次物流,用于设置仓库和维护仓库的资金占用量并没有减少。多家供应商分散存储,变相导致了供应链总库存的增加。在实行零库存之前,可能需要一个仓库存放,配备几个管理人员;但在实行零库存之后,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反而需要更多的存放空间、更多的人员和更多的搬运次数。
(2) 误认为零库存是制造业提高利润的灵丹妙药。国内有些企业认为零库存可以降低运营成本,盲目地把零库存作为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甚至有些企业在不知道每天出库次数、出库数量和搬运时间的情况下,就盲目地降低库存,其结果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是具有清晰精益管理理念与拥有足够经验的丰田公司,追求零库存也不是从降低库存开始的,而是在采用标准作业、看板管理、拉动式生产、生产的同步化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则方法来获得零库存所需的前提条件,最终实现效益大于单纯降低数量的一种合理的库存管理实践方法。零库存的实行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需要考虑到整个企业战略目标下各部门各业务工作的子目标,以及每个物流子系统的相互匹配问题,避免出现短板现象。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运营战略目标要服从于本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然而,零库存管理并不能保证每个企业都达到效益最大化。
(3) 误认为零库存是一种可随意套用的先进方法。买方通过将成本、风险转嫁给卖方来实现自身的零库存,而其自身也存在着断货的风险。没有对零库存生产方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单靠模仿某个单项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国内很多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试图经过一次推行就使所有的库存一步到位并降低为零,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企业发展管理实践的客观规律;期望通过聘请专家试图把库存快速降下来的方法,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实践证明,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企业的成本不降反升,这个结果与生产方式没有系统地进行优化、细化有直接关系。
(4) 误认为零库存意味着总成本最低。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角度分析,成本和库存量不是一直成正比的。库存为零时,显性成本降低了,但隐性成本却增加了,最后总成本可能会增加。如果只为达到考核目标,片面追求账面库存资金为零,必然会导致个别管理部门对车间基层数量可观的、不在账面的物资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仓库里有实物,但账面库存为零,这些情况违背了库存系统管理的原则,不仅无法降低供应系统总库存,还可能造成物资的管理混乱。节约资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仅从减少资金占用的角度提出零库存目标,而没有统筹兼顾企业的其它相关各项管理目标,难免会顾此失彼,偏离企业整体战略。
2.2 合理评价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是在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为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采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库存进行合理计算和有效控制,以经济合理的库存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尽可能通过降低库存量来提高现金流的一种运营方式。
(1) 零库存模式的实施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为支点。随着对零库存管理研究的深入,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运营管理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一种哲学,它成功的根源是遵守契约的精神和讲求互相配合的文化精髓。日本许多企业制度就是与这一信念相匹配的,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当这种认同文化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时,就会表现出彼此的认同和信赖,即在长期动态活动中,形成互相协助的伙伴式合作,这是日本企业与企业交易时采用口头协议方式的文化根源。因此,我们应深刻地理解零库存模式贯穿于日本企业并得以广泛运用的真正原因。
(2) 零库存管理具有明确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宗旨: 第一,在保证生产和销售需要的前提下设定目标,既要避免由于库存原料不足而出现停产的现象,又要防止因库存商品不足而出现缺货的现象。产品大多都有销售旺季和淡季之分,一般是利用淡季积压库存,以满足旺季的需求,如果实行了零库存,旺季时需要相当规模的生产线,淡季时则要缩减产量,这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解决生产季节性、生产与消费矛盾需要库存的角度出发,库存量真正为零的目标是任何企业都难以实现的。第二,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优为目标,每一个供应链合作者都应该分担相应合理的库存量,通过这种管理把库存量控制到最佳数额,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库存物资管理好。第三,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角度出发,零库存是指保持合理的库存量,合理的库存量会因国家、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零库存可以表现为加快供应节拍和缩短节拍间歇,从而减少物料备货数量,也可以表现为减少储存环节,在追求生产与销售顺畅及资源配置充足前提下,保证最合理的库存量和最短的在库时间,以及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缺货损失构成的库存费用最少化。第四,要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来说,都希望采用一些降低库存的可行性方式实现零库存,但这种做法只是供应链上降低自我库存的一种方式。通过企业成本分析表明,零库存不一定是盈利的最好方式,丰田、戴尔等企业的先进管理水平是普通企业很难达到的。作为一个明智的经营者,应该明白任何管理手段和技术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在选择任何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时,都应该尽量做到投入小于产出。因此,企业应该以务实的态度,要对实现零库存的成本和实现零库存后的收益进行定期比较,权衡投资建设成本、管理成本与库存节约资金的关系,权衡企业实施零库存的得失,进而做出判断,决定企业的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库存控制策略。零库存管理的成功实行,离不开企业严谨规范的内部管理和精良高效的外部条件支持,同时要克服制约企业实现零库存的因素,如企业内外环境、物资采购市场、产品销售市场、物资消耗和供应时间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其结果只会将自身的库存压力及内部物流问题转嫁给整体运营中的其它环节上。单纯为实现零库存而付出的成本将远高于零库存管理所带来的收益,恶化企业运营体系,削弱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也会损伤到自己的利益。
(3) 根据库存的分类而辩证分析零库存。库存有很多功能,并且库存功能是在库存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必须针对时下流行的零库存的理念,进行辨证思考。从功能的不同角度可以将库存分为: 常规性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促销库存、投机库存、备件库存、周转库存、在途库存、委托加工库存、委托代销库存和呆滞库存等,零库存主要针对的是积压库存和常规性库存。供应链生产模式有分销生产、库存生产、订单装配、订单制造和预测生产等,不同生产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与库存控制策略,每种库存管理方法也都有其不足或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在社会环境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如供求不确定、需求个性化、突发事件、订货期提前、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和生产异常等,因此,零库存管理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要综合运用多种库存管理方法,取长补短,才更具有实现意义。根据库存的分类可知,库存不可能完全降低到零,其实在下达订单后形成采购动作就产生了在途物资,也就开始产生库存。企业为了消除产销分离、供货短缺、运输延迟、需求波动、套期保值等现象而产生的库存不能执行清零运动,要有适量的库存来满足正常需要。那么,具体到企业的某一项产品而言,哪种库存管理应该被强调,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尺度来衡量: 如果是供不应求的产品,有升值潜力,适当的库存可能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反之,可采用零库存管理。当然,适当的库存不是大量的库存,除了考虑资金周转和库存费用等成本测算问题外,还需预防供需判断失误所导致的隐形成本。
(4) 零库存无法完全取代最低安全库存。企业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保持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库存。由于企业库存不可能为零,所以可以将基于成本和效益最优的安全库存作为企业库存的下限。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库存管理希望通过解决订货时间与订货量的问题,既能保障供应,又能使储备量达到最小。而现代库存管理关注的重点是增加了存货地点、货物种类及搭配等内容,根本目标是通过适量的库存达到合理供应,使库存总成本最低,其关键是库存整体价值流的流动要始终围绕保持供应链总成本最低进行决策。
(5) 零库存管理模式目前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丰田汽车装配线能做到生产环节的零库存,除了本身具备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之外,其上百家零配件供应商将配套厂设在其工厂周围,或是将原材料仓库布局在其工厂周边,以保证供货及时、准确。零库存是基于零距离供应之上的,也是基于供应商的可靠及信赖基础上。它要求企业的管理要十分稳定,不允许因一点小的偏差导致停产;还需要供应商群体相对固定并认同丰田企业文化的特点,才可以有效地实施零库存战略。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供应商稳定性和物流配送性差,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信息共享不足,加之市场变化大和企业本身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跟不上,如果贸然选择小批量、多批次进货模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运输费用或生产不协调因素,致使生产因缺料而受阻,造成供需矛盾增加,停工的巨额损失将无法弥补,导致其损失大于零库存所节省的成本。我国的制造业要想采用零库存管理,仅仅通过认识和学习丰田零库存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更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产业链的现实条件来探讨实施零库存管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因此企业在实行零库存管理时,应该积极思考、谨慎探索、科学嫁接,将其改良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方式,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有所取舍、有所创新。
2.3 零库存的风险分析
零库存管理充满了诱惑,但同时也充满了风险,具体而言,实行零库存有以下几种风险。
(1) 不合理转嫁库存物资的运作风险。对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企业来说,零库存物资是在实际使用后结算,未使用的均属于供应商资产。因为没有库存压力,计划人员为保障生产需要、防止缺货风险,通知供应商补充较多物资以应付需求,容易造成短期内供大于求,给供应商资金带来较大压力。不合理地库存积压,会造成供应商物资的调拨或被退回等风险,这一现象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存在问题,一旦市场逆转,库存积压将使企业面临巨大危机。另外,库存的有效性存在诸多风险,而最大风险则来自于订单取消和修改。
(2) 交货期不确定性和缺货的风险。实行零库存的企业首先要获得订单,再根据订单进行原料采购和组织生产,这常常导致客户订货周期、交货期过长,使企业很难快速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降低了客户满意度,从而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因为库存很少,一旦市场需求突然发生变化,无法及时满足需要;若供应链联系并不紧密,最容易发生断货风险,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在企业实施零库存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客户的需求不稳定、对客户的需求预测不准确、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原材料供应不及时等问题,而无法按期履行订单合同以满足生产与客户的需求,从而丢失订单和客户,对企业的盈利和信誉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都将给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造成违约风险的增加,一旦出现违约,则需要付出较高的违约成本。因而,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供应链管理技术得以普及和应用,但是零库存管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单一供应源的风险。一些实行零库存管理的企业为了能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往往只与一家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选择单一供应源,导致企业对该供应商的过度依赖,虽然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减弱了自身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供应商往往会反过来对原料的价格、质量、每次供应的数量提出相对较高甚至不合理要求,制约企业发展,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更有甚者会影响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如果处理不好上述这些问题,就会导致合作关系恶化,当合作伙伴中有一方决定不再合作时,原先的合作伙伴关系即被打破,供应链出现断裂,资金、信息及物流的流动平衡变为失衡,链上各节点企业都将蒙受损失。
(4) 供应链意外断裂的风险。企业所做的零库存可行性分析一般多以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制造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风险难以预见,实行过程存在不可控性。当供应链被一些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意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破坏时,制造企业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这些变化情况,可能会导致供应、生产、运输、交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中断,使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供应链瘫痪。基于零库存管理思想的供应链,如果某一个环节发生了阻塞就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牛鞭效应,最终以价格上涨的形式表现出来。
(5) 信息泄露的风险。当今信息共享及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和通信工具所带来的方便不言而喻,但是安全漏洞导致企业信息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兴公司通过网上的在线订单、即时配送等手段,可以做到库存的降低和库存成本的节约,取得战胜其它企业的优势,可是这种优势的获得要求双方能共享信息,包括制造商要向供应商提供生产计划和作业数据,如果企业因为信息的漏洞而出现了问题,同样可能会蒙受很大的损失。企业需及时预防数据被窃取、篡改、信息系统被攻击等问题,只有信息无风险才可能把准确数据运用到真正的分析预测上来,才能使合理库存变为可能,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在经营管理中的信息风险防控。
总之,企业想要合理地实施零库存就必须考虑其所隐藏的一些风险,零库存的风险会在流通的各个环节客观存在,只有在供应链网络中实现信息共享及良好的合作,才能有效降低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所以在倡导零库存的同时,应该考虑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对供应链实现更加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如果制造企业过于强调零库存,不仅对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分销商)不利,而且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实行风险管控及实现要求
零库存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许多制造业内被不同程度地应用,但企业到底能否采用零库存,在什么时间、条件和环节可以实行零库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零库存策略要根据制造业自身特点和供需双方能力来制定,确定供应链上各节点的最佳库存和配送及时性。实行零库存应该先解决的问题是预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采取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措施,然后才是如何实施零库存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 优化流程创造适合的运行环境
JIT管理的运行环境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假设的基础上: 第一,客户需求、供应商供应与生产呈线性相关,物料需求是连续均衡的,对各种物料的需求是相对独立的,物流是稳定的,供应商有足够的物料等。只有像丰田那种规模的、供应链上下游可控的、有足够多的订单,从而能够做到供应商订单的稳定。第二,再次订货费、缺货费固定在较低的水平上。第三,订购和运输时间预估准确,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连续的,事实上,计划协同是实现零库存的重要前提,零库存实质是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区域条件下运作,向相对稳定的对象提供相对稳定的产品,所以零库存的成功实施是建立在稳定和理想的客观环境基础之上的。第四,订货费和缺货费不随库存下降而增加。
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许多假设条件不可能实现,如库存与采购提前期、生产提前期有关,若提前期越长,存货积压就越多,而提前期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存在不少的压缩余地;通过流程优化,借助供应链管理系统做到计划协同;实行供应链管理,关键不在于企业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采用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面对未来的小批量和定制化的挑战,强化“敏捷物流,柔性制造”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其中心内容就是保持整个供应链各节点的最佳库存水平,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2 实行零库存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
在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下,零库存是否能实行取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取决于各方面的具体条件,即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商业环境、行业现状、供应商、地理位置、技术、产品特性、客户、企业自身决策层的支持、物流现代化水平、消费者习惯、乃至国情加以综合判断和决策,还取决于企业自身情况、管理能力、生产成本、市场因素、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等客观条件。实行零库存需具备以下必要条件: ① 明确零库存战略的实施基础,明确供需双方面临的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是推行采购零库存战略的首要前提。当市场上产品属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时,或存在涨价升值的预期时,市场主动权由供应方掌握,此时市场提供的物资或产品往往供给相对紧张,采购方为了保证自身需求不得不增加库存量,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实施零库存战略了;反之,则可以考虑实施零库存,因此,买方市场的存在是零库存战略实施的首要条件。② 企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拥有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建立科学完备的供应商开发、评估、考核和竞争机制并不断的完善。③ 树立正确的零库存管理理念,员工稳定且人人参与零库存管理的良好氛围;合理的生产计划及对设备的规范管理,同时还要做好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基础管理。④ 具备较高的科技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企业拥有能够准确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的系统和根据市场信息进行迅速调节的采购和柔性生产系统,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并有持续稳定的订单,对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规律能较准确地把握与预测。⑤ 要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在供应链中居于核心地位,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配合,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及健全的供应链管理。⑥ 拥有强大的物流系统支撑,物资供应是能够满足小批量多批次的要求,并能畅通地按时输送。⑦ 良好的产品质量控制水平。⑧ 企业原材料类型和价格变动情况。
3.3 实行零库存的基本方法
一是强化综合管理实力。在企业运作中实现零库存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企业采购、生产、物流配送、分销、销售等各个环节,并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需综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作为支撑与衡量[9]。目前,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方式主要有: 委托保管方式、协作分包方式、准时供应系统、看板方式(实行合作配送方式)、水龙头方式、无库存储备、订单生产方式、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和延迟供应等[10]。按照系统原理,库存管理与其它业务活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并构成有机的物流系统及供应链系统。
二是制定全面、合理的供应与库存计划。原材料的准备与配送是完成生产的基本要求,问题是如何准备、何时准备及由谁准备。一种极端的方式是生产企业将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准备好,存放在原料仓库之中,需要时随时配送到生产工位;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是所有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供应商按照生产要求直接配送到车间。在后一种情形下,供应商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在生产厂周边设置仓库储存原材料,然后按照生产要求进行配送。在现实中存在两种综合的情况: 部分原材料采用第一种模式,部分原材料采用第二种模式,甚至还有其它模式,如第三方配送等。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其本质是对库存量的合理控制。
三是整个供应链内各组织协同努力。零库存管理模式能否实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以物资管理部门的单方面努力为基础。零库存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内部的运营管理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它需要生产作业各环节与供应商和消费市场的紧密配合,实现对物资的定量控制,对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物资储备定额是否切合实际,库存是否具有合理性,取决于各个相关部门协同研究并制定库存数量控制策略,以严密精准的用料计划、合理的采购时机、供货商适时适量及时供给等达到各环节的最佳衔接,把库存量控制到合理数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字意义上的零库存。零库存管理核心在于有效利用库存材料,按需生产出合格产品,并有一个反应迅速的营销系统把它们交到消费者手中,使生产、销售周期尽可能缩短,提高整个链条的响应速度,力求避免无效库存,达到群体效益最大化。实现零库存最基础的条件是发展和加强供应链企业间无缝合作与信任互助关系,最理想的方法是让这条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一起参与零库存管理,共同分担库存风险,最终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标。丰田零库存管理是在与供应商建立牢固、长期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下实现的,制造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相互控股和健康的利润分配机制,提高供应商的配送能力和产品质量,从而保证供应商能够准时、准确地配送合格产品,降低制造商的库存成本。
四是优化企业系统和打破瓶颈约束。瓶颈约束理论指出局部改善不等于整体改善,所有的局部优化必须有益于系统整体业绩。库存只是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库存的最优不等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系统的最优,实现企业整个系统的最优才是企业管理系统目标。库存的最优化依赖于其它环节的相辅相成,推进实现1+1>2效果,这就要求优化企业系统,提高系统效率,持续改善流程。持续改善流程的关键就是不断寻找瓶颈环节,进而挖掘瓶颈潜能,打破瓶颈。实施库存的最优化管理,不能把目光仅放在库存上面,而应该不断地寻找与打破系统中的静态和动态变化着的瓶颈因素(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运输、配送、销售、信息、财务系统),让库存与其它作业系统动态同步优化。突破库存自身瓶颈或其它作业系统瓶颈的约束控制,库存合理化才能实现,企业整个系统功能才能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产销率才能提升。实际上,零库存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降低库存的同时,发现管理问题并加以解决,使生产运营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循序渐进地推行下去,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库存管理的真正本质不是针对物料的物流管理,而是针对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程管理,从以物流控制为目的转向以过程控制为目的的库存管理是管理思维的变革。
总之,企业零库存的实行既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管理活动,又不能影响其物流成本和营业利润,要从多方面考虑实施的时间、内容和方法,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零库存不是某项指标,而是实现成本最低的一种经营理念。但质量、时间、成本的最优化过程并非没有意义,它是一个享受“最低的采购价格+最低的库存价格+最低的资金成本+稳定的质量标准+最低的不确定性=最低的制造成本”的过程。
4结束语
零库存管理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深刻理解零库存思想本质,结合自身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等实际情况施行零库存管理策略,使企业库存降低到合理的水平,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增加收益,总的来说应树立以下理念。
(1) 零库存管理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是制定严格的采购计划,通过掌控市场需求和库存的实时变化状态,以保持合理的库存数量。由于市场和企业情况随时都在变化,产品零库存很难实现,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来实施库存管理的具体方式以实现动态平衡。实施零库存就要从供应链系统优化库存,要协调好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工作及各个企业的能力及利益。零库存思想是节约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提升供应链上的价值。
(2) 零库存是综合管理实力的体现,在推行过程中,其经济可行性必须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零库存管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只有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服务水平,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总之,零库存模式既有利又有弊,如果片面追求长期库存的最低,将可能使企业面临产品脱销和生产停产风险。所以,企业不能片面理解甚至曲解零库存的真正含义和作用,更不能简单模仿、照搬教条,要结合本身的生产运营模式制定出合理的库存控制策略,增强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实践性与理论性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绍君,王耀球.企业零库存理念的相对性[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0): 11-12.
[2] 朱文英.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零库存实现方式研究[D].西安: 长安大学,2014.
[3] 伍爱群.论零库存管理及其方法[J].企业管理,2010(4): 31-32.
[4] 华欣,吕俊平.丰田零库存管理对我国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的启示[J].管理世界,2010(35): 3-4.
[5] 屈冠林.科学地认识零库存─浅议零库存策略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6): 11-12.
[6] 支修建.基于供应链思维的零库存管理分析及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8): 37-40.
[7] 邓文博,吴春尚.制造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2): 44-45.
[8] 董鹏,张东明.制造业内部物流所处的困境及优化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7-73.
[9] 黄毅.零库存及其解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6.
[10] 杨仪.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零库存[J].现代管理科学,2014(9): 73-74.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0X(2015)02-001-08
作者简介:第一 董鹏(1980-),男,企业战略研究员,主要从事零库存管理工作、战略管理工作,E-mail: xidadongpeng@gmail.com
收稿日期:2015年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70571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711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