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现代蚕业发展成效与做法

2015-04-03王其明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茧丝蚕农蚕种

凉山州现代蚕业发展成效与做法

王其明

(凉山州蚕业管理局,四川凉山615000 )

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km2,辖17个县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茧丝产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省蚕业总站的关心支持下,我州坚定蚕业发展信心不动摇,狠抓蚕业发展不松劲,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合力夯实产业基础,推动蚕桑茧丝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1主要成效

1.1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坚持茧丝生产和桑椹生产并重,积极发展金沙江、安宁河流域优势蚕区,着力发展重点县市、基地乡(镇)、专业村社和养蚕大户。全州现有桑园面积27666.7hm2(合41.5万亩),其中“6215”粮经复合种植桑园6666.7hm2(合10万亩),果叶兼用桑园1333.3hm2(合2万亩),形成了以会东、宁南等7个主产县市为主体,大崇、华弹等56个基地乡(镇),大花、碧窝等110个重点村,1000余个蚕业家庭农场,2万户种养大户为支撑的蚕桑茧丝产业发展格局。2014年生产优质蚕茧2.5万t(合50万担)、优质桑椹10443t,今年生产桑椹15340t,预计蚕茧产量可达2.575万t(合51.5万担),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果桑生产基地。

1.2蚕农收入持续增加。充分发挥“6215”粮经复合种植和“果叶兼用”桑园的支撑作用,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格实行鲜茧保护价格政策,蚕业效益大幅提升,蚕农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州蚕桑和茧丝综合产值达到35.58亿元,其中蚕农茧款和桑椹收入达到9.52亿元。宁南县葫芦口镇张庆福养蚕收入39.6万元,德昌县桑椹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到265户,其中王所乡车向平桑椹收入14.6万元。今年,我州蚕桑和茧丝综合产值可达38.5亿元,蚕农茧款和桑椹现金收入可达10亿元,蚕桑茧丝产业已成为我州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1.3蚕种生产量质双升。切实加强蚕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新建了设施设备一流的蚕种冷库,蚕种检验检疫通过了省级机构考核和计量双认证,2014年全州生产一代杂交种102万张,冷藏加工81.9万张,完成蚕种检验检疫1667批260万张,出具检验检疫报告48份,蚕种检验检疫合格率和检测报告准确率达到100%。今年,蚕种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蚕种质量稳步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扎实推进,蚕种冷库安全运行,全州蚕种生产稳定,供应充裕,质量保障。

1.4发展模式取得突破。积极探索创新桑园栽培模式和蚕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健全了蚕业发展的利益链接、生产经营、考核激励、管理服务四大机制,大力推广“6215”、“果叶兼用”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扎实推进大棚养蚕、多批养蚕和省力化、优质化、集约化、专业化养蚕,着力培育养蚕大户和蚕业家庭农场。全州培育种养大户21517户,其中登记注册蚕业家庭农场1020个。种养模式和发展机制的创新,大幅提高了亩桑综合效益,对于稳定产业基础,推进传统蚕业向省力化、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蚕桑产业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业地位和发展前景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的大背景下,我州蚕桑茧丝产业仍然能逆势前行,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发展的定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实施稳定的蚕业产业政策;始终坚持把维护广大蚕农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探索和创新种养模式和发展机制;始终坚持区域协作和维护良好的蚕业生产和蚕茧收购秩序,上下合力推进蚕桑茧丝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2主要做法

回顾近年来的蚕业发展,我州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推进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一是依托蚕桑茧丝产业项目建基地。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蚕桑茧丝产业项目资金,大力推进“6215”、“果叶兼用”桑园建设和桑园灌溉渠系、作业道路、新型养蚕大棚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年来,全州新建优质桑园72200亩,新建养蚕大棚213间、28921m2,新建和技改小蚕共育室1573间,新建桑园灌溉渠系136.06km、作业道路107.25 km。蚕桑产业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蚕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推进了优质蚕桑基地由山上向山下转移、分散向集中转移、低效向高效转移的快速转变,进一步夯实了蚕桑茧丝产业的发展基础。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主要得益于龙头企业对生产发展的投入,带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茧丝龙头企业从育苗栽桑到养蚕产茧、从桑水桑路到大小蚕房建设、从桑园管护到病虫害统防、从蚕种到蚕需物资,做到了全程投入、环环补助,充分发挥了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带动作用。今年,面对茧丝价格持续低迷,茧丝市场持续疲软的严峻形势,我州茧丝龙头企业坚持实行稳定的鲜茧收购价格政策,切实履行了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前三季鲜茧收购均价达到36.00元/kg,茧丝企业虽然不同程度出现了经营亏损,但保护了蚕农利益,稳定了蚕农这个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基础,掀起了新一轮的蚕桑产业发展热潮。

三是依托重点乡镇建基地。凉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导致桑树分布广、坡地桑园多、养蚕户零星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蚕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破解传统蚕业发展瓶颈,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聚发展,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发展产业基础较好、产业潜力较大、产业优势明显的基地乡(镇)和重点村社,成功打造出了会东、宁南、德昌3个省级蚕桑基地建设重点县,华弹、大崇、永郎等12个亩产值超万元,总产值超亿元的省级现代农业(蚕业)万亩示范区,基地乡(镇)的蚕茧产量占全州蚕茧产量的85%以上,成为我州蚕桑茧丝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2 狠抓科技兴蚕,提升产业水平

全州上下狠抓科技兴桑、兴蚕措施落实,加大省工、省力、优质化蚕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了蚕业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蚕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多批次养蚕、大棚养蚕及自动上蔟等省工、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省力化机械,最大限度地降低蚕农劳作强度,增加蚕农养蚕收入,巩固和提振蚕农养蚕信心。

二是全面推广“6215”间作套种桑园和“果叶兼用”桑园栽培模式,不断引导蚕农走桑园立体种植、循环发展路子,宁南、会东、德昌等县部分蚕区蚕农亩桑现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对增大土地产出、增加蚕农收入、稳定产业基础、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粮经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制定发布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凉山州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狠抓“五化六配套”技术措施落实,强力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全州小蚕共育面达到100%,纸板方格蔟推广使用面达95%以上,省力化蚕台推广使用面达85%以上,蚕茧仪评收购实现全覆盖,养蚕单产、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层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企业带产业,共育户带农户的联动机制,实施统一订种、统一催青、统一共育、统一培训、统一消毒防病、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蚕茧收购的“七统一”管理服务制度,蚕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到实处。

2.3 打造特色品牌,增强竞争优势

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蚕业,围绕特色培育品牌,依托凉山茧丝质量优势,积极推进凉山茧丝品牌建设,“凉山桑蚕茧”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四川省20大区域公共品牌。宁南县“南丝路”牌蚕茧获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四川省50大老百姓喜爱品牌,“南丝路”牌生丝和“芬柔”牌蚕丝被先后获四川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13年以来,我州及宁南县、德昌县先后被中国丝绸协会、中国蚕学会批准命名为 “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凉山蚕业、凉山茧丝、凉山桑椹的品牌优势正在显现。

2.4 加强区域协作,维护经营秩序

凉山地处川滇结合部,经营秩序的好坏关系到蚕农切身利益、关系到产业健康发展。多年来,我们坚持稳定产业基础,增加蚕农收入,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蚕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作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8+1”区域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蚕茧收购和蚕种生产经营协调会议,协调蚕茧收购和蚕种营销价格,统一蚕茧定级和蚕种装盒标准,制定约束自律机制,做到了种养模式、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出库时间、收购价格、定级标准的相互统一,维护了正常的蚕桑生产和蚕茧收购秩序,有效地破解了茧价大起大落和“蚕茧大战”对蚕业发展的冲击和危害,从根本上保护了广大蚕农和经营企业的长远利益,促进了川滇九县(市)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8+1”协调机制是川滇毗邻地区共同维护蚕桑生产、蚕茧收购秩序,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州蚕桑茧丝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2.5 加强质量监管,促进蚕种业发展

我州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狠抓原蚕基地建设,强化蚕种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蚕种生产顺利进行,蚕种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加强蚕种生产管理。狠抓原蚕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防微措施落实,建好基地、养好种茧,努力提高制种系数,确保蚕种生产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在桑园管理、种茧饲养、制种各环节突出质量、狠抓蚕种质量,在质量监督环节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认真开展检验检疫,严把蚕种质量关,确保用种安全。

三是加强蚕种冷库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落实各岗位责任和技术规范,严把蚕种冷藏加工质量关、蚕种出库关、安全生产关,确保冷库安全运行。

2.6 开发蚕桑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随着蚕桑茧丝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州在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延伸产业链上大做文章,依托宁南丝绸工业园区和主产县,相继推出蚕桑茧丝系列综合开发利用新产品,产业链延伸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州形成了以蚕种生产、蚕种冷藏、蚕茧收烘、生丝加工及丝绵、蚕丝被、蚕沙枕、蛹蛋白、绢丝、食用菌、桑叶茶、冬桑凉茶、桑椹果汁加工、蚕药、蚕具、蚕桑专用肥等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相配套的蚕桑茧丝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元发展的蚕桑茧丝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之路,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作者简介:王其明(1964-),男,大学本科,从事蚕桑蚕丝产业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茧丝蚕农蚕种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两广二号茧丝力学性能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