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革热研究进展
2015-04-03阳爱国
侯 巍 阳爱国 郭 莉 文 豪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国登革热研究进展
侯 巍 阳爱国 郭 莉 文 豪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由于人口数量和流动性增加及缺乏有效疫苗,登革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登革热;虫媒病毒;传染病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其中轻型成为登革热。登革热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
1 流行病学特征及我国流行近况
1.1 流行病学特征
目前,登革热主要流行地区为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西地中海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地区登革热病例常年均有报告,多发于气温高和雨量大的季节。在非流行地区,多以输入性病例或由此导致的本地暴发为主。
1.2 我国登革热流行近况
中国,于1873年在厦门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当时认为是由国外传入而引起的。1939~1940年在上海及东海沿岸有散在发生。1980和1985年海南省曾发生两次大流行,1988年台湾省发生登革热,人数至1900例。进入本世纪以来,广东省几乎每年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波及范围越来越大,病例数上升明显。福州市自1999年暴发流行后,经过积极防治,至2002年已无当地病例报告,但仍有输入性病例的报告。2004年福州市、浙江慈溪分别暴发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流行。
2 登革热传播媒介
登革热可引起虫媒病毒疾病,其中,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是该疾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前者仅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后者具有分布较广,活动季节长等特性,对于我国大部分登革热疾病流行区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1 地理分布
白纹伊蚊分布广,南起海南岛,北至沈阳、大连市,西至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区,向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北纬30°以南最为常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浙江省、河北省、陕西省均有发现白纹伊蚊。
2.2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该蚊对登革热病毒水平传播主要存在以下方式:(1)通过叮咬病毒血症期患者而感染病毒,病毒在蚊体内经增殖后再通过叮咬易感人群而传播。(2)感染的雄蚊与雌蚊交配后,可将病毒传给雌蚊和子代,起到水平传播的作用,但雌蚊不能通过交配传播病毒。
2.3 垂直传播
关于登革热病毒经卵传递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该病毒流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病毒在冬季、干燥季节等不利条件下,可以在嗜血性宿主体内存活,且可以通过经卵传递给下一代。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经卵传递后的白纹伊蚊子代带病毒率较低,原因可能是登革热病毒进入蚊体后,不是经卵巢或卵细胞传递,而是从生殖腔经卵孔进入包在绒毛膜内已发育成熟的卵内,但子2代传递率比子1代略高些,可能从亲代获得病毒的雌蚊,能出现卵巢感染。
3 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
目前,特异性的登革热实验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抗体和抗原血清学检测、基因诊断等。
3.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登革热的确诊依据,但病毒血症存在的时间较短,只有发病早期的血液样本分离登革热病毒才有较高的检出率。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蚊子卵巢细胞C6/36细胞系培养分离病毒。乳鼠脑内接种也可用于病毒分离,但敏感性较差。因病毒分离至少需要1周才能出结果,无法实现早期诊断病例的目的。
3.2 血清学检测
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包括血凝抑制实验(HI)、补体结合实验(CF)和中和实验。前两种实验的敏感性差,且操作复杂;中和实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免疫荧光法(IFA)可用于检测血清特异性的登革热病毒 抗体。可用于检测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但是型别之间交叉反应明显,不能用于型别的鉴定。ELISA法由于具有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随着PCR技术成熟,利用PCR检测病毒抗原已被广泛用于登革热病毒 的抗原检测及型别鉴定。为了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简化操作程序,各学者在模板提取及PCR反应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单管法较为成功。为解决直接扩增法存在非特异性扩增问题,提高检测准确性,学者们针对扩增后的产物进行鉴定和相应的研究,如用核酸探针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序列测定法及套式PCR技术等。
4 登革热疫苗研究
4.1 灭活疫苗
多数登革病毒株在细胞中生长缓慢,滴度低,因此研制登革全病毒灭活疫苗较为困难。但是,灭活疫苗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多价灭活疫苗中每一种血清型都受到相同的免疫,因此所诱导的抗体反应较为平衡,二是安全。近年来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登革灭活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4.2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传统方法或基因重组,削弱或去除野生病毒的毒力而保留其在宿主体内增殖能力的一种疫苗形式。减毒疫苗可呈现野生病毒所显示的各种抗原,模拟野生病毒的感染过程从而激发更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减毒疫苗有传统减毒疫苗、新型减毒疫苗。
4.3 重组亚单位疫苗
由于病毒的亚单位蛋白分离困难,不易纯化,因此,目前的亚单位疫苗多为重组亚单位疫苗。登革病毒E 蛋白上具有多种中和抗原表位,型特异表位,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能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因此E 蛋白是重组亚单位疫苗首选的抗原靶标。截短的重组E 蛋白由于其分子量较低,与全长E 蛋白相比能够被高水平表达。
4.4 DNA 疫苗
DNA 疫苗是克服减毒疫苗联合使用发生干扰现象最合适的方法,因为这种疫苗不具备感染性。同时,DNA 疫苗也适用于登革热病区,因为它成本低廉又能诱发持续很长时间的免疫应答。
5 预防控制
目前,还没有疫苗可用于预防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地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的检测、汇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对患者应从发病起在无蚊环境下隔离六天以上,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1] 阚飙.中国登革热的流行及对监测研究的建议[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7,2(2):152-156.
[2] 韩万柏,杨学颖.我国登革热研究概况[J].临床军医杂志,2007,(3):103-104.
[3] 张令要.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6):6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