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5-04-03阳圣莹黄世群
白 胜 阳圣莹 周 霓 黄世群
(1.四川省农科院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成都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白 胜1阳圣莹1周 霓1黄世群2*
(1.四川省农科院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本文对设施农业的概念、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成都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1 设施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无公害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采用高新技术装备的设施农业,因具有不受大自然条件影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优质农业品的产出率,易于进行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等诸多特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其规模化发展,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成都地区气候及农业概况
四川省成都市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1]102°54′~104°53′E和30°05′~31°26′N之间;成都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最高气温20℃,年平均最低温度13℃,年平均有效积温为4700~5300℃,全年无霜期为278d,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300mm。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农业年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种植业308.2亿元,增长6.9%,牧业235.1亿元,下降0.9%。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5.87万hm2,比上年减少1.0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76万hm2,减少1.2万hm2;粮食总产量243.1万t,比上年下降2.8%;蔬菜面积15.86万hm2,产量533.4万t,同比下降1.0%;水果面积4502.5hm2,产量123.1万t,增长4.1%;油料总产量26.8万t,下降1.0%;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5个。
3 成都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据2012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有设施大棚1.65万hm2,年复种面积3.56万hm2,复种指数2.2。按照分类:一是智能温室,全市面积13.52hm2,年复种28.12hm2,复种指数2.1,年投入1~1.2万元/667m2左右(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主要经营种苗、高档花卉和珍稀蔬菜高档水果等,年产值可达3~5万元/667m2,投资此类大棚多为大公司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经济效益不作为主要追求目标;二是比较标准大棚,全市面积1665.36hm2,年复种为2.953hm2,复种指数1.8,年投入约0.8~1万元/667m2,主要出产花卉和反季节蔬菜,产值可达2~3万元/667m2,经济效益不是其主要追求目标;三是简易大棚,全市面积为14404.52hm2,年复种31854.16hm2,复种指数为2.21,主要是冬季生产反季节蔬菜和种植蘑菇、草莓等,年投入0.3~0.4万元/667m2,收入可达1万元/667m2以上,且不影响大春种粮。但此类大棚的技术含量低,建造随意性大,荷载小,抗风防雨雪能力较差,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全市还有砖混结构蘑菇专用房461.23hm2,年复种761hm2,复种指数1.65,此类设施由于受蘑菇市场价格的影响,效益起伏较大,目前闲置较多。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成都地区设施农业逐步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种植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展现出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4.1 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还不能充分保障种植户的利益和积极性
目前,设施农业仍主要处于以户为单元的分散管理方式,销售渠道单一,虽然全市有一些农业销售合作组织,但是具有一定实力、运转正常且具有引领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比例较小,而能涉入设施农业领域并为其服务的龙头企业数量更少,这就形成了目前设施农业从生产到产品销售还是主要依靠农民自产自销的状态。由于单个农户的力量有限,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销售区域不广,在产品集中上市时期价格跌幅较大,而在农产品紧缺时,农民虽然可相应提高价格,但是从田间到餐桌之间设施农产品利润提升中,农户所占比例小,设施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显著。
4.2 设施生产水平低,附属设施不配套,环境调控能力差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成都地区,特别是盆周地区设施农业多数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设施结构简易,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作业,设施农业发展只注重了数量和规模化建设,而忽视了水、电、保温和设备等设施条件的配套,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气、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4.3 作物品种单一,施肥不平衡,连续耕作受影响
由于设施条件下土壤复种指数高、施肥量大,但肥料的种类又比较单一,基本是以施用氮肥为主,导致设施土壤中氮肥积累量多,而其他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栽培品种比较单一,其对营养和肥料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多年连作以后势必造成土壤中养分的比例失调,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室内生态条件恶化,造成土传病害严重和土壤营养元素平衡被破坏,最终导致减产。另外,农户只重视氮、磷、钾大量元素化肥的施用,忽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养分不平衡,易出现生理性病害。同时,由于在设施条件下土壤缺少雨水冲洗,容易板结,土壤中的大量盐分随水分蒸发向上运动在土壤表层聚集,使土壤富营养化,造成营养障碍,导致死苗减产。
4.4 设施栽培品种乱杂,良种覆盖率低
由于经济、认知等方面的原因,种植户尚未根据市场需要,选用高产优质的栽培良种,特别是对设施栽培专用作物品种使用重视不够,部分种植户还没有认识到优良专用品种的优越性,还在使用常规品种,因此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4.5 人才紧缺,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
根据2013年统计,成都市耕地面积42.4万hm2,设施农业面积有1.6万hm2左右。据了解,各区县市专门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员仅200名左右,也就是说,每位技术干部要给近80hm2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人员的紧缺严重影响技术到位率、服务质量和示范带动覆盖面,导致生产者在技术水平上形成极大差距,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虽然各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但是由于设施农业规模逐年扩大、引进技术人员的不稳定性以及自己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原因,导致目前懂技术、善于管理的农技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
4.6 项目资金紧缺,政府投入不足
设施农业的引导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种植户自发的建设需求较为普遍,模式简单,能争取一些地方的补助,但是国家没有对农户投入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政策,从而没能形成设施农业的区域优势品种。这些都是造成设施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最终导致设施农业装备配套严重不足。
5 成都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5.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协调和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将设施农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尽快成立由市、县区领导牵头的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政策部署,制定发展战略和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同时成立由各级农业和技术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及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抓典型示范、销售、协调建立中介组织,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和示范推广等,乡(镇)一级也要落实相应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负责设施农业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5.2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设施农业发展经费,专门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方式是:贷款贴息、技术培训、集中育苗等补助。要集中扶持一些有积极性、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大户。二是要认真规划,严把质量关,在政府的规划区域内要做到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符合要求才兑现补助,不能敷衍应付,更不能搞形式,搞花架子。三是政府指导、市场调节,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及时解决农民在合作组织构建发展、种植和销售中的各种问题。
5.3 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南方地区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较快,技术人员比较短缺,发展也不平衡。一些涉农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保证,并且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对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特别成都盆周区县的农户,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技术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和农业技术管理和推广部门,加大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及时地跟踪服务。同时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让设施农业经营大户走出去学习,实地了解先进的设施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拓展其视野,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也可以探索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既实现了人才交流,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5.4 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提高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级财政和科技管理部门,要列出设施农业技术攻关专项经费,研究整合成都平原和盆周地区的设施农业种植模式,从温、光、水、气、肥、土壤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从温室和温棚的结构和用材入手,结合品种、育苗、肥培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开发出对路的专用品种、专用肥料、专用病虫害防治药物、设备和方法,规范标准的模式和建设材料,制定温室、大棚建设标准,通过试验示范加以推广和普及。若还有技术难题,可以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科技攻关,以提高设施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推动成都地区设施农业迅速健康地发展。
[1]蔡亦如、赵太想.成都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015-3-8
白胜(1966-),四川中江县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设施农业研究。*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