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2015-04-03王少华王红霞
王少华 王红霞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186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王少华 王红霞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目的探讨和改进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对186例多发伤病人的致病原因、受伤部位、急救措施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09例,好转56例,无效18例,抢救成功率达90.1%。结论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为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成功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提高多发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多发伤;急救;护理
多发伤(multiple wound)是指由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疾病[1]。其特点是伤情重而复杂、变化快、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对全身状态影响极大,常伴有休克、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如不及时、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处理,常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伤残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在我国,2002年以来每年创伤死亡人数高达70万,伤者有数百万,创伤死亡已成为我国第5位死因[2]。所以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也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08月~2015年8月,我院急诊科多发伤病例186例,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其中男144例,女4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5.5岁;伤后来诊时间30 min至4 h;其中车祸106例,高处坠落伤50例,锐器伤30例;损伤部位2个的88例,2个以上的98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的108例,胸腹损伤20例,脊柱骨盆四肢为主的17例;合并休克的99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气体交换,是急救护理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护理措施[3]。急救时应松开患者衣领、钮扣和裤带,立即取出口咽部血凝块、泥沙、假牙等异物,用吸引器吸出口咽及鼻腔分泌物、呕吐物,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对昏迷有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并向前托起下颌将头偏向一侧,或使用口咽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及时给氧,以提高组织含氧量,改善机体缺氧,及时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经上述措施处理后呼吸功能仍无改善者应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发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缺氧,应常规给予吸氧,氧流量4~6 L/min。
1.2.2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控制活动性出血多发伤常合并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护士应迅速用18~22号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平衡液,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1,使其既恢复血容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达到合理稀释血液、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利于氧的输送和防止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另一条静脉通路可备输血器,用作采血、配血,为紧急输血化验做准备。在扩容过程中液体量及品种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但应注意防止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静脉穿刺部位应根据受伤部位选择,下肢或腹部伤多取上肢或颈部静脉,上肢或头胸部损伤多取下肢静脉,以避免输入的液体在未进入心脏前自伤处流失。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出血,短时间内即可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是否能正确有效的止血对抢救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同时也能避免在扩容时液体从伤口处外溢,使伤处组织更加充血肿胀影响扩容效果。最直接的紧急止血法是指压法,而对广泛创面渗血的患者则用棉垫填塞后加压包扎,四肢出血量较多的可用止血带,结扎部位在上臂的上1/3处或大腿中部,小腿和前臂不能结扎止血带。结扎压力以阻断动脉出血为度,选定部位后应包一层纱布然后再结扎以免损伤皮肤及神经,时间尽量短,每30 min放松一次,每次间隔5~10 min,并做明显标志,以免时间太长引起被结扎部位组织坏死。
1.2.3 安全转运护理合理处理伤情,安全迅速转运患者是院前急救的关键[4]。在伤情未明确前,搬动患者要特别注意,尽量减少搬动。昏迷状态并伴有窒息、严重出血、严重休克或脑疝者不应搬动,以免造成呼吸、心跳骤停。内脏出血者,应在扩容改善休克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转运,在搬动颈部、腰背部受伤的患者时,要保持其身体平直,避免加重椎体损伤,骨折患者,应取木板等暂时固定后再行搬动。
1.2.4 严密监测记录生命体征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为多个器官合并损伤,病情重且复杂,伴有胸部外伤时,可因心肌挫伤、心包填塞、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气栓而致心泵衰竭,尤其是内脏出血合并颅脑损伤、脊柱损伤等,护士应尽可能的为患者接上心电监护仪,根据病情需要对血压、心率、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分别进行监测并记录。
1.2.5 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及准备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做血气分析、清洁皮肤、手术区备皮、留置尿管、注射术前针等术前准备。由专人护送患者做有关检查,如:X线、CT、B超、化验等,过程中备齐急救物品以便转送或检查途中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地进行抢救。最好在检查前跟家属或清醒的患者本人讲明检查的目的,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如何配合检查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共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1.2.6 受伤史采集与伤情评估及时可靠的受伤史能提供准确诊治和评估的依据,并有重要的医学和法律价值,有经验的救护者通过简单迅速采集受伤史,可初步预测潜在的重大伤害。应向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者或可能情况下向伤员本人采集受伤史,主要了解何种意外及受伤特征。接诊者应对伤员作初步的伤情评估,为进一步的救治做准备。首先应注意伤员意识、面色、呼吸、大动脉搏动、瞳孔、体位、出血、姿态、大小便失禁及衣服撕裂、血迹、呕吐物等情况,这些征象可以立即提示伤员的全身情况及损伤部位。通过这些体征的判断可判别病员是否有大出血、窒息、休克等致命伤,以便及时进行救治。对于严重多发伤病人,如果情况允许,接诊后按CRASH PLAN的检查步骤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C(cardiac):心脏、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al):脊髓、H(head):头部、P(pelivs):骨盆、L(limb):四肢、A(arteries):动脉、N (nerve):神经]或者按照ABCDE法则检查,这个法则的前提是避免颈椎的进一步挫伤,要对病人呼吸道、呼吸和循环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要检查病人是否有神经功能障碍。多发伤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临床综合征[5],病人的伤情复杂,为了快速作出伤情判断,同时避免大量创伤资料的遗漏和丢失需要有统一标准对伤员进行伤情评估。目前常用的有简明挫伤评分(AIS)和ZSS。一般以ISS<16分为轻伤,16~24分为重伤,>24分为严重伤[6]。
1.2.7 心理护理意识清楚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医院陌生的环境、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抢救工作再加上躯体上的创伤,难免会产生恐惧、焦虑、担心愈后及昂贵的经济负担等情绪,护士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关心同情患者,抢救工作应紧张而有序,保持沉着冷静,做到稳、准、轻、快给予患者信任及安全感。同时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
1.2.8 预防并发症由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伤情复杂、留置管道多、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褥疮,呼吸道、尿道及创面感染,心肺和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这对我们的护理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位患者要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对所有的治疗、观察、基础护理项目要安排具体的执行时间,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措施,执行后应作出标记,严格交接班,保证护理工作迅速有序、准确无误。
2 结果
经过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186例多发伤患者中气管插管率74.8%,深静脉置管率38.6%,手术率为83.4%,治愈109例,好转56例,无效18例,抢救成功率达90.1%。
3 讨论
多发伤伤病人伤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伤情既彼此掩盖又相互作用,早期诊治困难,病程转归迁延。多发伤还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受累脏器的不同,治疗时常出现局部与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处理顺序上的矛盾。急诊护士要有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高超的急救技术。急救中以“快、准、高效”为原则,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全面估计病情,协助医生尽快作出初步诊断,配合做好通畅呼吸道、抗休克及抢救中的协调工作,准确记录入院时间,转送人员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建立急救人员转接、转送登记制度,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为进一步的治疗工作做准备。在对伤员进行急救的同时还要完善抢救记录,因多发伤患者多来源于车祸伤、斗殴伤等法律相关问题,一份完整、准确、真实的抢救记录可以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1]Sae-Sia W,Songwathana P,Ingkavanich P.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guideline for initial assessment in multiple injury patients admitted to trauma ward[J].Australas Emerg Nurs J,2012,15(2):93-99.
[2]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1-74.
[3]侯惠芹.43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O13,11(31):2913-2914.
[4]黄伟,刘燕,肖涛.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1567-1568.
[5]郑捍东,吴文友.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J].重庆医学,20O9,38(3):303-304.
[6]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14.
R473
B
1004-7115(2015)10-1184-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5.10.040
作者简介:王少华(1984—),女,山东东平人,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20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