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15-04-03韩志勇
韩志勇
综述
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韩志勇
作者单位:300280天津市,天津市海滨人民医院检验科
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1,5-AG)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诊断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监测DM患者血糖水平的指标。1,5-AG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但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1,5-AG水平不受DM患者年龄、病程、饮食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相较于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稳定、准确,相较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其能检测出DM患者近期内(3-7 d)的血糖波动情况和超过肾糖阈的高血糖状况,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血糖、HbA1c及糖化血清白蛋白。1,5-AG在DM患者体内呈较低水平,其随着血糖控制降至正常水平而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可作为监测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评估疗效。1,5-AG水平的变化还与DM血管病变和血脂变化有关,因此可辅助诊断DM并发症。1,5-AG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筛选、诊断DM,及监测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1,5-脱水葡萄糖醇;糖尿病;空腹血糖;血管病变;酮症酸中毒;糖化血红蛋白
doi:10.3969/j.issn.1674-7151.2015.01.01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我国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全国患病率不足1%,至1996年采用WHO诊断标准随机抽样调查11个省市的结果显示,我国DM的患病率已达3.21%,4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达7.1%。
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为DM筛选的首选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为辅助诊断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均受饮食、药物、活动及体内代谢变化等影响,不能准确反映DM患者的血糖水平。近年来,果糖胺(fructosamine,FA)和糖化血红蛋白 (hemoglobin A1c,HbA1c)用于诊断和监测DM患者血糖水平的应用逐渐普及,其中FA常用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筛选,但HbA1c和FA用于DM筛选的灵敏度不高,因此主要用于中、长期血糖控制监测,而不能用于对近期血糖水平的监测[1]。且HbA1c水平与年龄有关,在尿毒症和甲亢患者体内可升高,异常血红蛋白病患者可降低;FA可受严重蛋白尿、血清蛋白异常降低或尿毒症的影响。因此,单独检测HbA1c和FA均不能很好地反映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1,5-脱水葡萄糖醇 (1,5-anhydroglucitol,1,5-AG)是DM诊断的指标之一,并可作为近期(3-7 d)血糖控制监测的指标,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而国内对此研究报道较少。DM患者血清1,5-AG水平较正常人低,是一种可靠、不受检测条件影响的、且单项检测即可以作为诊断DM的依据的检验指标[2]。目前,随着1,5-AG测定方法的完善,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对DM诊断和监测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血清1,5-AG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生物学特性
1,5-AG又称1,5-无水葡萄糖醇、1,5-脱氧葡萄糖,是吡喃糖C1位上的羟基被还原后所生成,结构类似葡萄糖或山梨醇,属多元醇。最早是1888年由Chodet从Polygara A-mara细菌中分离出来的,1973年Pitkahen等首次从人脑脊液中检出,而进一步研究证实其血清中含量在多元醇糖类物质中仅次于葡萄糖,但在DM患者中显著降低。1,5-AG的生理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已有证据提示1,5-AG主要来源于食物摄取,并伴有少量但重要的内源性合成,且分布于所有组织及器官中。
1,5-AG的性质比较稳定,不参与能量代谢,且人体对1,5-AG的摄取和排泄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十分稳定。1,5-AG因其相对分子质量低、亲水性及非结合形式,能自由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在肾近端小管被葡萄糖载体竞争性重吸收。对于DM患者,当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糖阈时,会对1,5-AG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产生竞争性抑制,使尿中1,5-AG的排泄量增加,从而导致血清中其含量降低。1,5-AG水平受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和浓度的影响,因此在对DM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时,1,5-AG也会以每天0.5 μg/mL的速率逐渐恢复正常。
1,5-AG以游离形式存在于人体中,含量约为500~1000 mg。人体内的1,5-AG主要来自食物,大约每天产生4.4 mg,部分由内源性途径合成,经消化道入血并分布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中。2004年Nowatzke等[1]的研究显示血清1,5-AG的含量在美国健康人群中分别为5.9~31.8 mg/mL(女性)和10.2~33.8 mg/mL(男性)。孙杰等[2]通过对281例中国正常人群的研究得到1,5-AG的正常参考值为68~251 μmol/L,其中男性80~267 μmol/L,女性66~206 μmol/L。上述研究均发现相同年龄段、体重指数区间男性的1,5-A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说明正常人群的1,5-AG水平与性别有关,但与年龄、体重指数均无关。
2 检测方法
早期用于检测1,5-AG的方法为气相、液相色谱法,该类方法专用仪器昂贵,且操作十分繁琐、费时,不适合用于临床常规检验。直至1994年Fukumura等[3]首先报道采用全酶法测定血清中1,5-AG,该方法简便快速,既能自动分析,又能手工操作,且该检测方法作为筛选DM的随机实验较其他方法更为敏感,因此,全酶法适合在临床实验室中开展,但试剂费用昂贵。
后来,郭建华等[4]进一步研究的改良全酶法,其测定原理为1,5-AG经葡萄糖激酶、吡喃糖氧化酶作用,使血清中的葡萄糖彻底转化为不与吡喃糖氧化酶反应的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以除去内源性葡萄糖的干扰。该改良全酶法得到了与全酶法同样的检测效果,而且价格低,降低了临床检测成本和患者的费用,因此适合在常规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液质联用分析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定量分析技术,日本在1994年报道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法测定尿毒症和DM患者的血清1,5-AG。国内衡晓香[5]对 243例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和267例正常人、69例老年非DM患者的血浆1,5-AG含量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正常人群的参考值范围。其检测原理是在血液标本中加入内标及蛋白沉淀剂(甲醇),蛋白沉淀后离心分离,直接检测,血液标本的预处理操作极为简便,同时由于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能轻松地应对高通量的样本分析,可较好地满足临床的需要。
1,5-AG浓度较稳定,基本上不受饮食的影响,且与病程、年龄、体重无关,对检验标本无特殊要求,血清血浆均可,标本可储存时间长(4℃可维持4 w,零下20℃可维持3年),能准确反映短期血糖的变化。
3 临床应用
3.11,5-AG可作为DM的筛选、诊断指标近十年来,国外很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以FPG>7.8 mmol/L和餐后2 h血糖>11.1mmol/L作为DM的诊断标准,二者水平会受饮食、药物、活动及体内代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是一个灵敏的诊断指标。为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DM的诊断筛选指标。
早在1975年,Servo等[6]就开始在脑脊液和血清中观察1,5-AG与DM之间的相关性。1975年,Pinkaanen在T1DM患者体内发现其浓度较正常人低,进一步研究证实DM患者体内的1,5-AG水平较正常人低。2006年,我国的魏任雄等[7]发现,分别以1,5-AG(71.3 μmol/L)、HbA1c(7.24%)、FA(2.3 mmol/L)和FPG(6.66 mmol/L)作为诊断DM的临界值,对诊断DM的敏感性分别为84.7%、63.3%、66.3%和82.7%。陈家坚等[8]研究分别以1,5-AG(14 mg/L),FPG(6.2 mmol/L)和HbA1c(6.4%)作为诊断DM的临界值,其敏感性分别为90.0%,88.0%,82.0%,特异性分别为93.3%,90.0%,76.7%。提示1,5-AG对于DM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DM的早期预测和早期筛查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丽英等[9]对1,5-AG在DM诊断中的价值的Meta分析显示,1,5-AG对DM的诊断优势比为10.76,对于诊断DM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5-AG诊断DM的优势在于,首先,1,5-AG在DM患者血液中相对稳定,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关,并且与患者的饮食状态几乎无关,能准确反映短时间段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其次,1,5-AG还可用于葡萄糖激酶突变所致的青少年发育期DM亚型的诊断。该分析还发现,l,5-AG较HbA1c更能准确而迅速地反映DM患者3-7 d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餐后血糖的波动,对于监测轻度DM患者的血糖波动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1,5-AG是诊断DM较灵敏的指标。因此,积极开展1,5-AG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M,区分其亚型并且有助于监测其血糖控制情况,对于D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21,5-AG测定可作为监测DM血糖控制的指标1,5-AG可灵敏反映葡萄糖的排泌变化,在进行降糖治疗的过程中,1,5-AG水平以每天0.5 μg/mL的速度逐渐升高至接近正常,且不易受到其他代谢因素的影响,故可很好地反映DM患者的血糖和尿糖情况。而采用1,5-AG对DM患者进行干预后的短期评价最早由Yamanounchi等[10]进行,其研究结果提示1,5-AG较HbA1c和FA能更早反映干预后血糖水平的变化。即使在血糖控制接近正常的DM患者中,1,5-AG的变化幅度也明显高于HbA1c。孙杰等[2]研究1,5-AG、HbA1c和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的变化情况与上述国外研究结果类似,且与基线相比,1,5-AG能快速且大幅度地反映血糖的变化,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治疗的第2周即明显体现,在随后的时间段中较HbA1c和GA的变化更为明显,而HbA1c和GA的变化缓慢、相对滞后且幅度较小。以上研究均证实了1,5-AG在反映短期血糖变化中的优势。还有研究[11]认为,1,5-AG水平能更准确、更灵敏地反映DM较短时期内的血糖控制程度,而且由于血浆1,5-AG升幅较宽,分析误差较小,测定结果比HbA1c和FA更加客观。因此,1,5-AG可极敏感极快速且准确的反映短期血糖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对临床医师及时为DM患者找到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了帮助。
3.31,5-AG测定对DM合并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微血管病变是DM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影响了DM患者的生存质量[12]。
DM患者中,1,5-AG水平与DM微血管病变及大血管病变均有密切的关系。Kim等[13]研究发现,1,5-AG与DM微血管病变,特别是与DR密切相关,在HbA1c<8.0%时,较低1,5-AG水平的DM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明显升高。波兰也有研究[14]发现,1,5-AG水平可以预测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而日本的一项研究[15]则发现 1,5-AG的改变与心-踝血管指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显著相关。
张丽等[16]对81例DM患者(包括25例T2DM患者、44 例DR患者、12例DN患者)和52例非DM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DM患者,其中DR和DN患者的血糖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DR和非DN患者;DM患者的血清1,5-AG水平显著低于非DM患者,且DR和DN患者的1,5-AG水平也分别显著低于非DR和DN患者。充分说明血糖水平升高,1,5-AG水平降低,患者发生DM微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血糖和1,5-AG检测在DM微血管病变中均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该研究通过ROC曲线确定血糖的最佳临界点为5.145 mmol/L,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0.4%,约登指数为0.7927,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0。血清 1,5-AG的最佳临界点为 98.650 μmol/L,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96.2%,约登指数为0.887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0。提示1,5-AG能提高DM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DM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41,5-AG与血脂的相关性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为病理机制、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病,该病不仅是糖代谢异常,而且是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糖脂病”,由此认为,血脂异常与高血糖、高血压、肥胖等构成DM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7]。
T2DM患者糖代谢异常并伴随血脂代谢紊乱,多表现为血糖、HbA1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增高,而1,5-AG水平下降。袁月星等[18]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TG、TC、HbA1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1,5-AG低于对照组。说明HbA1c、1,5-AG与T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TC相对较高,但TG不一定完全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影响TG的因素相对较多,单纯的血糖变化对TG影响不大的缘故。该研究还发现,l,5-AG水平较低的DM患者其TC水平较高。而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促进TC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水平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出现心脑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19]。DM患者存在明显的脂代谢紊乱,HbA1c、1,5-AG与血脂特别是TC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1,5-AG水平越低,DM患者血脂水平升高的可能性越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病变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1,5-AG水平不但能反映DM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脂的变化,早期监测DM患者的1,5-AG水平,对预防和诊断DM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51,5-AG在DM酮症酸中毒监测中的应用张颖等[20]对23例DM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1,5-AG及乙酰乙酸+β-羟丁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连续4 d的监测中,DM酮症酸中毒患者的1,5-AG水平与血糖及乙酰乙酸+β-羟丁酸均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提示1,5-AG可作为监测较短时间内DM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血酮体控制的灵敏指标。该研究采用吡喃糖氧化酶法检测1,5-AG水平,在选择DM酮症酸中毒病例时,排除了尿毒症患者,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血中肌酐水平升高,可干扰吡喃糖氧化酶法测定,使1,5-AG的检测结果偏高,因此不适用于尿毒症患者。
DM酮症酸中毒是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威胁生命,因此寻找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1,5-AG是一个新的诊断和监控DM的指标,可以作为较短时间内监测血糖、血酮体控制情况的灵敏指标,尤其与血糖、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联合检测可全面反映DM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机体代谢水平,对DM酮症酸中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 小结
1,5-AG不受DM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饮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新的DM诊断指标,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准确反映DM患者近期的血糖波动情况及超过肾糖阈的高血糖状况,同时能辅助诊断和监测DM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筛查、诊断及治疗D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1Nowatzke W,Sarno MJ,Birch NC,et al.Evaluation of an assay for serum 1,5-anhydroglucitol(GlycoMark)and determination of reference intervals on the Hitachi 917 analyzer.Clin Chim Acta,2004,350:201-209.
2孙杰,窦京涛,杨国庆,等.1,5-脱水葡萄糖醇:可能是更好反映短期血糖控制水平的标志.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12-215.
3Fukumura Y,Tajima S,Oshitani S,et al.Fully enzymati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1,5-anhydro-D-glucitol in serum.Clin Chem,1994,40:2013-2016.
4郭建华,李莉,李晓强,等.两种全酶法测定1,5-脱水葡萄糖醇方法比较.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238-239.
5衡晓香.一种新型的测试方法-脱水山梨糖醇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江苏大学,2009.
6Servo C,Pitkanen E.Variation in polyol leve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in diabetic patients.Diabetrologia,1975,11:575-580.
7魏任雄,熊彬.1,5-脱水葡萄糖醇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现代实用医学,2006,6:385-386.
8陈家坚,叶余辉,温卓莲.1,5-脱水葡萄糖醇用于筛查糖尿病的研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11:68-70.
9李丽英,唐晓初,李兰.1,5-脱水葡萄糖醇对糖尿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医学综述,2014,5:1668-1671.
10Yamanounchi T,Ogata N,Tagaya T,et al.Clinical usefulness of serum 1,5-anhydroglucitol in mmfitoring glycemic control.Lancet,1996,347:1514-1518.
11Dworacka M,Winiarska H,Szymanska M,et al.1,5-anhydroglucitol:a novel marker of ucose excursions.Int J Clin Pratt Suppl,2002,129:40-44.
12董磊,刘娟,马红雨,等.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测定在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损伤中的临床意义.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6446-6447.
13Kim WJ,Park CY,Park SE,et al.Serum 1,5-anhydroglucitol is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ic Med,2012,29:1184-1190.
14Dworacka M,Winiarska H,Borowska M,et al.Pro-atherogenic alterations in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related to acute hyper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Circ J,2007,71:962-967.
15Ohira M,End K,Oyama T,et al.Improv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nd arterial stiffness upon switching from premixed human insulin 30/70 to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30/70.Metabolism,2011,60:78-85.
16张丽,安恒庆,许大成,等.血清1,5-脱水葡糖醇测定对糖尿病血管损伤的诊断价值.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6:1620-1621.
17雷海,程改存,陆鹏,等.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现代医学,2010,38:387-389.
18袁月星,王尧.2型糖尿病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东南大学学报,2014,33:774-778.
19赵水平.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干预新动向.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169-171.
20张颖,于永光.血清1,5-脱水葡糖苷浓度变化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监测的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8,7:643-644.
(本文编辑:张志成)
(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