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就必须控制农药使用量
2015-04-03高军许方霄
本刊记者 高军 许方霄
全国政协委员何帮喜、黄志贤、吴刚谈食品安全
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80%以上的食品均是由粮食直接加工或者间接转化而成,因此,粮食的质量便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有人曾提出,其实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真正源头是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问题。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何帮喜、黄志贤和吴刚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量使用农药是食品隐患的罪魁祸首
何帮喜、黄志贤和吴刚三位委员一致认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是致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原因。但在农药超量使用原因的具体分析上,他们却又存在不同的看法。
何帮喜认为,我国目前在农产品方面存在着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主体不够明晰、质检体系比较薄弱、执法监管相对缺位等问题。他说,美国是全球农药消费最大的国家,但是其政府却拥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由美国环保局、食品药物管理局、农业部共同监管,而这种监管体系正是我国当前所欠缺的。而且,相较其他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控制法典和制度上起步晚,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农村生产环节,更是存在多头管理,多边执法突出,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然而,黄志贤却指出,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下降,追根溯源,就是由耕地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的。农民为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借助于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和无机物来保证粮食产量的增加,却忽视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严重影响粮食及食品的安全。据国土资源部及环保部2014 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点位总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中度(超标3 ~5 倍之间)和重度(超标5 倍以上)污染耕地占2.9%。面对耕地遭受如此严重的污染的现状,黄志贤呼吁,中国大陆在对耕地质量保护上,要向台湾地区学习,加大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切实保护好耕地,在解决土壤环境管理和改善问题上,倡导大量使用生物工程技术。
吴刚则表示,发展生物农药对保证公共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生物农药发展进程缓慢,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对生物农药的应用积极性也不高。吴刚认为,在生物农药应用积极性不高的背后,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普遍认为使用生物农药见效慢,而且生物农药还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品种不能覆盖所有重要的农作物病害,出售的价格又普遍高于传统农药价格。其次,目前大部分地区在生物农药上都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最后,在生物农药的研发技术上,我国目前确实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科技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
如何解决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给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隐患?何帮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健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农药安全体系的追溯系统,同时实行农药登记备案制度。二是对所有的农药经营者加强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持证上岗制度执行。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新型农药补贴政策,对使用新型生物农药的农民予以一定奖励。四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
黄志贤强调,在大力推进农业科研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吸收台湾地区的专家在耕地质量上的科技成果,共同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耕地质量上取得的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快在试点地区对耕地进行试点,并对试点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将生物工程技术纳入农业补贴,积极鼓励农民应用保护耕地质量的生物工程技术成果。
吴刚提出,要解决生物农药遭遇冷落的局面,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起到引导作用,大力倡导并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让农民们了解,与传统的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备传统农药不可比拟的益处。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科研投入,并制定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补贴政策,调动农民使用新型农药的积极性。
保障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对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发生物工程技术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