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二)

2015-04-03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5年2期
关键词:蘑菇菌种菌丝

贾身茂 王瑞霞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二)

贾身茂1王瑞霞2

(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2.2 晚清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传播的内容

(1)“菌种”的概念及栽培“蘑菇’的生长过程。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上海出版的《格致汇编》春、夏季两期,连续刊出的《西国名菜嘉花论》[9]一文中的“西国常种上等菜类”之“菌类”篇,介绍了野生“蘑菇”的美味,食用时有时还会与“有形相似而毒者”相混。而用“上等菌种”栽培的蘑菇“则不至有误”。该文是我国食用菌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菌种”栽培“蘑菇”的概念与方法。

文中述及“菌种”的形状、种法,蘑菇的生长发育过程,人工栽培的蘑菇产量高、质量优、未开伞者味更美佳:“牧牛羊草地天生者颇多,有人取之售于市中,但上等者为特种而得。”“其种实为极小之菌,种于多粪或极肥之地,即可生长。其平常出售之种,成小饼形,每饼约洋一角,将此种一饼,种于土肥多粪处,先发白色小点,后生白色细线,即渐生长,采菌之时,须连根除之,否则碍于他菌生长。古人不知此事,以故同地所产之菌,不及今时三分之一。性喜和暖,故产菌之地须遮护之。冷地可于屋内铺粪土种之,伦敦大城外产菌之地颇多,皆获大利,但如不识其性种者,每多误事。平常种者,其形如第二十七图,最大者径约六寸至一尺,平常者大如洋钱。但头未放大者,其味更佳。”

文末还提到利用地下室种菇:“如英国屋底之阴房间,有于底面种菌者,虽不见光,亦生长甚好,不但自用,亦可出卖。”

此文虽极简练,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提出了“菌种”的概念,而且还有人工栽培时使用“菌种”的方法,以及栽培蘑菇的生活习性、生长基质、生长发育过程等的描述。但提到的“菌种”仅是概念,并未讲“菌种”的本质特征。对生长过程的一些概念,仅是描述,也未提及与汉语对应的适当“术语”。

该文虽未揭示“此种一饼”的本质特征,“先发白色小点,后生白色细线,即渐生长”的“白色小点”、“白色细线”等所指是什么,但却是传播西方近代蘑菇知识与栽培技术的开先河之例,是近代食用菌科技知识在我国的启蒙,其影响极其深远。

(2)spore、mycelium、Spawn等词的音译与相互的关系。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上海出版的《农学报》第39~43册,连续刊载的美国威廉母和尔康尼(William Falconer)著,陈寿彭译的《家菌长养法》[10]一书中,音译使用了“迈西亮母(mycelium)”、“士波儿(spore)”、“士旁(Spawn)”等科学术语并描述了其特征等。

其“提要第一”节叙述:“菌为芝属(原文注:西人谓芝曰番技,种类千百,强半有毒,菌乃芝一种也。常产于温带间,若以人工造作之,虽南北两半球无论热带寒带之地,皆可种。菌经人工所种,无毒,食之味甚美,其种欧墨两洲者,多在冬春两季,惟澳洲之东所种之菌,味尤佳,且在夏秋两季,秋菌尤佳于夏菌。菌之生,顶皆园,初如釦,继如球,既老则张开如伞,其色有白有黄有棕有黑,各不同。天生之菌,常因梅雨蒸湿发萌于枯木之间,毒甚,不可食,误食必杀人,慎之),商货贩运,视同果品,农人种植,视同菜蔬,然其种者,非本质之种子也。盖以他物引之而后生,其在欧墨两洲者,常用一种白色或月色之砖,谓之迈西亮母mycelium,农圃之人,呼为菌种是也。旧法则以迈西亮母和肥料,堆种于田园中,菌将生,则以白线为网覆之,菌既长,既能贯网而出,既收采后,仍以保护迈西亮母种子,因其尚能陆续发菌也。”此段讲“菌”之归属地位,子实体生长过程及形状、颜色,“菌种”的颜色与形状等。说明了“菌种”的本质是mycelium。此处“迈西亮母”是“mycelium”的音译,还没有翻译出汉语对应词。

“种子第二”节叙述:“菌种谓之士波儿spore(原文注:士波儿,乃植物种子通称也,其细末者,目不能见,种之自能发生,菌种之士波儿,殆即类是),乃黑色粉末,即菌之种子也,产菌多而稔,若专用之,必与高等蔬谷种子相似。第士波儿出菌虽天然,稍不如法,则生机转欎而不发。故农工之手造种植之法,常以种块之士旁砖代之。”整段文字虽短,但说明“士波儿”为“菌”的“种子”,是“spore”的音译,而不是“spore”准确的汉语对应词,但说明是“种子”。讲了不宜用“菌”的“士波儿spore”直接做种。要用“士旁砖代之”作为种子的原因是“第士波儿出菌虽天然,稍不如法,则生机转欎而不发”。这里西人关于“菌”的栽培用“mycelium”而不直接用“spore”的经验与科学道理:种菇不用“种子spore”,而用“mycelium”。

“士旁第三”节叙述:“士旁Spawn(原文注:士旁,即迈西亮母种子,名不一,种亦不一,其细已甚,皆濛暗而难知。若以显微镜验之,中有丝根,又有蜂窝,孔窍甚细碎,又有状如蛛网,其线细弱,纹极透彻,如编织而成者,纹眼又极通明,是为菌质肇基也,或脆或坚或干或湿或肥胖,有点质,或瘦弱如线纹,种之,皆可发。亦有久种而不出菌,因丝模范造成太久,根株之气绝也。以士旁种菌,所以代土产之难,然必年种之。亦有周年不彫者,因其根盘错,年年自能生菌,此系侥幸吉兆,而不常有也。制造士旁出售者,乃莳藝学之人)。……本在泥土中者,掘而切碎种之,自能萌发而成菌。……士旁之碎块,自能生菌,即类此。因其碎块得土,生机别出,遂能重新舒展而成菌。”“士旁”是“Spawn”的音译,其汉语对应词也未译出。但此段说明了“士旁Spawn”即迈西亮母种子,同时介绍了其显微结构“状如蛛网,其线细弱”,以及用于种植时的特性等。此处尚未明确“mycelium”是由“spore”萌发而来。

在当时还未找到合适的汉语对应词的情况下,该文译者对“mycelium迈西亮母”、“spore士波儿”、“Spawn士旁”等英文术语只作了音译,表明其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对学术负责的可贵精神。

(3)士旁(Spawn)的类型、质量、规格、包装及价格。在《家菌长养法》[10]“士旁第三”节中叙述了两种“士旁”的质量、规格:“近今吾人所有生菌之士旁,寻常通用者仅两种,一曰英国砖English brick,一曰法国片French flake。”其规格、质量、价格为:“英国之士旁,系杂肥料泥土制干如砖者。长短高低度量,约八寸四分三、五寸八分五、一寸八分五,重约一磅四两四分一(皆系英制权衡扣算),砖中之肥料不自贵,但供士旁色白为主,惟砖中所有士旁之质,愈多愈妙。全砖不可种,须敲碎十二至十五块。法国之士旁片,乃以马粪杂高粱秆制成干片出贩,状松润,约重三磅为一箱。此片之制甚佳,因有白色之迈西亮母,团在片堆中,似乎胜于英砖远甚。其片敲成堆,约见方二三寸。下种之法,与英砖同。”两种士旁的价格是:“英国砖士旁之价,亦不等,小块段者,一磅须十至十二仙Cents(仙钱名,即香港所用之钱,十仙五仙之类),或百磅之价,仅七八元,盖有大数与零沽之别,知此自知购买矣。法国片之士旁,原箱者一磅三十至四十仙,零沽则一磅三十至三十五仙(英砖结实,他质不得参,故零沽则价昂。法片质松,易参他质,故零沽之价反跌,商贾狡猾大都如是)。”

(4)士旁(Spawn)“布种”的概念及操作。在《家菌长养法》[10]之“菌所第四”、“肥料第五”、“菌筐第六”后,讲述了“布种第七”。“布种”即今日之“播种”、“接种”。该节叙述士旁的“播种方法”是:“布种于筐,须俟热度降跌至百度(注:指华氏温度,下同)以下而后用,若至九十度,乃最好之天气,尤宜士旁也。如筐上曾罩有刍草禾秆蓬蓆等类,皆宜掀起。将士旁砖敲碎十二至十五块(见原图二,略)。排列成行,于隔约一尺,横行则隔六寸。砖块之碎,占地约广九寸。布种时,从第一排始。用手举起砖块碎种入筐中料内,约添二三寸,已有预开之孔者安之。再以肥料覆而固之。士旁既种入筐,筐顶料土更坟起。仍用刍草禾秆蓬蓆等物护罩。以守其顶之湿气热度也。其种法国之士旁片,与种砖块同,惟不可十分深耳。”

(5)菌种调制法。日本福羽逸人著,山阳林壬译《蔬菜栽培法》[11]一书,连载于《农学报》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第152~158期,全书共六篇,第五篇“菌类”只介绍了“洋菌”一种。“洋菌”篇“形性”一节讲述了“菌丝”生长为“菌花”及产生孢子等:“状如第百四十七图(本文作者注:略),依菌丝以繁殖生长,但菌丝非干透则不能成长,与以适当之温湿,其成长尤速,培以马粪,成长尤佳。菌花将绽时,抽出一茎,后从其渐长而一端由一茎开为伞状,其里面有褶,嫩时其色如淡蔷薇,后渐变褐。茎身饶于肉,其色白,伞既十分开发,即采于白纸上动摇之,则芥状之物质,乃堕落,是即种子也。取此种而播于温湿适度之所,须臾乃生白色丝状之物质,是即菌丝也。菌丝成一块,即菌体,乃渐成长而为菌花。”这里讲了“菌丝”、“菌花”(即今日称之为的“子实体”)以及“芥状之物质”的“种子”。并叙述了菌丝由“芥状之物质”而来:“此种而播于温湿适度之所,须臾乃生白色丝状之物质,是即菌丝也。菌丝成一块,即菌体,乃渐成长而为菌花。”

“菌种调制法”一节介绍的菌种来源及其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菌丝专寄生于熟化之马粪,可如贮谷菽等种法蓄之,以供播用。供播用菌种,以收自野生者为良,其白色丝状之菌丝,与寄生物共采而贮之。其野生菌种即贮经十年,仍得照常生发,但不能得多量,且易中毒菌。故仍宜用人造者。”另一种是:“由培养菌采收菌种,与其在菌床之发育最盛而将生菌体时,以其菌丝之发生最多部,与马粪共取而直干之。此所干而置者,得贮至数年得以此物而培养洋菌。欧美种子商,多制为瓦状压块,重量或一斤或二斤,纳之于木箱,以贩卖之。”这里介绍了菌种菌丝的两个来源,一为野生的菌丝,一为菌床上的菌丝,而种型是“欧美种子商,多制为瓦状压块,重量或一斤或二斤,纳之于木箱,以贩卖之。”这里讲述的“菌种”是欧洲法英早期栽培蘑菇普遍采用的菌丝体菌种来源,是不纯的、品种不清楚的,还未采用菇的组织与孢子培制菌丝菌种。

2.3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晚清传播的遗产评述

(1)19世纪末我国食用菌菌种与西方的差距。从以上2.2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世纪末西方蘑菇栽培已经使用了菌丝体“菌种”,而且了解细末状的“spore”是食用菌的“种子”,但不能直接用“spore”来“播种”。而此时我国尚停留在天然孢子自由接种阶段,对“菌”繁殖的科学认识不足,正是近代我国食用菌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欧美、日本已经有了近代的真菌理论知识的指导,认识到“种子”可以萌发为菌丝,“菌丝”可以繁殖作种。把菌丝体制成“菌丝砖”或“菌丝片”保藏、运输及使用,在食用菌生产中普遍运用并实现了商业化。尽管这时期的“菌丝砖”和“菌丝片”是非纯培养的,但在人类科学认识、科学利用大型真菌及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工繁殖菌种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开辟了人工利用菌丝体培育菌种的先河。西方蘑菇栽培使用这种“菌丝砖”和“菌丝片”菌种,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延续使用了近二百年。

国人在晚清末年虽然已延续多年栽培了五种商品食用菌,但在对大型真菌没有科学的认识,没有依据近代真菌理论知识进行食用菌栽培,仍然停留自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阶段,不明确大型真菌的“种子”是什么。栽培的香菇、木耳、银耳、草菇依然利用天然孢子自由飘落“接种”,茯苓利用“原苓”和“老料”“接种”。对食用菌繁殖的科学规律知与不知,正是晚清与欧美、日本在近代科学发展与食用菌栽培技术上的差距所在。

(2)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与技术在晚清传播的意义。晚清末年西方近代真菌科学知识及蘑菇栽培技术,伴随着“西学渐进”逐步传入我国,虽然用近代真菌理论科学认识食用菌,指导改进食用菌栽培技术、菌种生产技术,在生产领域落实,还需要一个广泛传播、接受、消化、吸收的漫长过程,但其开始了我国真菌理论知识与食用菌新法栽培的启蒙,标志着我国食用菌近代科技已经萌芽,其在我国食用菌科技发展史上首开先河,功不可没。(待续)

猜你喜欢

蘑菇菌种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防治食用菌种老化“六步”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