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粮食的政治学属性
2015-04-03金圣涵裴少峰
金圣涵,裴少峰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650001)
论粮食的政治学属性
金圣涵,裴少峰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650001)
文章试以政治学为平台,探究粮食同政治之间的关系,即粮食所具有的政治学属性,为今后政治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政治学 粮食 属性 权利
1 政治学视角下的粮食属性
(1)政治学中粮食属性的表现机制。粮食的政治学属性反映粮食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政治文明的,而这种影响体现于粮食在人类政治社会形成,各种利益集团不断发展,共同推动一个社会政治结构演变过程中所担负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角色,正是这种角色的特殊性,才值得我们区别于枪支弹药等其他事物来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2)政治学中粮食属性的发掘方式。我们知道,粮食的政治学属性探讨必然依赖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粮食始终是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这种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人类生活的基础意义,在此基础之上,人类的原始分工,男耕女织,打猎,原始社会的阶级形成,剩余物的不平等拥有和交换,原始文化的雏形,陶文化等都是围绕着粮食这一主题展开的。人类文明后续发展的深度和能力大小也根源性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一个社会中的粮食问题。所以沿着历史,发掘粮食对一个社会产生和演变所起的多层面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是一种有效的探讨政治学属性的方式。
(3)政治学中粮食属性的论证意义。首先,粮食的政治学属性探讨和揭示可以为研究粮食提供一个政治学视角。其次这个视角的提出同样可以推进今后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再次粮食政治学属性的深入揭示能够给人们评价即时条件下的粮食政策的优劣提供理论依据。
2 粮食的政治学属性体现于影响权利社会的功能上
(1)粮食生产状况引导着社会权利的产生和演变。秦时,漕运起于山东黄县、山东胶州一带,转输北河,其转运的粮食主要用于攻胡掠地。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和山东最发达。漕粮多半取给于这两个地区,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这一时期,由于南方尚未开发,所以南方地区的漕运活动并不突出。但是,汉代漕运的地域范围已及江南。
两晋时期,粮食生产重心已逐步向南移。随着南方的不断开发,江南已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并进而认识到这一地区的农业作用。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统治者开始注重沟通南北的水路交通,漕运南方粮食。魏正始二年,开广漕渠,“又通漕运,每东南有事,大军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广漕渠的开发,沟通了北方与江淮地区的水路联系,江淮地区日受重视。北方政权在两湖一带漕粮的运输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江淮达汴(河)、黄(河),一是经由“汉达江陵”。溯汉水,运抵北方。晋时,杜预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水道,“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方各政权则就地取材,对本地的漕运工作极为重视。
隋朝实施的关于运河的开发政策,对以后各代的漕运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前后三次进行的大规模的运河开发,使洛水、黄河、汴河、泗水与淮河、长江联为一体,使北方政治中心与粮食生产地位日益提高的南方直接联系起来,可以从隋朝的东都直达江都两湖。唐定都长安,关中虽仍称沃野之地,但其产粮土地狭小,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所以唐朝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线路也由秦汉的东西向变为东南西北向。此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地位已十分明显,其漕运地位也开始确立。
北宋设都沐梁,以汴河、黄河、惠民、广济四河漕运,其中,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主要负责漕运江南、淮南、浙东、浙西、荆湖南、荆湖北六路的粮食,自淮入汴至京师。管理漕务的官员称发运使,各地漕粮先运至真、扬、楚、泗四仓,再分运京师。这一时期,漕粮基本用于军事和朝官傣禄。元定都大都,京粮仍依赖江南。由于大都在正北,政治中心离经济中心甚远,原来的东南西北向运道不能适应元政府的要求,于是元代漕运只好另择蹊径。大都离海较近,元政府依附的江浙地区濒临大海,江湖地区可顺江而下,因此,元政府采用海运为主。
明代,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为有漕地区,其漕运组织机构十分严密,设有漕运总督,总理漕政,下辖各类漕运官吏和漕司,其对漕运程限限制也很严格。宪宗时,规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达京师。世宗时,进一步具体规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发和过淮时间。清代漕运制度则已很完善,对比于明代,其漕运制度更为全面完备,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针对漕运的各环节,还设置了粮道、监兑官、押运官等,地方各级文武吏员皆负有一定程度的漕务职责。
漕运系统随历史的改变历程,揭示出我国重要的粮食交通系统,是基于国家政治权利中心和粮食生产中心地理区位的变化而发展的。首先,粮食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国家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统治要求,这种要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距离和生产水平的差距程度,而实现这种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漕运的地位,以便最大程度上控制粮食生产区的经济命脉。其次,从漕运的方向来看,南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产生的根源。只要粮食的生产供给能力出现地域差异,那么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就不得不主动控制粮食生产富足的地区,以实现对粮食这一基础政治资源的调控权,这其中漕运的运向就是很好的证明。继续探索历史,可以看到,漕运的地理区间不断地被当朝者修改,加深,拓宽,与当朝的首都位置,产粮优势区的以及军事主控区的位置变化有重要关联。可以想象,一个国力有限的国家,自然不会把太多的资源分配给一个基本就不产粮的地区去实现建设的,因为无法巩固地区的利用价值。在农业社会里,这种地域价值往往以产粮能力来论断,因而当朝者的版图疆界两侧大多会出现这种粮食供给能力的显著差异。
可见粮食为了实现国家掌控各地区的政治目的,间接地成为改造地理交通的重要介质,早期的政治交易就是通过加强粮食的控制权实现的。粮食体现出的这种影响政治控制力发展的介质特性,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政治现象的根源。
(2)粮食收贮状况决定着社会结构的根源和稳定。唐代均田制是典型的为政府收粮而颁布的土地法令。具体办法是确定授田的土地种类和田亩数额,以及宽乡、狭乡的土地分配,对各式户口的受田办法以及授田顺序等进行详细规定。其制定初衷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至唐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兼并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转化为私有土地,最后政府无力控制土地分配。
可看到,唐政府狭隘地体现对农民土地权利的表层关心,为加强与农民的感情纽带,将土地分配的公平性架在具有各种权利漏洞的土地制度上,导致土地分配的实质获益者逐步变成钻取漏洞的官商阶级。政府没能深入领悟土地资源分配中权利管制同粮食获取能力之间的长期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就是:粮食的获取能力归结于土地资源的实质控制。这种控制受制于政府对权利管理的悟性,也决定着社会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走向和相应的话语分量。这正是历代末期往往出现官商结合,巧夺土地控制权的原因所在。当政策可有效规避土地获得的权利勾结状况,才可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权利,为权利的多级分化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基础环境。
(3)粮食分配状况制约着社会的繁荣和阶级稳定。现以粮食仓储制度来探析粮食的政治学属性。粮食仓储制度贯穿我国的封建历史,左右着历朝的经济局面。其中典型的常平仓,设立宗旨是在丰收年购入粮食入仓,歉收年卖出粮食出仓,调控粮食价格,保证农业经济局面的稳定。随着国家军粮储备,赈济救灾等政治目标的确立,继常平仓后又有了社仓,义仓等形式。以宋朝为代表,可发现制度有以下缺陷:第一是范围局限,常平仓大都设于城郭,偏远乡村没有覆盖到,无法得到常平仓的救助。第二是挪用常平钱物,政府经常拆借平仓钱物,这使得常平仓设仓宗旨发生了转移。第三是官吏腐败,常平仓官吏利用职务之便,巧立名目,借政府买卖粮食趁机夺取百姓米食。同样,义仓,社仓在法律不完善背景下,也逐步沦为地方豪强骗取百姓利益的工具。
可知,农业社会中百姓对粮食的获取能力是极其敏感的,对分配状况是无条件关心的,那么能够更好地体现粮食分配公平公正的政策就是较好的政策。粮食可以通过分配效率和公平直接影响百姓对权利阶层的信任,不管政府的粮食分配管理机构如何构建和运作,其他的政治目标如何削弱粮食的分配效果,只要能在基础上保证粮食的实际分配效率,不严重削弱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那么政府的做法就是相对有效的。
3 粮食的政治学属性归纳
(1)粮食的生产是权力意识的开始。它是政治版图和一切所谓政治现象存在的基点所在。区域间粮食生产力的不平衡对权力控制的范围和强度提出要求,开凿运河加强控制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地位等就是对要求的响应。这种要求随着粮食自身生产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2)粮食的拥有是原始的权利象征。它自下而上的流向形成与发展构建了统治分级的基础和权利结构的模型,而与之相关所有形式的土地制度,粮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政府为加强和巩固这种基础所做的努力。
(3)粮食的分配决定权力统治的根基。粮食不同于其它的事物,它既是一个民族根本的生存资源,也是国家得以运转的根本政治资源,其自上而下流转分配的效率是衡量政府管理效果的基本指标。任何影响分配公正性,效率的因素都会自上而下地把压力和不利后果转移给不具有粮食分配权的群众阶级。
[1]吴琦.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J].中国农史,1993,(12).
[2]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5).
[3]郑丽萍.宋代的备荒仓储制度及其弊端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6).
Discussion on political Attribute of Food
JIN Sheng-han,PEI Shao-fe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650001,Chin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take politics as the platform,to explore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politics,namely thepolitical attributes of food,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ture political researches.
politics;food;attribute;right
F326.11
A
2095-980X(2015)01-0084-02
2014-11-28
金圣涵(1988-),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