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细节探究与思考

2015-04-03陆胜龙

时代农机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格农产品农民

陆胜龙

(盐城市农业委员会,江苏 盐城224002)

1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面临的难题

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增强粮食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的同时,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也凸现,在国际新形势下,现有支持政策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1)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市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产业政策已经严重扭曲了农产品市场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制定的收购价格成了市场价的基价,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弹性非常小,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形成的影响微乎其微。

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了农民的种粮收入,但另一方面也使粮食市场价格“托底”信号显著,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增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价格信号被扭曲,一定程度上使粮食市场呈“政策化”趋向。

(2)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日益加大。在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国内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若今后国内价格继续上涨,国内外价格倒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将使国内市场面临巨大的进口压力。

以国内油脂压榨市场为例,整个市场充斥着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东北地区启动的大豆临储保护价政策。尽管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粮农户的利益,但也全面提升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价格水平,导致高价国产大豆难以抗衡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棉花、食糖等也已经形成“国内增产——国家增储——进口增加——国家再增储”的不利局面,既增加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3)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在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出现土壤退化、地下水超采、化肥农药超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4)涉农(产品)多级多类体系急需“减肥”,没有发挥与投入资金相称的作用。最突出的是各级收储体系。纳入收储的品种过多,涵盖米、麦、油、糖、棉、丝、麻,甚至还覆盖了豆、面粉、猪肉,部分地区走得更远,收储品类包括了冷藏稻、冻光禽、蔬菜、牛羊肉等,加上上游化肥、农药、种子等储备,财政投入惊人,但收储体系一直未能形成应有的“水库”作用。很多地方尤其是地市、县一级旺季与民争利,淡季疯狂压价,投入的公帑成了唐僧肉,抑或是天上掉下来用来做买卖的资本金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收储库火灾经常诡异发生,搞的是谣言纷起,严重妨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探究

顺应历史大势和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基层的创造和创新与国家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既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也是智慧的体现。虽然改革目标不会轻易实现,但只要坚持下去,巨大制度红利的释放终将水到渠成。

(1)从深层指导看,能否完善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重点仍要把握好“四个协同”:①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相协同,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有利于维护粮油供应安全,必须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②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相协同,要按照《决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解决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改革中涉及的相关体制机制问题、职能调整和机构设置问题等,促使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③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相协同,这就是突出经济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经济领域的行政体制改革来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相关改革。④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步骤相协同,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2)从改革远景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成败仍然在能否管得住“闲不住的手”。建立市场秩序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机器跳入市场破坏秩序。当前农产品不能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根源,就是市场机制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被扭曲,其背面恰恰是政府对农产品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一大群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有一双闲不住的手,这些手握权力的人,常常喜欢“越位”去替民做主。他们其实在内心中都明白,仅仅限制一下自己管制老百姓的冲动,就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完全可以再为中国带来至少二十年的改革红利。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不惮视党为敌、与人民决裂。管住“闲不住的手”,思想解放无从奏效,“闲不住的手”之所以到处乱伸,是因为有巨大的私人利益在作祟。只有釜底抽薪,“伸手必被剁”,才能真真正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3)从上下认知看,蔗糖、大豆等几个品种比较优势不足已成为“新常态”。仅以糖业为例,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巴西等产糖国的甘蔗亩产量可达到10t左右,澳大利亚的甘蔗种植成本才114元/t。与国外相比,国内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低,种植条件差、良种推广能力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等于在起点就失去了竞争力。

(4)从战略布局看,在若干并不占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领域,仍保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议价能力。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血战,是役我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阵地遗尸仅280余人。关家垴战斗由彭德怀、刘邓亲自指挥,名将云集,又动用10个主力团聚歼日军一个500人的大队,但仍未能将其歼灭。我军伤亡极大,许多连队打到了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红军时期的连、排战斗骨干也损失过半,大伤元气。战史分析公认,从战术上来讲无疑是愚蠢而又低效的,但是,从战略意义上讲,却是极为成功的。日军在“扫荡”根据地时,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大队为一路。由于一个大队的兵员少,集中起来较为容易,行动迅速,使得八路军在每次反“扫荡”中准备时间都相当仓促,十分不利。这场血战的成功之处在于,彻底震慑了敌胆,至1945年日军投降,日军都不敢再以一个大队为一路实施进攻。

引申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欧国家的重要的金融工具,已经并将一直被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要在做好确“总量”(非战时储备的最小数量)、确“品种”(储备哪些品种、重点保证哪些品种供应)、确“底量”(在指定的一段时期内保证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系的底量)、确“范围”(可替代的,如战时用大豆纤维代棉、菜籽油代大豆油)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工业体系全、国土面积广、气候条件多等特点,在总体不利而局部可能有利的形势下,适当保留一定比率的自给率,抓好平棉、平糖、增粮、改油等工作。

(5)从意愿重甄看,农民的种粮意愿没有下降,农民不买粮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朴素理念。农民的种粮意愿下降无疑是别有用心的专家和脱离地气的学者的空降式描述。从情感、质量安全上,农民从心底更情愿食用自己产出的粮食,“农民不买粮”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真实理念。只不过是随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往返路费偏高,又缺乏对农民更有利的制度安排,土地流转“小地并大地”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但经济收益实在有限,对农民有心理上的相当冲击。自种粮食划不来,当然导致大面积耕地荒废,或是双季稻改一季稻,土地得不到切实的解放。

(6)从规划的实际运行效果看,规划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从规划的实际运行效果看,我国农业规划尤其是市、县(区)级农业规划普遍有“编制粗糙、摇摆易变、脱离实际”的表症,三化(理想化、浪漫化、图表化)现象特别明显,也不能承受地方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任何挤压,而且动辄在图文表述上公然侵犯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与依法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丧失了规划应有的最后一丝严肃性,规划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无从发挥。

3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1)加快试点,建立起完善的目标价格制度。实施目标价格,使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既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能减少对市场的扭曲,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是今后我国农产品支持补贴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

具体在政策操作设计时,既可考虑按种植面积、产量给予农民补贴,也可按照销售量进行补贴。基本原则是,必须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扭曲,防止政策实施从生产支持演化为收入支持,保持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补贴水平要合理适度,既保障生产者基本收益,又要政府财政支出能够承受;实施办法须方便可行,既要保证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也要具有可操作性,群众能够理解接受,逐步形成指向明确、影响精准、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2)加快粮油管理体系条、线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要在认清市、县级农业规划时起点低、水平差、规划水平低的同时,强化备战粮、备灾粮储备职能,将粮食等特定的国计民生品种的生产规划职能加速从市、县脱钩并收至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或省一级。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则要下沉,注重持续强化粮油生产一线的地级市、县(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备战粮油和特大旱、水、震及其它灾害的备用粮油等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要深化财税专项转移制度改革,培植专项财力支撑。备战粮油和备灾粮油具有长期性、消耗性等特点,在中、短时期内看不到任何效益,需要有领导意志上的无比坚定和财力上的长期支撑。而科学的财税专项转移制度是为稳定资源配置、维护粮食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规范收储重点支出的挂钩事项。

要建立起一个单独的、人数精干的粮油产品出境信息监控中心。发达国家对使用农产品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敲骨吸髓的金融工具已驾轻就熟,但农产品毕竟不同于芯片、期货、网络产品,仍有一些普遍现象与规律可循。要扎口做好交易信息监控职能,对非正常的大批量农产品出境外运要预警,战时、灾时要及时制止。

(3)强化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农业保险补贴,切实提高农民收益。市场风险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程度正在上升,并与自然风险、质量安全风险并列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的三大风险。要在坚持口粮优先原则的同时,建立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提供农业保险补贴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收益。

(4)要借力新科技,不断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法律创新。中国石油进口依存比率破60%,但在战略层面上一直未有较大震动,完全是因为中国有充足的褐煤储量和强大而完备的“煤转油”产业储备。放弃一些生态、环保上的考量,以及在特殊时期搁置“碳排放”,是完全可以满足全中国的石油需求的。石油市场崩坏给中国只能造成“麻烦”而不是摧毁。

中国农业要导入中国石油业的前瞻性思维,充分利用2012年以来陆续开展的重金属污染普查成果,在污染区域推广如油菜吸污——油菜非压榨法制油(目前主要是浸出法)——残余物后续处理等方法,减少财政直接支出的同时持续改良污染土地。在粮食储备上考虑拿出适当比例收储相当量的镉超标、铅超标大米。要转换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充分发展代用品(如三氯蔗糖代糖、大豆粘胶纤维代棉)的产量增长。大豆要扬长避短,在油料大豆实力不济的形势面前,重点发展高蛋白、超高蛋白大豆的科研、生产、推广,并鼓励发展大豆蛋白纤维等新型纤维的加工、生产能力,持续发展粘胶纤维的技术储备工作。

(5)推进产销对接,切实降低农产品“最后十厘米”的成本。目前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过多,费用过高,堆高了农林牧渔产品“最后十厘米”的成本。产销对接是促使农林牧渔产品回归合理价位并能迅速带给农民“现金流”的最直接措施,也是切实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更能激发农林牧渔产品生产者扩大规模的信心。要通过完善田头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措施进一步推进产销对接。

(6)完善专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进农田托管服务。在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同时,大力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民营专业化服务机构等,开展技术、供苗、农资、农机、病虫害防控、包装销售等方面服务。要强化技术服务、外包式服务、探索建立专业劳务市场、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猜你喜欢

价格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