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朝向
2015-04-02马国新
马国新
当下,在社会转型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许多人看来,让孩子上好大学赚大钱已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他们可能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帮助人寻找自己,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论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极其重要的。当“寻找自己”成为孩子们求学的目的时,没有哪一个孩子有理由放弃学习。当“让孩子寻找自己”成为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时,教育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帮助,帮助孩子通过学习来做最好的自己。如此,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会弥漫着应有的期待与鼓励、尊重与理解的爱的气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则成为校园文化的基因之一。
在西方的语境中,“教育”一词有“引导”之意,教育是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把人的潜质变为特质。
在东方的文化里,《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语句,中国的先哲认为教育是一种“修道”。
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斯普郎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柏拉图说教育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只有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科学的路径和方法。
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将来找工作和赚钱,教育者才不会仅仅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知识才不会显得那么重要、甚至重要得超过了人本身。当孩子们明白考试和作业不是学习的全部,学会做人和寻找自己才是受教育的终极主题,他们才会明白帮助他人和发展自己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家长们也才会明白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才能理解孩子们学习是为了寻找和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
当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教育是为了“寻找自己”,他们才会发现教育在行动上是一种帮助,在方法上是一种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不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心”的在场,没有“爱”的参与,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可能达到艺术的高度。当教育成为一门心灵的艺术,教育更需要“心灵在场”和“爱在其中”,教育是用“爱”在铺路。
在教育的路上,当我们扛着爱的旗帜、呼着爱的口号,以“爱的名义”行走在错的方向,教育中的“爱”就成了一种虚张声势或装腔作势。在教育中,爱是一种行动,当教育方向明确,行动才会坚强有力。
但“爱”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行动,“爱”更是一种能力,“爱”需要我们修炼。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关心和鼓励,爱是真心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爱是温柔的眼神和温馨的拥抱。
“寻找自己”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朝向,更是每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所以,当教育者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的寻找,这种经常性的自我关注和反思是必须而且必要的。因为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帮助孩子“寻找自己”。所以教育是各自的“自我寻找”、又是相互帮助中的“自我寻找”。
在成人们的世界里,“寻找自己”需要自救,在孩子的世界里,“寻找自己”需要帮助。所以,教育是“帮教育”。
其实,教育就是教师帮助孩子“找到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