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2015-04-02张效榕
张效榕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多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媒体综合教学、病例教学和模拟临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如何活用上述教学方法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且抽象,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充分认识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导致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要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一方面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活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此本文对如何活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1活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通常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法是指运用现代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向学生输出多种媒体信息,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3]。因此,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载体和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合理利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1.1提高课件制作质量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主线,其实质是一种反映某种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制作精良的课件可生动、直观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能将原本陌生的疾病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片、条理清晰的文字或表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其理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制作课件时应根据学科特点,认真选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反映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抢救配合等需要大段文字描述的内容,注重简洁、实用和有效,避免过于复杂或仅仅是将"书本搬家"。
1.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检测等方面的作用,还应善于"演课",以生动的文字、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激情的动作示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例如,在学习"冠心病、心绞痛"时,首先可在屏幕上打出心绞痛的概念,然后插入一组心肌血液灌注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冠状动脉,接着指出引发该疾病的主因,并可在屏幕上显示出一名暴饮暴食后的中年男子因胸痛发作而痛苦不堪的画面。此时教师应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心绞痛发作的整个过程,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趁机总结出典型心绞痛的发作部位、诱发因素、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与缓解方法等知识,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病例教学
病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病例,通过设计相关程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并概括出操作要点及技巧,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对策和方法。该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可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与临床病例联系起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
2.1认真选编病例 病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内科护理学教师每年应深入学校附属医院参加为期1个月以上的临床实践,并结合教学目标精心选编一些典型病例,回校后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删改,努力使患者的主要表现、健康史等资料覆盖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大部分或全部内容,同时通过病例向学生介绍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日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灵活应用病例开展教学 从内容编排上来看,内科护理学的教材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编写的内容有其固定的格式,在教学中如果按照上述格式去讲授,难免会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若能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重组,灵活引用病例开展教学,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应首先描述典型病例,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感情渲染,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该病例的主要内容, 然后设置具体问题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随后在讲解护理评估等理论内容时,可适时插入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该疾病的典型表现,总结其特点,为学习护理诊断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病例讨论,开展单元复习。在开展讨论时,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教师可对某一疾病进行系统讲解后再开展病例讨论,同时实施单元整体复习,这样既可以掌握某一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其参与意识和整体护理意识。
3开展模拟临床教学
要学好内科护理学这一专业课程,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和人际沟通技巧,为以后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在某些章节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护理场景,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培养其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冠心病、心绞痛"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登上讲台,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教师在一旁加强指导,要求扮演心绞痛发作患者的学生表现出心绞痛发作的特点,扮演施救护士的学生应真诚关爱患者,帮助其缓解疼痛,指导其合理饮食和自我保健等。
4结论
综上所述,内科护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改变教育观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用多媒体教学、病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炳成.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64-65.
[2]李凤.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77-78.
[3]吴敏.多种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06-107.
[4]汪芝碧,黄雪玲,鄣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9):2684-2685.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