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现状与分析
2015-04-02赵万英
赵万英
摘要:妇幼保健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型专业,其教学模式尚不统一;课程体系构建亦不尽相同;专业实习模式也不稳定。本文旨在对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革本专业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妇幼保健;课程体系;改革
1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1.1国家政策导向 妇女和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2/3,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健康,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所趋。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简称"一法两纲"。2011年又颁布了"新两纲"。"一法两纲"确定了妇幼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社区的发展目标。是我国指导妇幼卫生工作开展的重要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21世纪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为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能准确定了位。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切实把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和城市社区[1],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幼卫生工作协调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卫生服务。
1.2 妇幼保健人才的现实需求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基层妇幼保健工作岗位急需大批既懂临床又会保健的实用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崔丹[2]调查全国19所省市妇幼保健机构的妇幼卫生人才需求显示:现有妇幼卫生人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预估年需要量在10~30人左右。山西张粉萍[3]调查显示:从事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初级职称占48%、无职称占45%,工作人员不稳定,导致妇幼卫生工作整体技术及服务水平日趋下降。2011年12月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①总量不足;②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③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④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国家教委已同意把妇幼保健专业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试点。何界生副部长指出:"一张自纸没有负担, 可以画出很好的图画。我国妇幼卫生专业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开拓,不断充实完善。卫生部将与国家教委密切合作, 共同抓好妇幼卫生专业建设"。
1.3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妇幼保健专业是一个全新专业,本科院校开办不过30年左右的历史。刚开始创办本专业时,既无前人的实践可参考,也无适合中国的国外经验可借鉴,全凭自己的努力探索,致使国内各校对于妇幼保健专业的培养模式尚不统一,有的偏于临床医学, 有的偏于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构建也不尽相同,各有所长;专业实习模式也不稳定。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仍然是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4],社区问题涉及较少,尤其是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5]的服务模式不相适应。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妇幼保健岗位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妇幼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2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现状
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基本分为"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器官系统式"三种类型[6]。1999年美国医学院联合会编辑的《课程指南》统计:美国医学院中实施"器官系统式"的占7%;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占57%;多种体系混合采用者占36%。其他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实行了各种类型的整合形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基层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基层岗位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市场经济、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其课程体系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首先,2000年前后实施的以"学科本位"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主线构成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其次是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模式。再就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基于能力和技能训练为目的构成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简称CBE模式[7]。如郭艳等人[8]就高职医学教育与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6各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高职医学教育的特色应当是: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在临床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强的医学实践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制定高职医学教育教学计划时应当形成以临床一线医学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
3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张藴璟教授指出,妇幼保健专业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也不同于公共卫生专业,它是一个能够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群体医学间裂痕,将个体保健与群体保健密切结合的专业。除要求学生获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外,还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妇幼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具有妇幼卫生管理和服务的基本能力,其中社区诊断、干预措施和管理能力则明显不同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此,中山大学易欢琼、徐斯玲等人[9]在《妇幼卫生专业的社区教学实践的尝试》中提出把教学放到社区进行,让学生提前接触社区工作岗位,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柳州医药高专冯敬华、黄作强等人[10]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实用型妇幼卫生专科人才"中提出应从"生殖健康、预防保健、临床技能"等方面完善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福建医科大学魏碧蓉[11]在"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 培养合格妇幼卫生专科人才"中提出以社区、农村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
4借鉴与思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课程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多种课程体系, 而我国妇幼保健专业起步晚,发展的基础也不同,其课程体系改革应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能适应妇幼保健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文历阳教授[12]提出的"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卫生专业"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对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课程体系应符合岗位需求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应创建具有"妇幼保健技能、临床诊疗技能、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医患沟通技能"等能力的符合妇幼保健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和执行,一支技术过硬、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保证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圆满完成的基础。
4.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总是滞后于医学临床的发展。应根据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妇幼保健岗位的需求,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加强相关教材建设。
4.4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 妇幼保健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面向基层农村、城乡社区群体。因此,要改变原来的只在医院实习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社区妇幼保健服务。通过直接参与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实践,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加快高素质技能型妇幼保健人才的培养。
5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妇幼保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评价,从评价促进改革。最终形成能适应妇幼保健岗位需求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计虹.美国妇幼卫生工作现状和启示[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6):389-391.
[2]崔丹,张静.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592-1594.
[3]张粉萍.基层妇幼卫生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33-234.
[4]刘畅,赫欣.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2):205-206.
[5]潘池梅,杨晓宏.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3):458-459.
[6]吴末生.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6)2554-2555.
[7]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98-102.
[8]郭艳.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8):68-69.
[9]易欢琼,徐斯玲.妇幼卫生专业的社区教学实践的尝试[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0-31.
[10]冯敬华,黄作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使用型妇幼卫生专科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0,9:8-9.
[11]魏碧蓉.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培养合格妇幼卫生专科人才[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1):19-20.
[12]文历阳.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卫生专业[J].中国妇幼保健,1991,6(4):32-34.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