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与《千金方》
2015-04-02魏慧
◆文 魏慧
研究资料提示: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为内源性医学——导引医学的萌芽提供了可能的“温床”;原始公社时期,导引医学开始萌生;有学者认为伏羲时代就是导引医学逐渐开始形成的时代;春秋时期,导引医学的基本理论日臻完善;到了秦汉时代,导引医学在学科理论方面更加成熟;后经两晋至隋唐,导引医学则进入了全面临床应用阶段。导引医学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始于《黄帝内经》,倡于陶弘景,然集大成者,孙思邈必位列一席。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近据医史专家考证认为,其当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即公元541 年,而卒于公元682 年,享年141 岁。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最为卓著,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氏少年好学,《旧唐书•孙思邈传》载:“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千金要方序》云:“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故孙思邈早年立志从医,刻苦钻研,卓有成就,屡蒙数代帝王征诏,但坚持不受,终生以修道行医为事。孙思邈一生著作颇丰,如:《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可惜大都亡佚,现存《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其中,许多有关导引医学与养生学的论述至今仍对导引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孙思邈对导引医学有不可小视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寿星、医药学家、养生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导引医学大师。孙氏在旧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下享寿141 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内源性医学在人类健康、长寿方面的巨大力量和强大功能。因此,对待内源性医学,我们应抓紧去抢救、挖掘、传承、发展与创新。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共计30 卷,成书于公元652 年。其中有关导引按摩的记载是导引按摩用于伤科的现存的较早文献。它收集了唐之前中医与导引医学的许多珍贵文献,设有养性、养生等专论,如: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等专论,详细论述了“恬澹虚无, 止心定念,保持意静”这一导引锻炼的基本原理与要旨。另记载和神导气法、炼精法、迎气法、腹部按摩法、婆罗门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12 种导引法,简便易学,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与研究价值。《千金要方》在促进内源性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千金翼方》是《备急千金要方》之续编,二书互为羽翼。共30 卷,成书于公元682 年。其汇本草、妇儿、补益、诊断、针灸、养生、食疗、导引等内容为一炉。载方2900 余首,药物800 余种。其卷十二、卷十四论述了养性的禁忌与方法。倡导养性应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强调涵养道德,“静神灭想”,导引按摩以修炼精气。进一步补充了《千金要方》中导引静养之理论与功法、对许多内源性医学养生之阐述,对内源性医学与养生医学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云:“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患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嘻出;若肾病,即呬出,夜半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凡作此法,先左(后)右导引三百六十遍。”其在这总结“嘘、呵、呼、呬、吹、嘻”六字诀的基础上,又著《四季却病歌》,即“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脏肺,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记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首次将六字诀的用法与四季变化联系在一起,倡导春嘘、夏呵、秋呬、冬吹,四季常呼与嘻的导引健身方法。
孙氏十分重视医德、医技与医道的修养。孙氏认为,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而又“衔耀声名”,“自矜已德”乃是“医人之膏肓”(见《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他毕生行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便“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侯、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见《千金要方•序》)。 孙氏认为医者必须对所有患者都应“普同一等”,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光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是,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又云:“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齐人若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锝,兹乃人神所共耻,至人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笔者认为,若孙氏没有如此高尚的医德,或许就没有高超的医技和高明的医道,更不可能取得彪炳史册之成就。
孙思邈的修身养生三特点养性(德)为养生之首
孙思邈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善于养性(德)。如《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云:“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所谓“百行周备”,即人在社会行为中的道德修养。孙氏认为养性乃修身养生的重中之重,一生身体力行。他一生主要行医,故把修养医德当作他毕生养性之第一要务。“人命至重”总是放在首位,而医者则应“无欲无求”、“志存救济”、“普救众生”,这也是他撰《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之初衷。如《千金要方•序》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故以为名也。”又云:“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枉夭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单,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可见孙思邈的胸怀何等博大。
练功的日常生活化
孙思邈特别强调应把修身养性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孙氏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他倡导“十二少”与避免“十二多”。即“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藏(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见《千金要方•养性》)。笔者认为,孙氏把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规化”的养生思想是一大创举,完全符合未来医学模式——新世纪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思想与精神,值得大力倡导和发扬光大。
适度运动,劳逸有节。如《千金要方•养性》云:“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又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千金翼方•退居》中,还提出了老年人运动之方法与原则,至今仍很有价值。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对“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诸方面,均有详细阐述,尤其是对日常饮食方面。如《千金要方•食治》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恁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丛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藏(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这些对食疗方面的论述,科学而精准。笔者认为,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点滴小事入手,时时与修身养性相结合,这种理念值得倡导和发扬光大。这种理念看似平凡,但若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则是利在自己,功在国家与世界的大事。
导引行气与药饵服食相结合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里,收集了许多助人练功养生长寿的方剂。这充分说明了导引医学在疗效和养生长寿方面的效果引起孙氏的重视。两书关于导引行气论述颇丰。如《千金要方•养性》云:“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暝目,闭气于胸隔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急,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此即是胎息法。又云:“面向午,展双手于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良久,徐徐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泼耳,挽鬓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单)作,反手为之,然后俛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藏(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徼,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于气海;须臾,则自然于涌泉,则觉身躯振动,两脚卷曲,亦令床坐,有声刺刺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怿(泽),面色光辉,鬃毛润泽,耳目精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笔者认为,孙氏强调把养性(德)作为养生之首、把修身养性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把导引行气与药饵服食相结合,是其对导引医学做出的三大杰出贡献,是导引医学中的瑰宝,至今对内源性医学——导引医学的发展,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