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2015-04-02
乌干达位于东非中心地带,年平均气温为22.3℃,10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1.4℃)。降雨量较为丰富,从北到南在600~2 000 mm之间变化,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 000~1 500 mm之间,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水稻生产。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作为中国-乌干达农业多边“南南合作”项目谷物生产专家,对乌干达的水稻生产、水稻产业价值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调研,并进行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1 现状
1.1 水稻生产情况
水稻是乌干达重要的粮食作物,继玉米、小米、高粱之后,排在粮食作物第4位。水稻生产在乌干达遍布全国,2008年以前,乌干达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的湿地、低地。2008年以后,北部成为旱稻的主产区。乌干达水稻种植主要有两种类型——水稻和旱稻,水稻占总面积的60%,旱稻占总面积的40%。
1.2 大米外贸情况
一方面,乌干达是一个粮食净进口国。1990~1996年大米进口量增长较慢,1997年大米进口量大幅上升。从1997年起,大米进口量居高不下,2004年达到了创纪录的83 720 t。在2000~2004年期间平均每年进口大米62 816 t,2005~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进口大米42 347 t。另一方面,乌干达生产的品质较高的大米从1994年起通过边境贸易出口到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苏丹和刚果(金)等周边国家。1994年边境记录出口大米130 t。从2004年起,大米出口已成为乌干达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新的趋势主要得益于旱稻品种NERICA在乌干达的大力推广。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水稻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差
大多数农民从事小规模雨养旱稻、水稻生产,其特征是使用简单的工具、采用简单的技术和低投入进行生产,水稻产量极低。
1)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制度,造成农民租用土地种植水稻成本高,不愿意投入;同时,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用土地作为农业信用担保进行抵押贷款,导致水稻种植缺乏资本参与。
2)市场供给的生产水稻所需的生产资料质量差、价格贵。水稻种子生产企业少,良种繁育速度缓慢,且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价格昂贵。
3)农民缺乏水稻生产知识与技术。栽培技术落后,农民栽培管理技能差,管理粗放,动员农民培训也有相当的难度,且培训成本高。从而导致育秧质量不高,秧苗太细弱;栽秧质量差,密度掌握不好,秧苗返青慢。水稻单产水平低,适合大面积应用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没有形成。秸秆还田和利用效率极低,秧田和大田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不足,严重缺肥,可持续发展水平低。缺乏干燥和储存设施,如帆布(防水油布)或晒场。一些农民在没有硬化的地面晾晒,容易混杂泥土、石子、垃圾等异物,降低了稻谷的品质。
4)机械化程度低,人工种植效率低,缺乏合适的水稻种植工具和设备。2010年,乌干达农民主要使用镰刀、砍刀和其他方法收获水稻,大多数县没有拖拉机,导致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稻田不平整,稻田土壤条件差、营养缺乏、灌溉设施缺乏,造成种植水稻困难。
5)抗灾增产技术落后。水稻病虫草害、鸟害、鼠害等,以及干旱和不均衡的降雨,对水稻生长、收获有很大影响。灾害预警、防治技术滞后;病虫草害防治手段单一,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不用农药,防治效果差,部分地区造成环境污染。
2.2 大米加工水平低,收获、储运过程损失大
1)乌干达的大米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缺乏分级设备和分级标准;具有较好技术性能设备的大米加工厂投资成本很高。2008年,在乌干达新建立大、中型大米加工厂分别需要投资12万美元、2万美元,而新建一个设备简单的小型加工厂也需要2 000美元,新建大米加工厂投入成本过高。而使用现有的设备加工大米则会频繁出现机器故障,机器维修困难;大部分配件只能在首都坎帕拉才能买到。加之,电和柴油价格高,使加工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一些农村地区电力缺乏,影响了大米的加工。由于全国水稻单产低、总产量少,加工原料不足,导致大、中型大米加工厂1年只能生产几个月;大量的小型大米加工厂则产能严重过剩。
2)加工的大米质量不高,收购大米困难。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外加稻谷品质低,导致加工出的大米品质低。乌干达水稻产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恶劣,增加了收购难度和收购成本。
2.3 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低品质大米充斥市场。低品质大米是由于稻谷收获后的处理不当和加工过程技术含量低造成的。
2)大米价格波动大,收获季节大米大量上市使其收购价格非常低。
3)水稻产区的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水稻的收售成本。
4)水稻(大米)进出口和销售渠道不畅通。
3 对策建议
3.1 出台优先发展水稻生产的政策,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近年来乌干达政府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国内粮食安全的需求,并希望有剩余可供出口。水稻被确定为具有很高经济效应的作物,由于其具有较长的价值链,被公认为是高投资高回报的作物,因此成为乌干达农业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的优先作物,但需要解决许多具体问题。
1)修订完善土地法案,使耕者有其田。建议政府通过完善和修订土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使农民有地可种,愿意投入,并获得较好的收益,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改善农业金融环境,增加农业投入。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对农民、经销商、加工商,在租赁土地、购买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提高金融和信贷支持。政府和国际机构可以考虑在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的购买方面提供补贴。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重点在土地整理、灌溉设施、运输道路、农用电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适当地将一些远离城市的沼泽地改造成稻田,加强稻田基础设施建设,把稻田划分为0.4~0.8 hm2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小块,做好田埂和排灌沟渠,平整好田。
4)加强农业执法,保障农业生产。加强对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3.2 提高水稻产量和生产能力,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1)提高水稻科研和技术推广能力建设。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水稻生产发达国家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重点是培育或从国外引进水稻良种和高产栽培实用技术,特别强调杂交水稻品种和技术的引进。主攻单产(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资金投入,增加栽培密度,增加施肥量(特别是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形成适合乌干达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013年6月8日~2014年8月20日,笔者在维多利亚湖边的Kalungu区Lukaya县选用中国杂交稻Ⅱ优527、杂交糯稻N18、蓉优5号、蓉优6号开展了5批次的示范,面积达15.76 hm2,产量达6 870~10 575 kg/hm2,而当地常规稻品种SUPERICA 1号的产量只有3 495 kg/hm2。
2)增强水稻生产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重点是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可采取田间示范,办培训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使农民掌握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田间管理水平。。
3)推广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的水稻良种,建议引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品种;育苗移栽,提高育秧技术,培育壮秧;提高栽秧质量,保证合理密度;对秧田和大田增施肥料;控制杂草危害,合理使用除草剂;合理排灌水,旱时灌水,涝时排水;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和鸟害、鼠害。
4)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1年多熟制。乌干达的温、光、水自然条件,适宜水稻1年3熟,或1年种2季结合蓄留再生稻收4次。
5)水稻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政府可以通过价格补贴推动大、中型农场主购买农机设备,大多数农民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使用农机设备。在耕地、耙地、插秧、收割等生产环节中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以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做好农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
6)加强水稻收获后处理。大、中型农场企业主可购买大、中型水稻干燥设备。大多数农民应在硬化地面或垫有帆布(防水油布)、晒席的地面晾晒稻谷。在水稻收割、干燥过程中,防止石子、泥土等杂质混入。增建储粮设施,在农户中推广应用彩钢小粮仓和储粮病虫防治技术,减少水稻在收获、储运过程中的损失。
3.3 加快加工增值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
1)国家重点扶持几家大、中型大米加工厂,提高加工能力,创立品牌。对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小型大米加工厂进行改造、升级。
2)提升大米深加工水平。利用大米作原料,生产食用酒精、糖果、糕点、米线等,做好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利用,如将谷壳、谷糠加工成饲料,碎米加工成食用米粉等。
3)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或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或将秸秆加工成草编工艺品、草绳、纸板,或利用其生产沼气、蘑菇等。
4)完善水稻(大米)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农民、加工商、经销商、消费者交易提供便利,畅通进出口渠道。
[1]桂新龙,老项目焕发青春-乌干达奇奔巴农场改革管理经验介绍〔J〕,国际经济合作,1986(4):29-30.
[2]马建华,乌干达奇奔巴农场重现生机〔J〕,国际经济合作,1992(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