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俗语二则辨析
2015-04-02程志兵
程 志 兵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醒世姻缘传》俗语二则辨析
程 志 兵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明清之际白话世情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巨著,其中的一些方言俗语较为难解,如对于“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和“晏公老儿下西洋”二则俗语就有多种解释。在征诸文献、广泛考证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前一俗语应是比喻处于危境而不自知、显摆逞能的意思;后一俗语中的“晏公”是明朝人对一晏姓人物神化后的称呼。
《醒世姻缘传》;俗语 ;解释
明清之际的白话世情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巨著,因为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山东方言土语,有的学者认为该书“造句涉俚,用字多鄙”,难解之处甚多,所以学界讨论书中疑难词语的文章超过百篇。笔者在披阅此书时,也做了一些摘录,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将主要讨论两条俗语的意义。
一、“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的确义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八回:“龙氏正在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只见薛教授猛熊一般从屋里跑将出来,也没言语,照着龙氏脸上两个酽巴掌,打的象劈竹似的响;腿上两脚,跺了个趔趄;又在身上踢了顿脚。”
这句话在《醒世姻缘传》最早的校注本——黄肃秋校注中没有作出注解,后来有一些著作作了解释,但是释义分歧,值得讨论。
田宗尧主编《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收列为:“洋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释为:“比喻正在密锣紧鼓、喋喋不休地吵闹。”[1]666
马魏和编《风物掌故歇后语》作为歇后语收列为:“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解释为:“借喻等人等得很着急。”[2]736
翟建波编著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意为尽为着人。形容人做得太绝,太过分。紧谐‘尽’”。[3]1162三部词典,三种迥异的说法:一说吵闹,一说是等人等得着急,另一个却是说做人太绝。
此外,袁世硕、邹宗良校注《醒世姻缘传》解释为:“比喻处于危境而不自知,只一个劲儿地充做好人,站在别人的立场说话。”[4]671
一句俗语,四种解释,真让人莫衷一是。
在以上四条解释中,袁世硕、邹宗良的说法较为合理,从字面上看,“扬子江心打立水”是指“在扬子江心凫水(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是指“在水流湍急处做人”,扬子江心风高浪急,何况又是“紧溜子”之处,即使“打立水” 的技术再高,也是有危险的,在这时“打立水为人”是比较危险的,既有处于危险不自知的感觉,也有显示自己能力的意思,看不出与“争吵”“等人”乃至于“做人过分”有什么联系。
从《醒世姻缘传》原文,也可以看出是龙氏不知天高地厚,掺言加语挑拨是非,以至于招来了薛教授的捶打。书中主人公薛素姐大闹夫家,不仅暴打丈夫,而且还放火要烧死公婆。娘家只好暂且接素姐回来,薛夫人也责备素姐,但素姐的生母龙氏却一味维护自己的女儿:“薛夫人说:‘你通长红了眼,也不是中国人了!婆婆是骂得的?女婿是打得的?这都是犯了那凌迟的罪名哩!’素姐说:‘狗!破着一身剐,皇帝也对打,没那燥屄帐!’龙氏在旁,气的那脸通红,说道:‘这也怪不的孩子!他姓龙的长,姓龙的短,难说叫那孩子没点气性?我待不见他那孩子往咱家来哩?我也叫小冬哥提着姓相的骂!’薛夫人说:‘这是你贤惠,会教孩子!你那孩子不先骂婆婆,他就提着姓龙的骂来?他饶了没骂我合他丈人,这就是他省事。’龙氏道:‘一个孩子知不道好歹,骂句罢了,也许他回口么?谁知不道我是姓龙的?我等小巧姐过了门,我叫小冬哥一日三场提着姓相的骂!他要不依我,也把小巧姐打顿鞭子!’薛夫人说:‘好有本事!会教道!只怕我死了,你打小巧姐!我要不死,你也且打不成哩!’龙氏说:‘我不打,叫小冬哥打!’”虽然女儿做得不对,龙氏还是一力偏袒自己的女儿,还要撺掇儿子打媳妇。她本是薛家的妾,却忘记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顶撞薛夫人,肆言无忌,说出许多与她身份不合的话,在“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之际,招致“薛教授猛熊一般从屋里跑将出来”打她。
“扬子江心打立水”是处于危境而不自知,但是后面“紧溜子里为着人”并非是充做好人,为别人说话,“紧溜子里”是指“扬子江心”的紧溜子,后半句其实和前半句意思互为补充,龙氏的言辞就是袒护自己的孩子,同时显示自己在薛家还有地位,其实质是显摆自己,而且小说的后文写到龙氏被打后依然嘴犟:“龙氏走到自己房里闩上门,一边哭,一边骂说:‘贼老强人割的!贼老强人吃的!你那咱不打我,我生儿长女的你打我!我过你家那屄日子!贼天杀的!怎么得天爷有眼,死那老砍头的,我要吊眼泪,滴了双眼!从今以后,再休指望我替你做活!我抛你家的米,撒你家的面!我要不豁邓的你七零八落的,我也不是龙家的丫头!’薛教授又从屋里出来。待去跺门,薛夫人双手拉住,说道:‘你好合他一般见识?’又说:‘姓龙的,我劝你是好,别教人拍面皮面,才是会为人的。惹的人打开了手,只怕收救不住,那巴掌合脚已是揭不下来了,再寻第二顿不好看相。’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故“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是比喻处于危境而不自知,一味显摆逞能的意思。
其次,对于句中的“打立水”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雷汉卿在《<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一文中认为: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也不见于其他专门词典。今青海方言把能在深水急流中站立踩水的技艺称为“打立水”或“打站水”。比喻指好出风头,逞强好胜。如“那个人水性胡都(非常)好说,能打立水 哩。”(乐都)比喻用法如“那个的性子(性格)我知道,不管啥事情上都爱打个立水,显个能,你们甭争较(计较),让着些。”[5]
我们认为,单释《醒世姻缘传》中的“打立水”为“比喻指好出风头,逞强好胜”并不太妥当,青海方言中有这样的理解,未必其他地方也是作如此理解,更不能说明《醒世姻缘传》中也一定是这样的意义。“打立水”不过是游泳技能中的踩水而已,对于水乡的人来说,虽然比一般泳技难一些,但并不是一项特别高超的技能,网上有多篇写童年趣事的文章都提到了孩童时“打立水”的经历,如散文《小河弯弯》*见马良散文《小河弯弯》,[EB/OL].http://www.yingxian.gov.cn.中写到:“记得六七岁的时候,跟着孩子们一起到河里耍水,开始只是在浅水处耍,耍着耍着,不知怎么,突然掉进埋人深的水湾子里,连呛了几口水,很快漂到浅处。此后,便自觉得会游泳了,也不怕深水了。不仅爬着游,而且能踩水游。我们那儿人叫‘打立水’。就是站在水里,两腿摆动,脚不着地,踩着水走。以后,在县城念中学,星期天回家的时候,遇到发大水,便把衣服脱了,用裤带捆起来,顶在头上,踩着水就过去了。” 还有《梦里水坑》一文*见柳鸣蝉博文《梦里水坑 》,[EB/OL].http://blog.sina.com.cn/s/bolg2007-7-24.,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在“付出几口水的代价后,不知不觉间我竟学会了狗刨儿,后来又和伙伴儿们学会了‘立立水儿’、‘仰仰水儿’、‘扎猛子’……”“立立水”就是“打立水”,可见“打立水”本身不是逞能之技。另外“打立水”在很多文献中又称为“立凫”,所记载的事情也看不出会“立凫”的人是在逞能,例多不举。看来只有在“扬子江”这样湍急的河流中“打立水”才是逞能。
至于说“打立水”一词不见于诸词典,其实不妥,宁榘编的《古今歇后语选释》中就言及“‘打立水’,当是在水流中踩立之谓” 。[6]213马魏和编《风物掌故歇后语》也收了“打立水”,并且解释为:“在水流中踩立。为保持身子浮水,双脚在水中不停地踩动。”[2]736当然雷汉卿文末也提及了“扬子江心打立水”有“比喻在遇到事情时有意逞能、显能”,但是忽视了句中 “扬子江的紧溜子” 这样危险境地的语境,释义不够周全。顺便说一下,张清吉在《醒世姻缘传新考》一书中将“打立水”解释为“吴语,即‘打莅水’‘打沴干’。《南通方言疏证·释水》:‘莅与沴同音,皆涸竭之意也’”。[7]236“打立水”不是吴语,和“打沴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此解释更是不妥。
最后谈一下这条俗语所属的类型。
不少工具书是将此俗语当作歇后语来理解的,除了《古今歇后语选释》《风物掌故歇后语》等书外,熊贞主编《歇后语两万条》(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戴其晓编著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歇后语大全》(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等多部歇后语类词典也收入了此条,但是我们觉得从意义上分析该俗语完全不属于歇后语的范畴。温端政先生在分析“歇后语”的性质时说:“歇后语作为一种语汇,它的前一部分……是起一种‘引子’的作用。这是因为,歇后语的本意在后一部分,前一部分不表示基本意义,除了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外,主要是为了从中‘引’出后一部分。”[8]歇后语表义的重点都在后一部分,即后一部分表示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假设“扬子江心打立水”是引子的话,应该直接引出的是“逞能”或者“危险”这样的意义,而“紧溜子里为着人”却不是前半句引出的意义,因为“紧溜子里为着人”也有在 “水流湍急处做人”的意思,和前半句意义基本相同,“扬子江心打立水”就是在“紧溜子里为着人”,这样根本不符合歇后语的性质。试比较几个包含“扬子江”一词的歇后语,如“扬子江的水——下流” ,“万丈高楼失足,扬子江心翻船——危险”,“扬子江里行船——内航(行)”,后面部分均是对前面的解释说明。从句式上讲,“扬子江心打立水”和“紧溜子里为着人”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基本可算作对文同义。故把这句俗语收入歇后语辞典不妥,只能算作一般的熟语而已,不是歇后语。
二、“晏公老儿下西洋”中的“晏公”是谁
《醒世姻缘传》中多次出现“晏公老儿下西洋”的说法,第十一回:“珍哥道:‘你这些欺心的奴才!晏公老儿下西洋,己身难保,还敢替别人告饶!’”第八十九回:“ 这诬告人谋反,是甚么事,你直脖子往里钻,这可甚么救你?家里有这们争气姐姐,俺躲着还不得一半。‘晏公老儿下西洋’,也救得人么?”也作“燕公老儿”。第七十四回:“第三的兄弟,他到望着我亲,偏偏的是个白丁,行动在他两个哥手里讨缺,可又是‘燕公老儿下西洋’!”据笔者的检索,这句话在其他著作均未使用过。
不少著作收录了“晏公老儿下西洋” 的俗语或者“晏公老儿下西洋——自身难保”这条歇后语,并作了一些解释,但是对其中的“晏公老儿”却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是不详说。徐宗才等编《俗语词典》曰:“晏公老儿:其人不详,待考。”[9]516安丽琴编著《汉语歇后语辞典》曰:“也作燕公老儿,生平不详,可能是假想的人。[10]817
第二是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婴说。许少峰编《简明汉语俗语词典》说:“晏公老儿:指晏子。大洋浪汹,晏子短小,掉进去沉没得快。比喻自身不保。”[11]568孙洪德主编《汉语俗语词典》说:“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身体弱小。”[12]656
第三是郑和说。童万周校注《醒世姻缘传》认为:“‘晏’是‘阉’的谐音,晏公指明太监郑和,他曾七下西洋。”[13]155后来李国庆在校注《醒世姻缘传》时也照录此说。
第四是水神晏公敦说。张学忠等注《醒世姻缘传》作:“指晏公敦。传说明太祖封他为水神。”[14]158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只说是水神,但未提及水神的姓名。[3]1160
第五是昆虫说。张喆生编著《古方言词语例释》的按语中说:“一种似飞蛾的昆虫,朝生暮死,俗称‘晏公老儿’,也称‘夜公老’。”[15]324
我们认为这几种说法中,“水神说”较为符合《醒世姻缘传》的本义。
从俗语的构成上来看,第一,这个“晏公老儿”必须和水有关系;第二,这个“晏公老儿”应该是具有保护能力的一个神灵的形象,如“菩萨”之类,因为他下西洋时连自身都不能保护,不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吗?故和“水”没有关系的“晏婴”应该排除,虽然晏子的确身形瘦小,但是没有听说过他充当过什么保护神。“昆虫说”自然纯属臆测,能联系上也是巧合而已。
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也是“阉公”,并且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死在航行途中,比较符合“晏公老儿”的条件,但是,根据各种史料没有看到“郑和”被奉若神明的事情,也没有被封为“燕公”的经历,而且“阉公”明显是贬斥的称呼,用来称呼“郑和”实属不妥,再者郑和下西洋虽然有其历史价值,但在当时的国内、尤其是民间并没有多大影响,老百姓随口说出的词语一定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的。
那么此“水神”到底是谁,是不是张学忠等说的“晏公敦”呢?
晏公敦是北宋时的一位大臣,查阅相关资料只知此人侍亲极孝,对自己的母亲是“晨起必问安而后出理公务,昼则亲自馈膳而后敢退食,夜则躬亲温情……每遇疾病,躬治药饵,通夕不解带,虽老服勤不衰”。但关于晏公敦的资料很少,也无法证明其与水神有关。认为晏公敦是水神,有些牵强,故翟建波比较笼统的“水神”说反而相对稳妥。
“晏公老儿” 指的是明代被称为“平浪侯”的一位姓晏的水神,在当时曾被百姓作为护佑众生的水神祭祀,明清不少文献中都有记载。
如郎瑛的《七修类稿》、谈迁的《枣林杂俎》等均提到“晏公”,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七 “晏公庙”条云:“太祖渡江取张士诚,舟将覆,红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问何神,曰:‘晏公也。’后猪婆龙攻崩江岸,神复化为老渔翁示以杀鼍之法,问何人,又曰:‘晏姓也。’太祖感之,遂封为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仍命有司祀之。今江海著灵甚显。”
清朝小说《比目鱼》第四回:“还有一件大事,要禀告钱老爷。那平浪侯晏公,是本境的香老,这位神道,极有灵验的。每年十月初三,是他的圣诞,一定要演戏上寿。请问钱老爷,该定那一班戏?你分付一声,小的们好去办。”
明代写郑和下西洋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十八回还让“晏公”现了身,并且叙述了自身的简历:“去犹未了,只见船头下一道红光烛天而起,红光里面又闪出一位神道,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纱帽圆领,皂靴角带,连声叫道:‘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师道:‘来者何神?早通名姓。’其神道:‘小神姓晏名成仔,官拜平浪侯,本贯临江府清江镇人氏。’天师道:‘原来是晏公都督大元帅。’晏公道:‘小神忝居天师桑梓,但上下之分相悬,不及请益。’天师道:‘尊神平生疾恶如探汤,人少不善,必面叱之。乡人起敬起畏,动辄曰“得无晏君知乎?”贫道平日敬恭之有素者,只不知尊神初仕居何官?’晏公道:‘小神元初以人材所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元人暴虐,征求无厌。局官旧管供应宫锦,有机户濮二者,坐织染累,鬻二女、一子赔偿上官。小神怜其无辜,出俸资代之;不足,脱妻簪珥满其数。濮得父子完聚,日夜焚香告天。上帝素重小神刚正廉谨,遂命为神。小神承上帝命,奄忽于官,家人初不之知也。小神死之日,即先畅驺导于里之旷野,峨冠博带,护呵甚严,里中人见之愕然,莫不称叹,说道:‘晏氏之子荣归故乡,人材官如此夸耀。’月余,小神舆榇而归,里中人且骇且疑。及至相语,则见之日,即小神官舍死之日也。里中人始惊异。家人启棺相视,棺中一无所有,乃知小神尸解为神,立庙祀之。厥后小神颇奉职于九江八河之上,无少差失云。’”
明代很多地方建有“晏公庙”, 而且香火兴盛。如一些著作中的描述。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写陈经济落魄潦倒,街头乞食,后经王杏庵介绍,去临清晏公庙当道士。小说写道:“王杏庵便乘马,雇了一匹驴儿与经济骑着……出城门,径往临清马头晏公庙来……只见青松郁郁,翠柏森森,两边八字红墙,正面三间朱户。端的好座庙宇,但见,山门高耸,殿阁崚层。高悬敕额金书,彩画出朝入相。五间大殿,塑龙王一十二尊;两下长廊,刻水族百千万众。旗竿凌汉,帅字招风。四通八达,春秋社礼享依时;雨顺风调,河道民间皆祭赛。万年香火威灵在,四境官民仰赖安。” 九十三回以后还有多处提到“晏公庙”。
陈诏先生对《金瓶梅》中的“晏公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证,先后写了《晏公庙考》和《晏公庙》两篇文章,他认为:“晏公正史中查无此人,实际上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16]290现有的记载主要在文艺作品、地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中,综合这些材料,大致可以勾勒出晏公的情况:原型可能是元初的江西人,姓晏,但名不是很清晰,叫作戌仔、戎仔、戊仔,或名成仔。曾任元代的文锦堂局长,后来因病归,登舟尸解,人以为神。祭祀晏公的庙宇之修建者全是明代的重臣和将领,都是官修而无民修,时间全部在明代,尤以明初为多,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等省都有晏公庙, 凡是湖泊河流,水上交通要道都建有晏公庙,而且香火鼎盛,正如《金瓶梅》中所写的那样。
吕宗力等著《中国民间诸神》考察了民间的200余位神灵,引用了十余种古书梳理了“平浪侯晏公爷爷”的产生和流变过程,对其身世的评价是:“属人鬼信仰,然其身世皆民间传闻,无根可考……是江西的地方性水神,明初为统治者所利用,遂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各地纷纷立庙奉祀。”[17]280-282
以上可知“晏公”作为具体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明代附会出的人物,又与现实生活中的老渔翁或晏戊仔联系起来,之后以讹传讹从而化为人们崇拜的水神。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授意大臣们在各地修建晏公庙,显然有他的政治目的,即造成晏公显灵的舆论,可以进一步证明朱元璋是得天之助的真命天子,有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
这样一个在明代虚构出的家喻户晓的神灵被《醒世姻缘传》小说中人物频频提及,自然不足为奇了。
为何又说“晏公老儿下西洋——自身难保”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晏公庙所处的地域多是内陆,保佑的也是在内陆江河上人们的安危,晏公不是海神,故认为他下西洋时也会自身难保。《醒世姻缘传》中经常使用这个歇后语,说明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个堂堂的水神所处的环境变了,也就成了被人们嘲笑的对象。*本文曾经在2012年11月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近代汉语研讨会上宣读,并在会上得到多位专家的指点。特别是对于“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不是歇后语的说法,有一两位专家认为可以再探讨,本文坚持自己的观点,此次发表,不做修改。会后,宁波大学周志锋教授致电笔者说,将此文推荐给了《中国小说俗语大词典》的编者翟建波,供翟先生修订词典时参考。查翟先生2013年12月新版的《中国小说俗语大辞典》中果然删去了其解释不妥的“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条目,同时将“晏公老儿下西洋”中的“晏公”明确改为“姓晏,名戌仔,江西人,生前嫉恶如仇,死后为神”。我们认为“晏公”最好不要坐实理解。附记于此,不在正文中展开论述。
[1]田宗尧.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Z].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
[2]马魏和.风物掌故歇后语[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4]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袁世硕,邹宗良校注.台北:三民书局,2000.
[5]雷汉卿.《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J].古汉语研究,2006,(3).
[6]宁榘. 古今歇后语选释[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7]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温端政.略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3,(1).
[9]徐宗才,应俊玲. 俗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10]安丽琴.汉语歇后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
[11]许少峰.简明汉语俗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孙洪德.汉语俗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1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童万周校注.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4]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张学忠,等校注.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
[15]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6]陈诏.金瓶梅小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7]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上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 杨 爽)
2014-1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历时性大型汉语语文辞书修订研究”(12YJA740115);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110045)。
程志兵,男,河南禹州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I207.49;H136.4
A
1672-0040(2015)01-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