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丝绸发展史研究的新成果
——姜颖新著《山东丝绸史》评介

2015-04-02

关键词:丝织品蚕桑丝绸

丁 鼎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我国丝绸发展史研究的新成果
——姜颖新著《山东丝绸史》评介

丁 鼎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全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中心之一,在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术界对此一直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山东丝绸史》填补了该方面研究的空白。该书以时间为线索,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山东蚕桑丝绸业从兴盛到相对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兴衰变化的原因,并且对其整体发展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期和定位。该书具有客观翔实、细致严谨、无征不信等特点,丰富了我国经济史研究领域,为研究山东蚕桑丝绸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启迪。

山东;蚕桑丝绸业;丝织品

山东理工大学姜颖老师经多年潜心研究而撰作的一部填补山东丝绸史研究空白的学术专著——《山东丝绸史》,由齐鲁书社于2013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是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齐国蚕桑业的兴起和丝织业的发展”(07JDB108)的研究成果。自古以来,山东就是我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但学术界对于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此前尚未见从古迄今纵述山东丝绸业发展史的专著。该书是首部对山东丝绸史的发展概貌和演化轨迹进行全面系统探讨的通史性专著,弥补了现代学术界对山东丝绸业发展史研究的不足。

《山东丝绸史》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对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期和定位。全书共分八章,既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各个时期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生产状况、生产技术、丝织品的种类及贸易等方面的状况,勾勒了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的脉络与轨迹,又客观地分析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盛衰发展变化的原因。

山东地处温带,三面环海,内部高山、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无论气候、土壤,还是地形地貌,都非常适宜于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东就出现了许多纺织工具、布纹痕迹以及绘有柞栎叶脉印痕和似蚕形刻纹的器物。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时全国所划分的九州中,有六州进贡丝织品,其中就包括青州、兖州和徐州。而当时的青州和兖州的全部、徐州的一部分即相当于今日山东地区。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尽管当时的黄河中游及长江流域的蚕桑丝绸业也很发达,但是,相当于今山东地区的蚕桑丝绸业确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的崛起,以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1]1480“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政策的确立,山东出现了“冠带衣履天下”[1]3255的局面,出现了齐纨鲁缟等著名丝织品,《史记》中即有“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1] 2861之说,直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还有“齐纨鲁缟车班班”的描述;秦汉时期,政府在临淄设有专为皇室生产不同季节所用服饰的三服官,当时有“齐、鲁千亩桑麻”[1]3272和“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2]189等说法。这些足以表明,当时蚕桑丝绸业成为山东的一种重要行业,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自魏晋南北朝起,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中心地位有所动摇。隋唐宋元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绸业地位逐步下降,不仅与北方的河南、河北两地等量齐观,而且面临着来自南方丝绸业的挑战;明清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绸业地位进一步下降,全国的蚕桑丝绸业中心正式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太湖流域一带、广东珠江三角洲、四川地区。但同时,从横向看,山东仍为全国蚕桑丝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从纵向看,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明清时代山东柞蚕业的生产引领全国潮流,民国时期,山东出现了蚕桑丝绸业生产的再度辉煌,完成了蚕桑丝绸业生产方式从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操作的转变,生产工具从大纩(框)丝到小纩丝、再到机械丝的发展历程,动力从人力到半人力、再到蒸汽动力的三大转变。

综观《山东丝绸史》全书,具有细致严谨、资料翔实、考述精审、客观平实等特点。首先,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的地理范围进行了较细致、准确的考察和界定。该书以今天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为基础,根据大量的正史和方志记述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省地理范围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界定。其次,遵循论从史出、无征不信的原则,本书中的许多论述都以大量历史资料为基础,考证精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再次,本书的论述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平实。客观准确地勾勒出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由盛而衰、再由衰到复兴的发展变化曲线,既令人惊异于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繁盛,又使人扼腕长叹山东蚕桑丝绸业的衰退和全国中心地位的丧失,同时也给读者以鉴古明今的启迪。

该书以大量的史料为“山东是丝绸之路源头”的论断提供了依据,即山东是陆路与水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在秦汉时期,我国的丝织品最重要的产地就是山东,当时皇室服饰所需的丝绸原料主要来自于山东地区。如《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宫中就有产于齐东阿区的“阿缟之衣”;《敦煌汉简》记载汉代西方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任城国亢父缣”;同时,山东的丝织品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就通过海路运往朝鲜和日本,在日本墓葬和平壤乐浪郡旧址墓葬中都发现有齐地的丝织品。据书中统计,隋唐时代,山东丝织品缴纳数量,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时至元代,山东缴纳的五户丝,无论实际户数还是数量,都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宋元时期,由于高丽人“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3] 81因此,山东的丝、绵、帛、绫、绢等丝织品,通过登州和莱州大量出口高丽和日本。后来虽然为了躲避契丹,封闭了登莱港,但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在胶西县(原板桥镇)正式设置市舶司机构,成为当时全国在沿海口岸设立的五大市舶司之一,也是宋代在长江以北设立的唯一的市舶司港口,主要负责中国北方各口岸与高丽、日本等国的海上贸易事宜。元代,高丽人非常喜欢山东高唐州的丝织品,高丽商人每年从五月到正月,往返于高唐、直沽、王京之间进行丝绸贸易,[4] 22-27以至于高丽出现了争相穿着丝织服饰的奢华之风。

细读全书,其个别章节题目似有可议之处。如,本书名为《山东丝绸史》,而各章题目均以“蚕桑丝绸业”冠名,可是第七章与第八章在论述明清时期与民国时期“蚕桑丝绸业”时,却有数节内容涉及“柞蚕”“野蚕”的丝绸。将其归于“蚕桑丝绸业”似乎不够确切严密。如果以“附录”形式讲述或将相关章节题目稍加变通,庶几更合理一些。

当然,瑕不掩瑜,《山东丝绸史》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关于山东丝绸业的学术专著。该书不仅对于我国古代丝绸业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复兴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充.论衡·程材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土产(卷23)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责任编辑 石学军)

2014-07-28

丁鼎(程奇立),男,山东莱西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K203

A

1672-0040(2015)01-0111-02

猜你喜欢

丝织品蚕桑丝绸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路上丝绸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