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根育孕源流出
——贾平凹创作初期小说人物形象研究

2015-04-02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贾平凹人物形象时代

董 然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语言文学】

慧根育孕源流出
——贾平凹创作初期小说人物形象研究

董 然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贾平凹1974——1977年间发表的短篇小说,根据作家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归纳结果去探究时代历史背景给文学创作留下的烙印和创伤,点出贾平凹从其早期的文坛学徒到之后的文坛大家是经历了一系列反思的,从中找出作者在主流意识形态束缚中所做的探索创新之处。

早期小说;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探索创新

贾平凹是是70年代末崛起于文坛的新时期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作品无数,无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作家界,都备受瞩目。他“第一次真正的创作”[1]却是散文《深深地脚印》,但之后一直到1977年,评论界并没有谁在意这个以后的文坛大家。1978年发表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时贾平凹的作品方在评论界起了一丝波澜。然而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评论,大多集中在《满月儿》及之后的文学作品,恰恰缺失了对其发表在1974——1977年间的被认为只是一个普通学生练笔作品的研究和批评。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是贾平凹早期的“练笔之作”或“学徒之作”,却依然能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和心路之发端。

一、特殊的时代政治背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贾平凹写于1974—1977年间的短篇小说,此间正值中国 “文化大革命”,时代把文学的性质定义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把文学看成“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战线上重要一翼。[2]” 此期的文学成为“当时极左政治开创的‘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它在文艺观念上的‘根本任务论’是‘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极端化形式。[3]”在此大背景下,贾平凹,这个刚出茅庐的作家的“练笔之作”自然很难逃脱历史的“窠臼”,无法避免地陷入了宏大的“时代共名”之中,自觉不自觉地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步伐进行时代书写,用高大全的人物,去图解时代政治,去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甚至有时生硬地设置正反面人物,有的作品更是直接简化为“工农兵形象占领舞台。[4]”

政治,是“通过营造成某种流行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来影响文学创作的。[5]”从这个观点出发,由于贾平凹的作品创作正是发端于这个特殊的时代,所以,时代共名的历史范式,政治语境下的历史之网、历史主题自然会在他的作品中留下印记,如他此期作品中出现的“农业现代化”、“人民公社”、“走资派”等与时代政治密切相关的字眼。德国著名学者曼海姆也曾经指出:“一定的观点和一定的一组概念由于与某种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并产生于这一现实,便能够通过与这一现实的密切联系提供更多的揭示它们含义的机会。”[6]由于贾平凹这个时期的作品极具“主流意识形态性”,所以我们便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来揭示他此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以及他本人的思想改造历程。

即便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作家在早期作品中所显现的一种文学操守,即他并未完全成为时代的“画匠”,在很多作品中,作者使用的独具一格的带有地域性的方言系统,描绘出的西北黄土高坡上的农村所独具的特异风情。在这种意识形态化的作品中我们依然嗅到了遍布于作者其后大作中的那股乡土气息,这其中不仅夹杂着大西北特有的那股燥热的生命气息,更是在日常伦理中容纳了民间的生命真力。

二、人物形象归类及分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创作上刚刚起步的贾平凹,强大的政治历史背景使他难以跳出“历史范式”和“主流意识形态”,写了很多概念化的人物。但细细研读,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为反抗历史总体做出的努力。如作品中的那些复杂人物形象:去山村的老师、医生等此类具有“启蒙者”色彩的人物形象;一反当时流行的突出正反面人物的创作原则,而刻画出同一个人身上兼有正面和反面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等等,这都可以说明作者当时并未简单地作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下面将把作者此期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分成以下几类:

(一)高大全的社会主义干部和民众

1、人物形象概述。这类人物在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大,一般都是公社里的大小干部,他们尽职尽责,一心为公为人民为社会主义,认真坚定地与“私”作斗争。如《队委员》的刘得胜老汉,《曳断绳》的老曳、《选不掉》的铁妈等,此外,还有普通的民众,虽不是干部,却有着同样的为集体为社会主义的心。《一双袜子》里的雷锋是这类形象的总代表;《深山出凤凰》里的石泉、《帮活》中的德胜、《乍角牛》中的德山老汉、《张家大斧》中的木匠老汉、《茶壶嫂》里的“茶壶嫂”、《菜园老人》里的姚生枝、《闹钟》里的秀云婶等都是心中有集体,一心为公的人物;而《满月儿》里的满儿和月儿更是一心搞科研,从科技方面为队里为集体努力研究高产品种。

2、 人物形象分析。 此类人物是典型的“文革”文学时期的形象,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家们大多都在塑造“净化”的工农兵形象或者英雄形象。贾平凹此期作品里的这些形象显然是由于被时代历史范式所束缚,从而去对政治观念进行阐释,刻画概念化的人物去迎合主流政治意识。这些形象大多是通过典型突出和极端强化的原则来塑造的,他们个个都是无产阶级的好干群,能够吃苦耐劳又具有奉献牺牲精神,他们的政治觉悟都很高,并且阶级立场极其坚定,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舍小家顾大家,用崇高的“一大二公”的思想与那些“私”心不退的人作斗争,在斗争中又形成鲜明的正面反面两派,他们和上文中提到的干部一样大多被“圣化”,甚至他们身上拥有的更多的是无产阶级先锋模范的气质,而非其自身的农民气质。

(二)精干聪明,人小党性高的孩子

1、人物形象概述。 以现在的观点来说,七八岁的孩子正是玩性大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地做各种游戏的年龄。他们脑海里本不应该有什么“阶级斗争”之类的名词,可是时代的大环境使“文革”时期的他们过早成熟。这类人小党性高的小孩有:《弹弓和南瓜的故事》里的小军和小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来犯之敌”,维护了集体财产,守护了社会主义成果;《小河的水呦》写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冻严后的小河上滑冰,并用妙计帮赶毛驴运水泥修公社大坝的老爷爷成功渡河;《兵娃》里的兵娃、《荷花塘》里的红小兵孙保松等,年少的他们竟然都开始思考那些“路线斗争”的大问题,心中都矗立着一座叫“公”的高山。

2、人物形象分析。这些作品大多写的是一些孩子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协助大人们完成任务,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作者受时代主流观念的影响却总让不到十岁的孩子说出符合当时政治语境的话,让少不更事的孩子有了崇高的阶级质量和阶级精神,并具有与新中国的政治语境相一致的思维方式,这足以说明作者再次被流行概念俘虏,让人物说出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话语。在大干社会主义,一心为公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这些小孩们在年幼阶段便跳进时代的“精神范式”,并在其中“大显身手”,不得不说我们的儿童从中获得“早熟”,本是不谙世事的儿童,却被社会和大人们强行拉入成人世界。或许是特殊的时代大环境根本没有什么耐心等他们慢慢长大,而是一下子就把他们的童年压扁使其获得“快速成长”,所以他们可以在“阶级的战场”上机智勇敢地揪出社会主义的“坏分子”,并能与之进行有效斗争。“文革”的大背景,使得处于其间的儿童在时代的洪流中提前接受了来自成人世界以及大时代的锻炼和洗礼。

(三)各类社会主义投机者

1、人物形象概述。这类投机者是作者按照当时的流行概念设置的与正面人物相对应的反面人物。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经过教育便改正的投机者,另一类是教育后仍未改正者。前者如《荷花塘》里的老银伯、《小会计》里的三合叔、《兵娃》里的万有老汉、《菜园老人》中的福娃、《深山出凤凰》里的白水、《乍角牛》里的德水、《闹钟》中的富民。后者如《弹弓和南瓜的故事》中的王迫人、《队委员》中的会计以及《参观之前》里的王拐子等,其中《兵娃》里的万有老汉、《菜园老人》中的福娃又是比较特殊的人,他们虽然在被教育后改正了,却还拖了条“小尾巴”,即私心未尽退,起初他们投机是为自己,之后投机却是为了集体。这一类兼具正反双面性的复杂人物形象的设置不得不说是作者对当时按照“三突出”原则写作的一种突破,使扁平的人物具有了一种立体性和饱满性。

2、人物形象分析。与上文的正面人物不同,这部分人是由于私心过重,物质欲望强盛而被作为反面人物处于被否定的位置。正面人物都是优秀高大全的人物,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产阶级模范代表,在这个高度专制的“文革”时期,但凡有点“生活化”,有点小私心的人就都是资产阶级的“嫌疑犯”,就会受到批判。与前面的正面人物相反,这部分人不但不对物质持蔑视态度,反而“私心”不退,所以他们必然受到严厉的批判,并遭人唾弃。按照当时的“三突出”原则,作者在大部分的作品中设置了对比鲜明的正反面人物,以反面人物的“私”去烘托正面人物的“公”,这是当时的流行写法,作者虽然未能跳出“窠臼”,然而在描写人物心理上还是带有作者本身作为一个农民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内的,贾平凹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农民作家,甚至曾撰文《我是农民》,强调自己的“农裔”性,因此他更了解农民的行动心理,知晓农民固有的狭隘心理和“狡猾”心态,所以在刻画这些反面的农民形象时显得得心应手,毫不做作,极具真实感。

(四)启蒙者

1、人物形象概述。此期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启蒙色彩的老师、医生,他们大多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到陌生的村子里,他们的到来为山乡教育和医疗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流,给那些有梦的孩子插上了翅膀。比如《第一堂课》里的延俊秀和夏西韦,作者把他们来到山村初为人师的喜悦、紧张和热切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第五十三个》里的医生歌儿来到偏远的山村做了产科医生,不怕艰难苦累地迎接每一个新生命,并努力提高山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满月儿》里的陆老师教满儿学习外语,帮助她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2、人物形象分析。在“工农兵文学”的大背景下,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出现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作者在自觉不自觉地反抗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设置了除单纯的正反面人物之外的形象。“文革”十年实行极“左”的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本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被冠以“白专道路的典型”以及“修正主义苗子”的称号[7]。他们在“文革”期间大多属于被迫害和受批判对象,然而作者在作品中撇开当时历史的敏感点,不去涉及这些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的种种遭遇,而是转笔着重写他们如何给山里的求知若渴的孩子带来帮助和希望。作者之所以提到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或是因为作者知晓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贾平凹创作于1974——1977年的作品界定为其创作的初期,那他此期的作品便带有明显的文学创作初期时的学徒式色彩,是按路数按规范写的。这不仅是因其初期写作水平所限,更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当年的环境下很难一开始就一鸣惊人,塑造属于自己的面目,只有此期模式化、规范化的写作写到相当水平,才能不按“规范”写,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只有先抛弃自己才能成就自己塑造自己。

在当今文坛上,贾平凹创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联系当今创作于初期创作,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初期的创作对其之后创作的影响是反向的,这种反向影响使得贾平凹不断反思和改变,不断打破自己初期的这种学徒式、牙牙学语的跟进式写法,终成一家,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也拥有了“真我”,从文坛学徒变为文坛大家。

三、在主流之外的探索

贾平凹此期的作品,虽大多受历史范式束缚,但其作为一名作家还是进行了主流之外的探索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民间立场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贾平凹此期未能摆脱时代主流范式的作品中看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他所熟知的乡村世界,究其原因,贾平凹有着做农民的经历,对农民的习性、语言了如指掌,他与民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在此期的作品中由于作者的农民身份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写作上的民间或底层立场,这种早期的写作立场也为他此后的乡土写作打下了基础,以至于在以后的创作中使得作者能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用浓重的乡土情结“一再地书写他们的生存境遇与心理感受。”[8]

2、语言系统。作品的另一个价值就是,通过贾平凹的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文中使用大量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语,而这些土语又是经过作者净化处理的,去除了土语中恶俗的部分,留下来的都是地域性与可读性俱存的独特方言。不管是此期的作品还是之后的作品,作者都娴熟地运用这种方言,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此期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不高,但是作者此后作品中的语言系统却正是在此时悄悄地孕育了。

3、风俗画卷。除了语言上的特色,作者在这些作品中很明显的显示出了自己刻画地方风俗人情的独到功力。让人在概念化作品中读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情美风情美,在当时那个集体国家掩埋个人的时代,这一抹光彩算得上是艺术不死的证明。

[1] 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J].新华月报,1953(2).

[3][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朱晓进.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2.

[7] 闫玲玲.“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3):108.

[8] 梁颖.三个人的文学风景——多维视镜下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爱萍]

The Divine Root Conceives and the Spring Breaks Forth——Jia pingwa early creation novel characters study (74-77)

Dong R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Jia Ping-wa 1974-1977 published short stories,Writers from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starting to analyze this period works Characters,And the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literary era imprint and trauma, and point out its literary Jia Ping-wa early literary apprentice until after everyone has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reflection, and find out the author made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ied to explore innovation.

Early Novels;Time backgroud;Characters;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2015—03—15

董然(1991— ),女,河南省商丘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I207.42

A

1008-4649(2015)03-0084-04

猜你喜欢

贾平凹人物形象时代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西安这座城
月迹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