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苏轼词“人生如梦”探析其人生观

2015-04-02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生观文人苏轼

徐 洁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语言文学】

由苏轼词“人生如梦”探析其人生观

徐 洁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宋代文学集大成者苏轼的诗词文作品传世盛多,其词中“人生如梦”的感叹多次出现,折射出他的人生体验,这与苏轼以儒释道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密切相关,尤其是他一生的政治仕途。“人生如梦”饱含思想价值的人生观也给后世文人人生态度与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词;人生如梦;人生观

“人生如梦”是苏轼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诸多诗词文作品的主题之一。苏轼在诗词中使用“梦”为意象的频率颇高,这个看似虚幻的意象,却蕴藏着他对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慨和对宇宙生命的思考。在政治命运遭厄的不济时运里,苏轼用“人生如梦”给自己找了一个出口。漫长而又艰辛的仕途虽然一挫再挫,但他并没有就此封足不前,消极颓靡,正是以儒释道为体系的通达思想,他将宦官仕途的险恶报以旷达与乐观从容面对。无能为力的贬谪生涯,苏轼用真性情“以苦作乐”。如果现实不能按照理想前行,那他就做自己的梦,正如他在《行香子》[1]302里所言“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一、苏词“人生如梦”的含义及人生观表现

(一)苏词“人生如梦”的含义。中国古代以梦感叹的文人不在少数,最为著名的是庄周梦蝶(见《庄子·齐物论》)。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意识到生命与存在的关系,人生似梦如真的疑问一发又是几千年。中间有不少文人都曾感叹有似梦来的人生世事,李白感叹月酒梦,杜甫深沉发出忧国忧民梦,而苏轼在失意低落的人生阴面却高调唱出“人生如梦”。他的“人生如梦”萌芽并形成于知徐州太守时期,而这一观念的成熟则在其知黄州时期。连续的贬谪并未彻底打击倒这样一个出色的文人,他的“人生如梦”就是一种超脱世俗烦扰的清净的生活态度,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观,一种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

(二)苏词“人生如梦”的人生观表现。

1.乐观旷达,享受当下。倏然变化的人生带给苏轼太多的思考,在他的词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人生的吟叹,关于“人生如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1]28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的有限在千年不朽的古迹面前凸显的淋漓尽致,滚滚的江水不眠不休地流过沧海桑田,只留下惊涛拍打乱石,激起浪花好似千堆雪般。江山好像英雄施展万般才艺的画卷,时间洗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建国大业与美人如花,潇洒的得意人生也不能停止历史前进的车轮,好像三国的故事就发生在刚刚谈笑的一瞬间,词人与周郎同在。神游在似梦的赤壁矶不禁怀古,苏轼仿佛亲自经历了那场战火的争斗,等一切平息,纵拥有倾世权力与如花美眷,终究不过是付之东流,过眼烟云。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场空,唯有诗酒祭奠过往,看清宇宙与生命,才能更好地享受当下,幸福抑或苦难。苏轼在回忆前人的功业时也想到自己的报国无望,亲历的体验是对人生的感悟,也增强了苏词的哲理。

2.学会放下,乐对人生。才华横溢的他却并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总是在政局的动荡中一次又一次奔波,远离政治中心。这样的打击让苏轼更觉人生如梦般难以掌控,他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290里这样写道:“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重阳佳节,贬谪黄州的苏轼在涵辉楼的宴会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作词。深秋霜降时节,江水很浅,站在高楼上由碧光粼粼可以远望到江岸,日光晴丽,天高地阔。“破帽”在这里暗喻世间纷扰和官场的尔虞我诈,“多情却恋头”是苏轼的自嘲,他为无能为力摆脱烦扰而感到无奈。下阕中“断送”可以看出苏轼的决绝,他誓要与这样的苦恼一刀两断,也正是这样达观的心态与对人生的态度,他领悟到“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转瞬即逝,不必将太多的不如意耿耿于怀,于事无补的就让它随风而去,就连蝴蝶也为黄花的凋零而惋惜,自己只有珍惜当下,与友人把酒言欢,放下心中的积怨与不平,才对得起有限的人生,才能乐对人生。像“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1] 302,新旧世事都把它当做是梦,把不愉快和消极抛在梦外,真正的放下了,也自然轻松了,生活的不如意也容易度过了。

3.心向自由,广纳人生。生命的短暂与命运的虚幻无常让苏轼在连续的贬谪生涯里体会深刻,他一再丧失报效国家的机会,他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1]287:“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长夜漫漫,苏轼杯酒释人生,梦中醒,醒中饮,饮中醉,回到家中已有三更,家童雷鸣般的鼾声更是怎样敲都不应,只好倚着手杖独自倾听江水涌流的声音。“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尚且如此,古人因政治变革遭贬的更是不计其数,何必因为功名利禄的虚无而劳累自己。夜已深沉,江水偶有微波被晚风带起,又轻轻抚平。从此小舟在江水中消逝,依凭着江海的宽广寄托余生。苏轼在家门前的凝望江海,使他不禁动情感念沧海的博大胸怀,萌生出余生用一种追求自由的人生理念对待生活。苏轼确实是这样,他用一颗平常心去笑对人生,在每一个落脚的地方都脚踏实地热爱生活,从此良辰美景不再错过,用旷达的心绪体验大自然的无限优美,让自己的精神享受纯粹的自由,让饱受政治煎熬的心灵挣脱束缚的枷锁,潇洒畅快地度过人生,这确是一种睿智的选择。苏词中还有诸多感叹人生如梦的片段,如他在《醉蓬莱》[1] 296中第一句便感慨道:“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4、超然物外,心境自然。与《临江仙》一样带有看透人生并含有深刻哲理的词还有《定风波》[1]28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在贬谪黄州期间,“穿林打叶”的疾风暴雨入不了苏轼之耳,尽管是草鞋竹杖也依然可以意态潇洒的边吟歌边长啸,“轻”是脚步的轻快,也是心灵的轻松愉悦。苏轼以一个笑傲人生的姿态昂首前行,只是一场雨,却下到了他的心里,人生的风风雨雨也不过如此,一样可以大步向前,不畏艰难。这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豪放大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尝不是一种对苦难的解脱之语。酒醒在春风佛面时,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苏轼在风雨之后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的风雨变化很是平常,人生政治的得意失落也是这样,参悟这样的人生道理,用超然物外与闲淡自适来面对人生,在政治失意的他太需要了。

二、苏轼“人生如梦”人生观的形成原因

(一)儒释道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出身于文学世家的苏轼有着良好的文学家庭氛围,祖父苏序善于作诗,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与他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被称为三苏。苏轼在这样的环境里如鱼得水,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是苏轼的政治理想,任地方官时,他都亲力亲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苏轼“人生如梦”观的形成受佛教影响浓厚,他似乎在每一场政治跌落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大梦如归的感觉,借梦为依托总结自己的人生回顾与思考。“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坏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3]55正是吸收与借鉴了不同的思想,面对政治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豁达起到了关键作用,苏轼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处世准则,苏轼同样做到了。

(二)政治仕途的跌宕起伏。苏轼22岁即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正当他意气奋发可以为君出力任地方官时,他帮助人民兴修水利,救灾解荒,思百姓之疾苦,解君王之忧愁。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苏轼的主张与策略的反对态度已让他受同僚的排挤,在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的意见又一次被人排斥,连遭打击。离开朝廷以后,他任杭州通判,又赴任密州、徐州、湖州。政敌用苏轼讽刺朝政的罪名发动了“乌台诗案”,人生的艰难又一次真切的出现,元丰三年(1079)苏轼在牢狱之灾以后被贬黄州。命运回转,哲宗的继位使得苏轼的政治仕途又一次走向了短暂的春天,他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后转颍州、扬州。元祐七年(1092)他被再召回京,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苏轼受党政牵连被贬惠州、儋州。在辗转贬谪的政治生涯里,苏轼的身体已经不堪一击,建中靖国元年(1101)他在北归的途中病死常州。回望苏轼的一生,曲折坎坷,饱受沧桑,在政治轮回的转换中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但他并没有泄气颓废,弃之不起。在波澜不平的政治生活里,中年的苏轼读懂了年少时经典里诵读的出世与入世,人生的变幻莫测未尝不是梦境的离合虚实,与其在痛苦中沉沦,不如就把它当做是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可以诗酒茶,一样可以赏柳种花,一样可以笑谈风雨人生。这样的达观,不经历磨难难以体会,更难以释怀。“苏轼的狂、旷、谐、适构成一个完整的性格系统, 统一于他的人生思考的结果之上。”[4]96政治生活的复杂塑造了苏轼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沉淀自己,超脱自己。

三、苏轼“人生如梦”人生观的思想价值

(一)苏轼对后代文人人生态度的影响。《论语·子张》[5]190记载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政治理想,一份报国坚守,一颗赤诚忠心,他们在读书时就有走入仕途的憧憬与渴望。苏轼在22岁进京赶考,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6]33令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刮目相看,并对他报以极大的期望,当然,苏轼日后在文学及各个领域的成就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这对于他后来的仕途起到了关键作用。《礼记·大学》[5]3里也曾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对于每个文人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可以说是他们在准备进入政治生活前的热身与准备,但是并非所有人的仕途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苏轼在政治颠簸中并没有停止对自己素质的各方面提高,他内外兼修,在“乱”悟到并真正向着“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法则看齐。这正是一个文人在政治失意时最需要补充和给予的,苏轼也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开始思索人生的真谛,政治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应该将眼界放宽,也应该将视野缩小,从提升自身的内在开始转变自己,转变生活的视角。任何文人在政治生活的刚刚起步时,都对京城的仕宦生活怀有美好而单纯的憧憬,而有的人淘汰在科举取士之外,有的人埋没在碌碌无为之中,有的人还在为一官半职而低眉谄媚,有的人已经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积极的人生都会面对,难的是在挫折面前的权衡与舍取,苏轼为这些形形色色的忙碌者树立了豁达乐观的榜样,这位文学巨匠在书法绘画等等领域成为了全能者,他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历代文人所仰慕的范式。

(二)苏轼对后世文学流派的影响。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在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人格魅力与处世精神为历代文人所向往企及。正是在磨难中顿悟“人生如梦”,让苏轼本是苦涩乏味的贬谪生涯豁然开朗,这对于他的文学创作与待人接物影响很大,许多文人作家纷纷跟随他或接受他的指导,他也十分重视对这些人才的培养。这些文人当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四人,他们被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当时文坛享有巨大的声誉。而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合并提名的就是苏轼本人,他在《答李昭书》[6]1439中说道:“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可见苏轼对他们文学才华的肯定。由于苏轼的赞誉,四人名声远扬。后来的陈师道、李廌与前四人被称为“苏门六君子”。此后,苏门词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像李格非、李之仪、唐庚、贺铸等人,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均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轼的影响。这些文人在词的创作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晁补之就认为作词应当有词本身的特色,要具有独立性才可以与诗并立。如果词与诗在写法上毫无区别,那词的价值也无可分辨,这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论述如出一辙。在当时,苏轼的文集广为流传,也正是对于词的重视与思考创作,词的地位在一步一步上升,写词并肯定词的价值的人越来越多,在宋代达到无可匹敌的高峰。苏辛派的词人在苏轼的影响下形成豪放词派,与婉约派形成对照。“宋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3] 69

由此可见,苏轼的“人生如梦”人生观是他在面对大起大落人生后顿悟的一种达观旷达的精神。命运不管怎样的安排都是人生应该要走的路,不论在得意还是失意之时,只有不抗拒不妥协,保持一份乐观清净的心境向往自由,就同样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交出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人生如梦”,也如江如月,潮汐涨落,月满盈亏,也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 280中向宇宙生命发问又自问自答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人生观为后代文人树立了标榜,他的创作理念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 .文学遗产,1989(5).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苏轼.苏诗文集(第四册)[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 张君宽]

Probe on Su Shi's Life Outlook through His ci Life is Like a Dream

Xu Ji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u Shi was a prolific man of letters in Song dynasty. The repeated exclamation in his ci Life is Like a Dream reflected his life experiences,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ife outlook on the basis of Confucian-Buddhist-Taoist thoughts and his political career as well. The ideological value in his work Life is Like a Dream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cholars of the later ages and the following schools of literature.

Su Shi ci; Life is Like a Dream; life outlook

2015—04—01

徐洁(1991— ),女,陕西省延安市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I207.33

A

1008-4649(2015)03-0080-04

猜你喜欢

人生观文人苏轼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从善如流
文人与酒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吞并六菜”
文人吃蛙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