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夫利《万事之由》不确定之美解读

2015-04-02王秀银宋丹旖

关键词:安东露丝后现代主义

王秀银,宋丹旖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引言

随着1987年《月亮虎》荣获了“布克奖”,埃及裔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莱夫利(Penelope Lively)名声大噪。近几十年来,她的多数作品被译为各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已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2011年,莱夫利的又一新作《万事之由》(How It All Began)①问世,该作品传承了莱夫利关于历史与时间、过去与记忆问题的探讨,讲述了一个错位、跳跃、精彩的故事。故事中,77岁高龄的退休女教师夏洛特(Charlotte)在伦敦大街上突遭抢劫并受了伤,行动不便的夏洛特不得已来到女儿露丝(Rose)家寻求照顾。为了照看母亲,露丝放弃了陪上司亨利(Henry)去参加本约定好的一场会议。因此,亨利找来了侄女玛丽恩(Marion),事情突发,玛丽恩不得不改变原有计划——取消了与情人杰里米(Jeremy)的约会。糟糕的是,短信却被杰里米毫不知情的妻子斯特拉(Stella)收到,一场离婚之爆发在即。另外一边,因夏洛特受伤不便,东欧移民安东(Anton)来到了露丝的家进行英语文学学习,他的到来给露丝和她丈夫格里(Gerry)的生活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涟漪。如同蝴蝶效应般的、零散的一连串故事在夏洛特等多人之中交织起来,编织出一幅神秘的命运之图。在小说中,莱夫利不再采用传统的叙述小说手法——冲突、高潮、线性发展等,而是运用了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理论,采用拼贴、并置、开放式结局、元叙述等技巧,多层次、多角度打乱时空顺序和叙述顺序,呈现出一幅幅蒙太奇般的画面,创造出一个看似无中心、不确定的世界,对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之美在人与社会间的交融进行了表达与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与“不确定性”解读

盛行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张扬一种‘文化批评’精神,力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总体性观念,而倡导综合性、无主导性的文化哲学。”[1]287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消解,后现代主义文化不再追求固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反而是追求多元性和差异性。“后现代主义有两个核心构成原则,即‘不确定性’和‘内在性’。”[1]303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伊哈布·哈桑就“不确定性”给出了多重衍生性含义,如“模糊性、间断性……零散化、断裂等”[2]113。正是不确定性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不确定性的应用,消解了一切传统与秩序,一切行为变得游戏性、随意性,它是对永远处于一个动荡多变世界的怀疑与否定。一切都在变,一切皆偶然,瞬息万变的世界永远预测不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1.矛盾多变不确定的人物形象

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强调人物形象的“虚幻性、变化性、破碎性和不确定性”[3]14。在后现代式的“消散耗尽”模式里,人感知体验的世界已经不再完整。反之,感知的是一个变形扭曲的外部世界。小说中矛盾多变的人物身处偶然多变的社会,身份、心理、经历时刻都动态地变化着,正是这种矛盾多变,导致了人物形象的不确定。

露丝的矛盾与不确定体现在她“情”与“礼”的挣扎。本来平静的生活,因为安东的到来而变得不可预测。露丝的丈夫格里“四十四岁了,他是一个谨慎、缄默、实际的人”[4]37。从夏洛特的视角,我们知道了格里是一个喜欢木工、钓鱼,关心当地政治,看起来并不浪漫而且循规蹈矩的人。安东来自东欧,“一个近五十的人,穿着干净灰色的长裤,白色开领短袖,外套一件黑色皮夹克”[4]45。他孤身一人来到英国,做着最苦的工作,只希望快点学好英语,去谋求更好的职业。就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安东身处异国他乡的困顿让露丝从最开始的想要帮助他,到后来渐渐地互相萌发了情愫,甚至有了抛弃现在的生活,追求新生活的想法。公园里的一次次相会,让两人越走越近,可露丝的理智阻拦着她,“不能这样,一定不可以。这样的事一定不可以发生。可是,它就是发生了。”[4]162露丝隐瞒着家人与安东继续交往着,在失眠的夜晚里,“可以有另外的人生选择吗?可以吗?别想了,别想了。”[4]187露丝渴望这份爱情,可现实的人生让她不能越雷池一步。露丝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安东的失魂落魄都一览无余。“不。停下来,成熟点吧,露丝。这不是该发生的事,也不能发生。”“真的不能吗?别人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选择另一种生活。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选择他。”[4]212终于,露丝停止了挣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救赎。“你不应该只是因为和一个只认识十几个星期的东欧移民谈恋爱而弄乱自己的人生一切重要的人和事。你不应该这样对待格里。不应该这样对待露西和詹姆斯。”[4]233露丝选择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安东这个“偶然”。在整本小说中,露丝的情绪、心态因身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着,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她救赎了自己的人生,获得了身心的平静。矛盾多变的人物形象让露丝这个角色演绎得有血有肉,通过她情感上的挣扎,读者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交织穿插的故事情节

后现代主义作家把传统的小说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封闭性摈弃一侧。传统的叙述以人为线,以事为线,清晰的、目标性强的叙述为读者指明了路标,让读者在暂时片段阅读中不会迷失。而后现代主义小说则是一反常态,在这些作品中,时间、空间、逻辑关系混乱,粘贴不同人物语言和情节,营造一种“蒙太奇”式的画面。

时空并置的拼贴使故事情节变得错综复杂。在第十二章里,情景的粘贴十分明显,由各个人物活动拼凑而成:“‘逃跑了吧,我觉得,’杰里米说道。别担心,亲爱的,事情无论怎样都是会被处理停当的。”[4]168描述完杰里米给玛丽恩打电话,画面镜头转到了安东正在给露丝发短信;接下来情节又转向了杰里米的妻子斯特拉。“这些花让斯特拉卸下了心防,变得有些手忙脚乱。门口的送花人给了她一大束花,当然她也接受了。”[4]169这样的情节拼贴不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演进,而是由叙述者的主观调配,强烈的跳跃性让人眼前一亮。就好似时间线条上散落的珍珠,个个璀璨点缀主线,却又个个独立。在同一时空里,不同视角出发,故事的拼贴,让读者可以纵观整个世界的进展,使整个叙述变得多线条化,情节变得多元化,让故事走向变得复杂、巧合却又十分不确定,因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反而更期待后面的故事。正是这种不确定性,造就了一个动态的世界。就如“古代思想家奥维德强调:‘在整个世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之中,并以短暂的出现存在于世界中。’”[5]114

3.“元叙述”下的开放性结局

“一个叙事转向了叙事者本身以及那些构成叙事、交流的成分,讨论自己,自反指涉的叙事,叫做元叙述。”[6]2在小说文本的最后一章,叙述者跳出了原本的故事框架,直接与读者对话。“这就是我们的故事。有关夏洛特,格里,安东,杰里米,斯特拉,玛丽恩,马克,所有人的故事。”[4]242叙事者站到了旁观者的位置,用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告诉读者,我们的故事到结束的时候了。“当然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这些故事还没结束,它们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转开去了。”[4]242莱夫利留下了一个让读者会陷入反思,也会参与评论的“元叙述”开放性结局(open-ending)。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兰恩·奥布莱恩说:“我不同意一部小说只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的说法。”[7]171莱夫利并不给读者一个传统的结局,就如她在文中所说:“结局,只是一种人为的修辞手法;我们都喜欢结局——它们是那么令人满足,给人便利感——喜欢作出一个定论。但是时光是没有终结的,故事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进展的。”[4]242真实生活是没有结局的,每天的每一件琐事都是保持人生运转下去的齿轮,生活在继续,所以故事也在继续。而生活正是由一件件零散的、碎片的偶然构成,生活里种种的不确定才带来人生之美。我们的人生和社会都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开放性的结局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多种可能性的呈现让“隐含读者”能积极阅读,参与思考。

4.模糊多元的小说主题

在斯潘诺斯(Spanos,W.V.)看来,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故事时,不再追求传统的、确定的主题,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非凡的‘创世者’”,他们与平凡人一样,在面对问题困境时都盲目无措。他们已不再是“英雄”,而只是和大家一样的“常人”。“当文化的错位使多种话语的碎片共存并进而拼凑成一张无所不包又一无所有的话语编织物时,这时人们表达的语言出现了裂缝。”[1]309艺术家的世界在离散化、去中心化的影响下,感知世界变得不再能掌控,自我也变得不再确定,故事要表达的主题也变得模糊不清。后现代主义“自我”的分崩离析让一切变得既可能又不可能,多元化的选择让故事不再只有一个发展轨道。

莱夫利成为“平凡”的叙述者,讲述文本中每个角色的人生悲喜剧、生命的偶然所带来的困扰。每个人就如同人生的旅行者,带着自己固有的角色和文化行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扮演自己,探寻讲述每个不确定的瞬间。莱夫利在众多角色中展现了多个主题,如历史记忆与当下的关系问题,混沌世界下的一次次“偶然”所带来的巧合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困扰问题,自我救赎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等。在这里,将列举历史记忆与当下关系和“混沌理论”下蝴蝶效应对社会影响的两个主题进行讨论。

在小说第十八章结尾处,莱夫利说道:“她住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现在。但她却老想着过去……”[4]242“她鲜活地证明了时间真实的存在;她就是时间力量的例证。”[4]243莱夫利通过文本想要告诉我们,现在是从过去中汲取营养,成为新的回忆。而每个过去都是现在的结晶,活在当下是对回忆与现在关系的最好解答。过去的回忆、经历与当下融为一体,不同角色的不同表达让读者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对于不确定的另一表达“混沌理论”,小说作者莱夫利安排了重要章节来讲述“混沌理论”与现实社会发展的相似之处。混沌理论打破了人类长期传统的、片面的、模式化的思维,“不确定性、非线性、复杂性等作为混沌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后现代主义宣扬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观念不谋而合”[8]11。在小说的首页,莱夫利就放置了一段阐释蝴蝶效应的话,文中也探讨了蝴蝶效应出现在混沌世界里对人们的影响。生活有时候也正如这蝴蝶效应,一个地方一只无关紧要的蝴蝶,却因为它翅膀的扇动而引起另一个地方的一场飓风。这种不确定的巧合带着一种特有的玄幻色彩让人说不清道不明。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不确定性词汇,如意外巧合(Happenstance)、偶然(Contingency)、混乱(Anarchy),通过这些词汇传达给读者她对生活的看法。我们所处的社会偶然、不确定,一个细节便可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安东所说,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子,让世界拥有了它的发展动态之美。文中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人生轨迹,体验着、描述着各自的人生真理。莱夫利将这张社会网呈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社会就是一个不停发展、充满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件偶然的事,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巧合。这就是不确定的美。

作者通过一系列角色对不同主题的阐释,表达的不仅仅是她的内心独白,更是希望唤起读者对这些话题的共鸣。文本中分散的主题却凝聚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思想,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

三、结语

在这个发展多元化的后现代时代,“不确定性”意味着中心的消散和本体论的消失。哈桑指出,“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1]303后现代主义作家想通过小说作品对21世纪后现代社会和艺术进行反思。在杰姆逊看来,科技社会的发展让后现代产业出现文化断裂,影像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让艺术不再独特。艺术感知模式的支离破碎、属于艺术独特魅力的消散,都让后现代艺术打上了“沉沦”的烙印。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让人盲目无措,找不到追求的出路。

失去深度,失去同一性、总体性、中心性,失去“本源”的后现代艺术在莱夫利的小说文本里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作者通过不确定的矛盾、多变的人物角色、拼贴并置的碎片化故事情节、自评自论的开放性结局和模糊多元的多个主题的形式,表达了她对后现代主义社会不确定的思考。后现代主义技巧的应用,通过人物角色反映出生活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有人的人生都因为夏洛特的一件小事而被串联了起来,每个人都陷入了自己的人生困境。“世间的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未来的发展谁也确定不了,每个遇见都是偶然,在一连串的偶然中,能够确定下来的只有自己,在不同境遇中作出何种抉择将决定各自人生的走向。

《万事之由》不仅仅只是一部凸显后现代特征的小说,更是一部展现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情感的挣扎与抉择,寻求自我反思与救赎的小说,彰显了时代魅力。小说启发了读者对多元文化下“不确定”、“偶然”意义的反思,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混沌理论”、“蝴蝶效应”让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不确定”,在纷杂的世界里,成为一个“确定”的自己,从困境中救赎自己。

注 释:

① How It All Began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书名《万事之由》和文中小说内容翻译均来自笔者本人。

[1]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65-68.

[3] 罗 钢.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Lively,P.How It All Began[M].England:Penguin Books Ltd,Registered Offices,2011.

[5] 陈世丹.虚构亦真实[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王丽亚.“元小说”与“元叙述”之差异及其对阐释的影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8(2):35-44.

[7] 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J].求索,2006(2):170-174.

[8] 范 蕊.混沌理论与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J].名作欣赏,2013(6):11-13.

猜你喜欢

安东露丝后现代主义
是的,但是……
Never Let Go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滑雪初体验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图书选荐师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