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城市文化建设
2015-04-02俞思念
俞思念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的推进,城市文化正展现出惊人魅力,成为迎接新一轮发展的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为各地文化建设打开了大门,抛撒出群芳斗艳的城市文化景象。城市文化的张扬,熔炼出崭新的城市精神,反过来又推动着城市的巨变,转化成精神与物质双丰收的正能量。面向新的时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创新,在实践中扩展了“软实力”的用武之地,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阈和路径,必然引来更多研究者。
一、中国走向全面发展的伟大精神成果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时,适逢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兴起。这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当今中国走向全面发展中绽放的伟大精神成果的汇聚。用上“伟大”一词,指的是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的转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布局的重大变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盛世必言文化、必重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勃兴,表明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实际上,灿若繁星的城市文化正是中华文化在如今的厚积薄发。追踪民族文化的源流,地域文化本是一个常用概念,城市文化不过是地域文化的代名词。现代城市化运动的躁起,把广大乡村卷入城市,城市作为家乡的标记超过了原来的地域标记,城市文化应运而生。在城市强势传播力的推动下,城市文化已经成为文化源流的节点和文化创新的载体。
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跟随城市的膨大而逐渐树立起来的城市文化,形成了中国大地上文化斑斓的亮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潮起潮涌,在我国广大城乡开始出现有差别的开发梯度,由此也形成了在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上的区别。当这种客观进程摆到认识的视野,自然需要把不同城市文化与文化流派问题纳入考察中来。不久前,各地相继举行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理论研讨,目的是藉精彩纷呈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可以说,这是以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当代中国走向科学发展中对文化建设的启发性研究,是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的前瞻性判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论题,也是及时的、富于创意的、开风气之先的。
依从于地域文化的城市文化,最能显现出中华大家园的文化优势。地处中部的武汉,亦是地灵人杰、落霞与鸿雁齐飞之地,形成了一种兼蓄并容、纵揽四方的文化底蕴。其地域文化(长江文化),被赋予锐意进取、矢志开拓的秉性,以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在一代一代的南向拓展中,终成华夏文明的又一发祥地。如今,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以长江流域为龙身而舞动“中国龙”的总体思路,推动了长江沿线的开发,并向世界敞开臂膀,为现代化留下了史诗般的业绩,也把长江文化引向潮头[1]。在现代化事业中愈加显示出蓬勃朝气和创造伟力的长江文化,催生了武汉精神的样本性作用。
城市精神是城市风貌及其悠久文化的人格化反映,使人们对“生我养我”的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如果把研究视角深入到关于城市文化的聚焦点上,就会发现,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互相表里,展现出城市的文采和胸怀,彰显了一种当代城市的力与美。举例来说,生发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在其文化定位上是有其独到内涵的。武汉人把自己的城市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表现出一种自为的文化特色。来自于民族的文化遗产,武汉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和学术源流,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未来城市发展亦将发挥出无形影响。
三十年前的武汉,虽有大工业基础,但经济带动性和辐射能力有限,市场化水平低下,几无竞争性品牌,加上港口未开发,市政建设落后,被称作国内“最大县城”,谈不出值得炫耀的地方。而今天,武汉市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取得的骄人业绩,有口皆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排名前十,公共服务体制在改革中趋于完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正处在蒸蒸向上的势头。在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跨步中,武汉已经是蜚声海内外的国际都市了。
“是什么推动武汉的崛起?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擎,为武汉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历史机遇,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但这也是多数地方都具备的大环境。”诚如本市官员在回答提问时所说,武汉发生巨变的原因还可以在主观因素中发现,这就是城市文化所滋养的“武汉精神,是在长江文化熏陶下长期积淀而成的武汉人的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中那种个性飞扬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临危不惧的争斗精神、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武汉。”[2]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亦是一种常态(差不多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挖掘自己的城市文化优势)。传统文化和当代城市精神的结合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激发,打开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认识天地。生产力的变革和跨越离不开文化的先导作用、内促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有时是无踪的,却是加速度的。武汉市的发展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文化自觉”是一种相对固化的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显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武汉人精神层面上的观照。
城市精神作为近年来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新概念,是对城市文化的凝炼和升华。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于,都是对一方水土所生成的文化与精神的赞颂与虚化。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成为一种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鼓舞着当时的实践和创造,是可以被感知和体察的。
在中华文化涵养的广袤大地上,当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表现出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也使我们注意到城市文化的蜂起与其衍生的城市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意义。城市历来是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摇篮,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相契合,是一种恒久的贯通的长河,其源流正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扬、需要总结、需要发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全社会获得广泛认同之时,优秀城市文化也将被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力量,伴随着当代中国城乡的变迁。
二、文化意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凝聚与锻造
城市化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把当代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提到加快推进中。这是中国走向再度辉煌的动力和机遇。由此,也使得不同地理风物、不同历史造化又经过现实洗刷而演进中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展开了飞翔的翅膀。如果要问“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因何而兴?”那么,我们可以从时代造就出文化的新价值中体会城市化运动的碰撞所带来的精神火花,或者说,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正是时代价值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凝聚与锻造。何谓“时代价值”,就是文化的意识、对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发现。
大量人口和资源向城镇的集聚也使文化向城市倾斜。膨胀的城市也把文化的城市化引入21世纪,文化建设提到了城市发展的浪尖,“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文化立市”正是这一时期的时髦口号。顺应城市治理的转变,今天中国的城市试图在发展观上有所突破,把“文化立市”纳入城市决策。其所取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在城市的历史蕴涵上作文章,从人文积淀着手,在城市精神的深处寻找自身的特色,以体现城市与乡村的价值,体现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尊重。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成为走向现代文明的桥梁,这是文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城市所总结的一条共同经验。
一座城市能够给人以好感与回味,不是以物的想象来获得的,只有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才是分明的、不可移易的。这就是人们侧重城市的文化、侧重城市精神、引得人们对她的瞩目和亲近的原因。
据了解,现在全国已有200多个大中城市明确概括出自己的城市精神,以此鼓舞市民对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崇尚与奉行,并借以复苏和光大这种积极的向上的故土情结。这当然不是偶发奇想,而是一种基于历史与文化的时代展望。要知道,人们已经懂得,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魅力最大的是文化,而不再是撬动经济杠杆。在这种新的意识之下,带给城市文化建设以新的启示,也使城市精神的诠释成为现实。于是,处在潮流前端的城市文化,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发展的未来,必然进入新的文化选择——启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把握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实现城市自己的发展蓝图。
现代经济的奇迹为城市文化的锻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就是向“文化地区”看齐。世界上很多城市,比如意大利和法国的葡萄酒产地、家具与服装产地,就是著名的文化地区。它既是一个知名的商品品牌,又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品质和精神。(商品)品牌、(地方)文化、(城市)精神结合在一块,这个地方的文化享誉四方,也使其出产的家具、服装或葡萄酒挟品牌之名在价格上胜出一筹。美国的波士顿是著名的大学城,这使其学费高于全球。在文化兴市的口号下,向“文化地区”的倾斜和定位,成就了文化也成就了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和财富。为此,不少城市开始模仿“文化地区”效应,抓住文化根脉,释放文化潜力,打造城市的知名度,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事实是,一批先行者在锻造地方文化品牌,把城市精神变成一种品牌优势上,已是大有作为,其中最显效益的是文化与旅游相嫁接的若干历史名城。
所以,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虚名假义,其在推动经济的直接作用上是真真实实的。这就是当今世界的文化经济化或创意经济兴起的原因,一个鲜活的例子:来自城市宠物的文化创意——“卡蒂猫”形象设计,已经获取许可费67亿美元,不是堪比一座大型工厂的十年利润吗?事实上,对于一座注重人文的城市,其效果不仅在于经济,还在于文化的积累。在城市生活、城市精神的积累中寻找创意的亮点,就是城市文化的巨大能量,是城市经营的资本。城市历经风云际会的大场面,潜藏着无尽的文化素材,与城市文化一起传扬的城市精神,更强化了城市文化的内在价值,使这种良性转化成为可能。
在这种文化意识的驱动下,中国城市文化的流派特征也逐渐浮出水面。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臆造一种文化流派,而是发现由城市文化引流出的文化之泉,探寻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学派性、时代性,观察文化发展的动向与未来。这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深处的客观过程。这里,我们不妨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证,如崭露头角的深圳城市文化新形象。从中也许有助于初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也可以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因何而兴”产生一定联想。
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原有的文化积累显得薄弱,现代性氛围远胜于传统文化。但这不是它的不足,反而确定了他们对现代文化的信念。深圳人意识到,与世界强市相比,拼技术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拼管理的年代也在退去,现在是拼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年代。与国内众多历史名城(如南京、西安)相比,其长短不言自明。所以,他们沿着建设现代文化的方向,形成现代化与文化交融的思路,坚持一手抓新兴经济、一手抓新兴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发扬深圳文化的改革开放、面向新潮、淌水过河的城市精神,打出深圳现代人文流派旗号。这是其城市文化建设走在前面的标识。
立足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建设,将是走向未来的主题。城市文化兴起的动因深藏在这里。因此,现在就应当像深圳那样注重城市文化的发展远景,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在未来城市间的竞争中再见高低。当然,在如何建设城市文化上,可以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文化传统的弘扬与现代创意的风涌遍及大中城市,使当代中国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更显时尚特征。不同城市在建设自己的城市文化中,需要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在传统文化上下工夫,或者以现代文化为经纬,只要符合实际,都是可以肯定的。而其共同的表达则是,未来的城市竞争力将是文化的竞争力,城市精神则是其主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城市文化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并把核心价值的理解普及和提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领域,在城市精神的高地上演绎新的奇迹。这将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在时代推动下的创新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与一个个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兴起分不开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花的绽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形式。然而,现代城市沿袭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常常被“千城一面、百里同貌”的批评所诟病。特别是城市很容易陷入负面精神的侵蚀,对物欲横行的矫正无疑需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好在现时城市建设和规划开始提出从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出发,以获得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效益、精神对于物质生活的优先享用。也可以说,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不再是依从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上升到首位或主角了。因此,在城市规划上,从人的需要出发与从生产的需要出发同样重要,不仅要在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要在高度的精神文明上来规划和建造城市,走出逐利的魔圈,树立“文化城市”形象。这将是一种科学的现代都市意识,也可以说是文化的觉醒;还可以说是一种核心价值的转换,是城市发展理念向着“人文”化的创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之时,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正在于抓住新的机遇、新的期待,把核心价值变成社会实践和群体行为,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发扬优秀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以图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走在前面。这将是一场更精彩的城市间的竞赛。
目下的中国,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热望更加迫切,城市精神闪现出夺人光彩,城市治理者对文化建设愈加看重。大家普遍认识到,对城市的评价,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宽泛概念,不可缺少文化的因素,文化建设在其中占有显然的高分。偏好优越的经济条件没有错,但城市的文化条件——适合人居的城市、发展模式倒向绿色的城市和知名度高的城市,一样受到所有问卷者的青睐。对于一座文明城市,这还是一种外在的易变的东西,最能显示城市气质与风采的,则是城市精神、是市民的素养和品性。各个城市所倡导的城市精神,能够获得市民的共识和外界的点赞,不是偶然的;它与当今中国正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一致,因而能够唤起深化改革开放年代在城市形象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从城市文化做起,把理想性的东西变成群众行动和大众语言,从而真正起到付诸实践、改造社会生活的作用。
城市精神需要坚守,需要建设,需要创新。城市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已经越过了径直的经济意图,开始把城市精神作为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从文化的基础和城市的涵养做起,提升市民素质,铸造城市之魂。现在,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再是冲着经济而来,而是为文化而去,其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体现城市精神,表现城市文化的不同凡响。武汉作为一座富有文化创意的城市,城内首义文化广场,就是领潮流之先的象征。在武汉精神中所彰显的,既是百年来推翻旧制度的“第一枪”,更是在新时期率先向现代化目标前进的城市发展的英雄气概,它所向人展示的,已不是简单的经济实力,而是使人敬畏的那种精神。
作为城市文化,今天的武汉也在走过现代经济管理和运行的制度与方式、走过面向世界的经济规则和法制的创设、走过社会管理的试验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为标志的制度文化阶段,“武汉精神”就是其树立的一面文化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现代化进程又足以表现中国文化的变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中部崛起”的支撑。如果从文化的视角,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化创意,大有可为。而这也是国内许多城市已经达到的意识和高度,是当今文化创新的一种必然趋势。城市精神来自于文化的创意。要使武汉变成一个城市文化的品牌,仍要在创意上下功夫。“武汉精神”没有在历史的厚重上纠缠(其实他还有数不清的家珍),没有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硬实力上较劲,而是主打文化牌,主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精神因素、创新性因素,把城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到新的境界,这正是其卓越之处、是其独立特行的品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们的向往,然而现实中的城市被“城市病”所困,无法给人“美好”的感觉。那么,今天的城市该怎么做,就成了一个文化的拷问。树立“人文武汉”新概念,以城市文化的创新推动城市精神的超越,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现代化目标时,把一个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文化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文化流派的浪漫形象,应当是武汉人的准备,也应当是所有城市在文化前行中的准备。
城市文化是当代文化园地的瑰宝,在民族精神的薪火传承中寄托着一方水土下的人们的光荣和梦想。如今的中国城市,物质的富裕程度比得上任何一个时代,文化的传承却到了最为紧迫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大写城市精神直至形成文化流派的历史使命推到将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过程中,建设一座座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丰碑,应当是今天有志于树立城市文化旗帜的人们的作为和眼光。沿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之路,验证着“中国梦”成真的预言。
[1] 刘玉堂.关于长江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N].光明日报,2005-01-13.
[2] 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汉精神理论讨论会论文汇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