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国际传播研究

2015-04-02蔡燕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汉语受众信息

[摘要]语言国际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跨越性、多元性和碎片化、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提高汉语国际传播者的信息素养,增强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丰富和整合传播媒介与渠道,把握新媒体传播受众的异同,注重量化分析新媒体传播效果是新媒体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5]10-0156-05

收稿日期:2015-07-08

作者简介:蔡 燕(1977—),女,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项目编号: IFW12050)、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GG107)和2014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CSHJ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一个国家语言的国际传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汉语国际传播是中国社会以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为桥梁在国际社会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具体说来,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 ①,这一传播活动对于国家的文化传播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本身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还取决于是否采用了先进的传播手段、拥有强大的传播力。

目前,我国政府在国外建立汉语学习机构、文化组织或者科研机构,同时拓展多种渠道,如借助从事商业、艺术、宗教活动向国外输出各种资料、图书、音视频等文化产品,有效地推进了汉语的国际推广及传播。而“技术”是影响传播力的一个“显在”变量。媒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5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新媒体技术革命。21世纪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要依赖于传统的传播工具和形式,更需要重视新媒体的应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媒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其进步与应用也不断地优化和扩展着语言文化传播的路径。网络和数字技术具有裂变式发展的特质,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通过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等)获取信息。这些变化对传统的face -to-face汉语传播模式提出挑战,也为语言国际传播的变革带来希望和机遇。新媒体必将向汉语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和关键环节纵深发展,带来传播主体、内容挖掘、传播媒介、受众研究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真正实现汉语国际传播与科技发展的深层次整合。

二、新媒体界说与特征分析

传播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②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博客、播客、维客等数字新媒体。按照英尼斯提出的“一种新媒体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的观点,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传播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因为它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跨越性、多元性和碎片化、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质。

(一)时间与空间的跨越性

新媒体,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超越国界、天然落地、快速到达、有效突破信息屏障等优势,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跨越性,影响力广。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作《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指出,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世界 ①。

随着“汉语热”的掀起,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想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但是受地理位置、个人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干扰无法来到中国。新媒体为汉语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方式和更加广阔的舞台。相对于传统媒体,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信息设备、数字化终端以及信息载体平台等新媒体,具有全天候的优势,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局限,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使人类“地球村”的梦想成为现实。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人们只需要一个网络终端就可以查找到汉语研修课程或中国文化资料,自由浏览、检索、下载、转发,并且在网上作出评论。

(二)多元性和碎片化

随着符号表达范围的扩展,现代符号系统已经由单一符号系统过渡到由文字、图画、声音、影像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多元符号系统。创造广阔而多元,真实而生动的语言教育环境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老师、书本、黑板”式的汉语教育传播模式相对来说,平面化、抽象化、缺乏表现力。无论教师如何绘声绘色地讲授,也难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新媒体则能够打破语言知识传统的线性结构,充分发挥数字信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远古景象、自然风貌、市井文化、当今热门话题等即刻展示于受众面前,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并可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产生多形态的立体效果,具有极强的真实感与表现力。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纷繁、复杂、多样的信息传播瓦解了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现代社会,媒体受众的价值取向趋于碎片化,这增强了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态势。此种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汉语国际传播受众群体的心理。汉语传播受众利用网络、手机等终端可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自由观看、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微视频”或“微课程”。

(三)交互性和个性化

有学者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认为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 ②。这意味着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双向作用的个体;个性化特征在交互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每个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取向加以检索,个性化的色彩可想而知。 ③

新媒体下的汉语国际传播是一种集音响图画、即时交流、信息分享于一体的交互学习与对话,受众在参与性、选择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主动权,即时互动传播成为现实。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者联网设备,在学习平台和信息交流工具上向教师咨询、问疑、分析案例等,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教师则由教学主导者变成辅导者和咨询师,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三、新媒体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路径分析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人们了解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享受服务的重要渠道,成为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影响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媒体,为新时期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有效通达的途径。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提高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传播学大师哈罗德·拉斯维尔的5W(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模式为框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多角度、全方位探讨新媒体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加强汉语国际传播者的信息素养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作为传播行为的源头和起点,负有对传播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责任。如今,传播受众渐趋成为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群。这意味着汉语国际传播者要想实现信息合理、有效的传播,就必须应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利用新媒体的能力。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国家图书馆暨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化资源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2003年,国家信息素养论坛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一道,组织23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国际会议,讨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素养重要性及教育问题,发表《布拉格宣言:建立一个信息素养社会》。宣言指出,在21世纪,信息素养是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和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人类终身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汉语国际传播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语言文化学专家与技术人员一道,打造出一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品,用于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另一方面国际汉语教师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传播主体,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已经对信息素养做出专门规定,“标准九”规定国际汉语教师要“熟悉并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了解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技术,并能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基本能力包括“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搜集和使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能自行下载和上传各种文件和汉语教学资料;能建立个人主页或博客,以加强与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能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等方式及时向同学传达信息及收集反馈;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因此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汉语国际传播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汉语教育、文化传播中,应表现出应有的信息素养,担负起时代的责任。

(二)增强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主”,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汉语国际传播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汉语国际传播在内容上既要包含汉语言文字的各方面,更要包含中国文化要素和内涵。美国语言家罗比内特指出“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这一论断精辟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发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必须突破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疆域,以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推广。而中国文化能够真正“走出去”则需要运用世界上更多的人群能够易于接受的表达和理解方式,正所谓:中国故事,国际制作,中国元素,国际表述。 ②新媒体技术所要彰显的正是这种具有亲和力、竞争力的语言文化内容。

第二,要利用多媒体优势充分展示汉语文字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精粹以及当代中国的风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语言文化的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采取多媒体展示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促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和文化元素动起来、活起来。目前很多汉语网站正努力做到这一点。

(三)丰富与整合传播渠道与媒介,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国际传播关键是要顺应信息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的趋势,发掘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脑、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终端成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交互体验的理想渠道,也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汉语教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其中以网页形式的汉语教学资源或课程的发展尤为迅速,种类丰富,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设计了自己的汉语教学网站网页。国内在线汉语课程网更是层出不穷,如“长城汉语”(greatwallchinese.com.cn)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规划、组织、研发、运营的重点项目,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即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测试学习效果的管理模式,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海内外汉语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水平的学习需求。 ①此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主办的新型网络汉语学校“汉语网”、依托北京多所名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师资力量创办的“东方汉院”、eChineseLearing、italking、儒森汉语、在家学汉语、中文大师、“你好汉语网”等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移动互联的世界。目前手机微信平台上的汉语公信号有“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对外汉语老师”、“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对外汉语人俱乐部”、“元任对外汉语”等,但为数不多,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客户端是访问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也是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很多传统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商业网站在移动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等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汉语国际传播领域可以积极关注、善加利用,借助他们的技术和平台,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汉语国际传播公信号的建设,丰富信息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

此外,电脑、手机等终端衍生出来的聊天软件(FACE BOOK、QQ、KaKaoTalk)、微博平台、论坛空间等新介质能否成为教学情景设置、资料汇集的可利用的工具,也是值得探讨的论题。

第二,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纸、杂志等应在新媒体时代加以整合运用和因势利导,这有利于拓展汉语国际传播途径,革新汉语国际传播理念。

在电视行业,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电视开始逐渐摆脱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和节目,即使错过了节目的首播,也可以看重播,或是点击数字媒体进行回看。受众的广泛性、多元性使得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有很强的主导地位。利用新型电视媒体进行的国际汉语教学则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很多国家电视台均开办了汉语教学节目。例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快乐汉语》(Happy Chinese)、俄罗斯主流媒体的《你好,中国》、韩国KBS的《TV幼儿园:你好,玲玲》、贝宁电视台播出的《交际汉语》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出版行业,网络的逐渐普及、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助推了全媒体出版的步伐,同时也进一步催生了大量全媒体汉语学习资源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出版”,一般是指出版物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媒印刷品发行,又以数字出版物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无线阅读平台以及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发行。如2013年6月,商务印书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联合实现了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等18种小语种汉外分类词典的全媒体出版。这些词典实现了数字出版物的同步出版,在推出纸质词典的同时推出了网络操作系统、手机应用和电子书等形式的数字产品。汉语国际传播教材的全媒体出版还进入了国家出版物出版规划之列,如我国“十二五”时期(2011—2015)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书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骨干工程当中就有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编写组和《视觉中国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录的《中国全景——视觉中国》。它将是中国首个媒体形式最为齐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将中国的文化和国情知识教育内容以视频方式呈现,借鉴了百科全书的编排形式,并且将以光盘、网络、电视、移动终端等全媒体形式传播。 ②

第三,要把益于汉语国际传播的优势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和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内容数据库,同时加强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不断夯实融合发展的信息资源基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汉语国际传播资源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课程类,即互联网上以汉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汉语课程。比如超文本课程、多媒体课程、实时交互课程、网播课程、录像课程等。一般网络课程中还包括辅助课堂教学的超文本资料、练习课件、扩展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资料等。二是可用于汉语国际传播的视听资源类,即互联网上有利于了解中国和学习汉语的中文影视剧、中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三是工具类,即互联网上以辅助汉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学习工具。比如在线辞典、在线翻译工具、门户索引等。四是互动交流类,即互联网上以支持汉语学习者以汉语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交流资源。比如QQ、论坛、博客、维基、交友社区等。五是综合类,即互联网上以推广汉语、汉文化为主要目的官方网站。 ①从总体上看,目前网络资源优劣并存,以非结构化为主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呼吁和扶持大量结构化的优质资源库的诞生,同时通过信息挖掘技术获取、归类、使用、备用并分享这些资源。

(四)把握传播受众的异同,注重量化新媒体传播效果

进行国际汉语传播,我们一定要进行受众的分析与研究,了解他们的身份类型和需求特性,同时要研究新媒体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的效果。各类实证性的数据可以为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传播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要把握受众类型,进行受众调查,注重汉语国际传播的分众化。

汉语国际传播的范围是由国际社会决定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境外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有学习需求和了解意愿的人越来越多,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 ②孔子学院副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副主任胡志平透露,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下,“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4年3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 ③如此庞大的汉语国际传播受众群体必然带来越来越多个性化的需求,一般化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这倒逼内容生产必须在特色化、分众化上下功夫。首先,要研究受众类型。从学习者的身份上来看,既有非华裔人士,也有华人的后代。其学习环境和学习目的有很大的差异,学习规律和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学习性质上来看,有的出于专业需要,有的出于工作需要,有的纯粹出于兴趣使然。要根据不同学习动机来设计汉语课程的文化创意产品。其次,要对受众进行调查。要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和兴趣需求,了解他们的对中国信息的接受倾向和思维习惯,运用他们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以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接受方式,才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传播体系,从而实现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实现文化上“和而不同”的目标和愿望。

第二,注重量化分析新媒体传播效果。

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传播项目传播效果的研究,从各方面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调查表明,看电视及上网等现代多媒体的应用既是学生最常用,又是最能帮助其学习汉语的途经之一,有78.68%的人通过看电视及上网等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作为其课外汉语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 ④另一调查发现,56.06%学生常常浏览汉语网站,常常登陆的有百度、土豆、优酷、QQ、淘宝网等,此外,新浪、CCTV、人人网、一听音乐网等网站也是学生偶尔光顾的。上网的时候,有70.30%的人听汉语歌曲,58.91%看中文的电影电视剧,40.10%用汉语与朋友聊天,11.88%浏览中文网页看一些汉语小说等等,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网络对学生课外汉语学习的影响之大。 ⑤针对新媒体汉语国际传播项目的调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有研究指出,“网上孔子学院”这一网络学习中心依然采用输出式的“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与很多商业网络学习平台相比尚存在差距。通过这些调查结论,我们可以了解目前汉语国际传播新媒体利用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生产有特色的语言文化传播信息产品,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随着新型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将全方位地渗入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媒体选择面前,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赋予的种种机会,通过新媒体展开语言传播与文化互动,从而有效地促进汉语推广与文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张婧)

骆峰:《汉语国际传播的性质、体系和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传播》2013年第1期。

转引自张瞏羽子:《初探新媒体对跨文化交流趋向的影响》,《语文学刊》2011年第11期。

转引自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丁小然、李明娟:《网络跨文化传播:现代文化差异互动的一种诠释》,《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中演董事长张宇谈文化“走出去”》,《南方周末》2012年10月25日第21-22版。

张延成:《国际汉语教学网络资源与技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102年版,第35页。

方寅:《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全媒体出版探析》,《中国出版》2013年12月上。

黄鹤:《网络媒介在非目的语环境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运动——以泰国孔敬大学学生使用QQ为例》,西南大学2012年学位论文。

http: / /www.cafsa.org.cn/index.php? mid =6

http: / /www.hanban.edu.cn/article/2014-09/01/content_549303.htm

王敏:《网络汉语学习资源的调査研究》,2007年厦门大学学位论文。

王克然:《非目的语环境中有效课外汉语学习研究——以泰国孔敬大学为例》,2011年暨南大学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汉语受众信息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