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状的分析
2015-04-02宁瑞雪
□宁瑞雪
一、教育过度的概念
从宏观上来说,过度教育是指一个社会的教育供给超过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来说,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实际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本,个人实际所受的教育年限超过工作所需的教育年限。由于国家扩张教育,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容纳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面临着显性或者隐性的知识失业。
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这句话从整体上看是对的,因为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不足,还属于教育欠发达国家,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供给还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但这句话若是相对来看就不正确了,虽然我国教育总体上不存在过度,但我国存在局部性教育过度问题,属于结构非均衡性的过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在2013年已经占到GDP总量的5.34%,目前经合组织国家(OECD)平均水平是6.5%,所以我国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占到教育总经费的30%左右,2013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普通小学的3.93倍,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是1.7倍,可见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总之,高等教育占教育总投入比例过高,而这些教育经费则又主要投入给了国家重点扶持的985、211高校,对普通本科和专科极不公平,而中国的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为1∶9。
二、我国教育过度的表现
(一)劳动力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
2015年7月有多达749万的高校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增至699万人,当时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约为71.9%;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的称号,就业率为70%。如果按初次平均就业率为70%这个比例来乐观估计的话,高校学生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岗位或者没有完全稳定工作的毕业生,2013年为210万人,2014年为218万人,2015年为224万人,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扩招“过猛”、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和毕业生对工作持较高心理预期造成的。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速度的加快,全国高考录取率比例从1977年的4.8%逐年升高至2014的74.33%。研究生规模也呈现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第一次在全国招收10708名硕士研究生开始,到2013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发展到179万人。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聚集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职位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大规模的高学历毕业生,许多待业毕业生转而放低标准以寻求工作,也有大量毕业生转向攻读硕士、博士来增加教育年限,通过此种方式希望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
(二)就业者从事与所受教育不匹配的工作
现在高学历人员从事以前低学历劳动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而他们实际的学历和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超过了这些工作岗位所需,于是出现专科生能做的事情,被本科生替代了,本科生能做的事情,被研究生替代了的现象。近些年,社会上一些“高知低就”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走向极端。北京某洗浴中心招搓澡师傅,竟有2000多名大学生前去应聘,合肥招了11名硕士研究生进入城管队,大学生看大门、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卖烤脑花等新闻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这些事件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教育与实际需要脱节、对知识和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当然这些事件仍属少数极端现象,但是研究生热追公务员职位的状况却是愈演愈热,冷门专业的研究生多数选择公务员,公务员工作因为稳定性高、工资福利待遇好,越来越成为高校学子心中的阳光产业,但是国家所投入的教育资源、高校毕业生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进入公务员职位后就派不上用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知识贬值,是一种教育过度现象。目前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不相符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些学科和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有些学科和专业人才需求已饱和,供大于求。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领域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教育,毕业后只能从事简单的文案工作、推销工作,学非所用,已经学到手的专业知识根本就无可用之地。
(三)教育的高消费问题严重
我国的教育高消费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用人条件盲目“攀高”和大量高等院校盲目“升格”。虽然我国经济在持续地发展,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暴增,社会单位接纳工作人员的能力并没有同步增强,因此,许多社会单位尤其是一些企业和教育单位,盲目地提高用人规格。像一些小学教师、图书管理员、企业文秘人员、一般行政人员等的职位,实际需要的学历水平为本科、专科或者中专,但是现在很多单位却非要985、211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不可。社会用人单位用学历门槛制造出了人才的高消费。近些年,由于用人条件的升高和国民对学历层次的追求,再加上高校受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教育界刮起了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升格风”、“合并风”:中专学校要升为大专学校,专科学校要升为本科学院,本科学院要求升“大学”,一般的大学拼了命的要建硕士点、博士点。这是非常畸形且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就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教育要分层次教学而且要注重发展职业教育。
三、解决我国过度教育的对策
我国的过度教育问题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过度投资而忽视职业教育。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其二元制经济结构决定了第三产业的现代部门容纳不了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而第二产业仍需大量的技术工人,我国的这种结构非均衡性的教育过度一方面导致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闲置,浪费巨额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某些领域的人力资源缺失。第二,教育过度会影响社会稳定。过度教育造成的知识失业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不公和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削减知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社会贫困面增大。第三,过度教育影响社会的教育收益率。专业技术和知识没有充分利用、学非所用、人浮于事,这种高等受教育者的工作现状非常普遍,教育过度会导致高等教育收益率和社会经济收益率降低。
(一)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结构
从地域上看,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过度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又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一直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一半左右。2014年山东的GDP总量约为北京的三倍,但中央对山东省高校的财政投入仅为北京地区的6%,山东省是人口大省和教育输出大省,2014年北京高考生985高校的录取率为4.069%,而山东省仅为1.801%。从高校来看,985、211学校接受过多的教育资源,对985、211的含义,说的露骨一点就是官方圈定的高校优秀代表,这些高校享受着中央的优惠政策和巨额拨款,这些优势资源虽然帮助重点高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资金利用率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过度问题目前还不是很严峻,但是我国教育资源有限,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打破发达地区、优势教育群体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从教育资源重点配置到均衡配置转变,倡导适度教育,注重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金扶持,抑制过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在我国,高级技工的数量仅占全体技术工人的5%,高级技工存在极大的缺口,而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数量占全体技术工人的40%。从表面上来看,市场缺乏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完全不去理会,其实即使学校感受到了市场的需求,想要调整要改革,却被政府、财政等各方缚住手脚。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的信息接收能力和处理能力远远比不上学校,学校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合理的调整。政府要放松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管制和专业设置管制,给高校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督和审核,避免出现高校不顾劳动力市场需求而随意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的现象,也要对固守落后于社会需要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高校进行有效疏导,对其新专业师资和硬件设备等进行资金援助。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应该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正确把握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进而对办学目标、专业设置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革,尤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跟风随大流,设置过多的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的专业课程。
(三)降低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过度需求
我国公众对高等教育存在过度的需求。高校毕业生都想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并获得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导致我国局部出现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而这种供求的失衡使毕业生倾向于增加所受教育年限,同时也使一些部门职位提高工作所需教育年限,这就更加重了延长教育年限的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及其他类似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对于教育的认识,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大都以追求读名牌、读研究生为目标,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认为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读名牌高校,甚至必须要出国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读职业高中、学技术到最后只能成为体力工作者。所以要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就要去除社会公众的教育观和就业观里盲目和不理性的因素。国家教育资源不能再忽视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样既可以解决高级技工荒的问题,也可以消除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变他们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心理。要大力宣扬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营造健康的社会教育氛围,政府要从总体上考虑社会的劳动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满足个人的“高学历”追求。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教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因此客观的认识我国教育过度的现状,遵循教育规律,调动多方共同努力,消除过度教育,为社会为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1]夏再兴.中国“教育过度”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2]官美珍.对我国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现象的分析[A].中国矿业大学,2013(07)94:03.
[3]杨文.王海民.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差异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5):05.
[4]梁天.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现象并存的原因[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48.
[5]张晓蓓,亓朋.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