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5-04-02乐晓蓉经晓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上海201209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乐晓蓉,经晓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上海201209)

移动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乐晓蓉a,经晓峰b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a.学生处;b.招生就业处,上海201209)

摘要:移动新媒体时代,建立了“草根”、“人人”平等对话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形成了海量无边、快速碎片“微”特征的新媒体传播内容,造就了时空同步、及时互动的跨时空新媒体传播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教育效果、主客体关系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升当前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贴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新媒体工作队伍体系,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教育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移动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移动新媒体是移动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物,其精准化的信息获取、个性化的需求整合、智能化的信息流、海量的数据源、便捷的体验方式,得到年轻群体的迅速追捧和使用,以空前的广度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活动中,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2014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1]。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被誉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的“95后”大学生来说,100%的大学生都是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日前公布数据称,77.3%的手机上网者工作之外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2]。随着2014年1月4G版移动互联产品的投放,更快的网速体验推动着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高校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和载体发生了变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也悄然改变。“未来已来”是4G时代特征,移动新媒体未来的价值引起了很多企业和商家的关注,深入研究移动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移动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1 移动新媒体时代: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

移动新媒体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的短信、彩信、微博、微信、APP应用以及报纸、出版、电视、广播等随着互联网前端的延伸,由通信工具进一步演化而成。当前,4G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快的上网体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的覆盖,集多媒体、互联网、娱乐、游戏、智能工具于一身的移动新媒体迅速地吸引大学生,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心的聚集地,“时时在网,随时互动”,校园处处可见“低头族”和“手机控”。

1.1人人媒体时代:传播主体转向全民

移动新媒体时代,移动媒体设备的方便、快捷性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每个个体创造了信息生产、传播的平台,打破了空间限制,瓦解了时间隔阂。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新媒体脱离了传统媒介组织的控制,只需要简单的信息注册,便人人都可以拥有发言、形成粉丝团、获得围观和点赞的权力,极大地凸显了“草根”主体地位,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发布者、在场者、记录者。移动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霸权性表达和单方面把关,社会话题关注热点逐渐由主流媒体的选择转向社会大众选择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零门槛地向社会发出声音,彰显了新媒体的多角度自由表达,主流声音的传播出现去中心化的现象,形成了人人都是发言人和记者的传播格局,造就了传播主体“人人”的时代特征。

1.2无微不至时代:传播内容海量碎片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各类移动新媒体微应用的诞生,微博、微信、各类应用APP等微型传播媒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海量化、简短化、符号化、碎片化、快迅化等“微”文化要素构成了“无微不至”时代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每个传播关系间的交汇点,个体成为他人传播关系的节点,被消解为媒体关系中受传者群落中零散的碎片。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通路激增,作为一个传播节点的个体接受到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其表达的随意性、心理状态的不确定性,传递出来的是千万未经加工的信息,甚至是无聊、粗暴、怪异的信息,造成谣言、传言、爆料在个体狂欢中发酵,传统媒体精心整理的有价值信息在海量信息堆积中淹没。再者,移动新媒体因受屏幕显示等限制,符号化、标题党、图片视频嫁接等信息呈现形式的影响,传播内容更加追求直观性、分众化,传递的信息愈加个性、零星和碎片。

1.3跨时空时代:传播方式交互共时

“打破时空,随时同步”是移动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多中心裂变式传播和非线性伞状传播将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和点对面的信息沟通交织为一张张纵横交错没有边界的信息传播网。移动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地域、时间和单向传播方式的限制,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瞬间即可实现身份转换,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快速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和病毒式信息交互,将信息快速传播推进,造就了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与此同时,随着移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媒体之间的信息交互的沟壑被打破,微博、微信、QQ、各类移动应用等不同媒体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交互分享,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得信息能够实现爆炸式传播,更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

2 移动新媒体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分析

2.1主体转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舆论格局

移动新媒体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能动性,每个个体实现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转播者身份的转变。“传受一体”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契合青年人追求自由和个性的需求。传播的私人化、自主化构成了“新媒体生态圈”。移动新媒体的主流军是青年学生,由于对信息缺乏理智判断,他们更容易选择盲从。“网络爆料”、“网络谣言”等纷繁芜杂“灰色信息”充斥在新媒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存在言语放纵、缺乏诚信、恶意侵犯等“网络失范”的倾向。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和主流教育在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中淹没,青年学生过度强调自我意识,容易滋生大学生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倾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正如有研究者指出,新媒体“拓展了公民的视野,撑开了一些言论空间,获得了某种参与渠道,也改变了既有的传播格局和舆论格局”[3]。

2.2海量多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维格局

海量无边、快速传递、开放共享的信息通过新媒体传送给用户,信息更新的快速性、海量性使得信息以堆积的方式呈现,多维向度的信息构成了思想多元的信息环境。信息快速性、海量化的特点,让学生呈现后现代的认知方式、快速化碎片化的认知特点,形成浅阅读的信息接收模式;移动新媒体其注重用户体验、个性化的特点,造成学生情感体验倾向的感性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感性化倾向,缺乏对事件的理性思考判断。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普世价值论鼓吹者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利用各种媒体途径进行渗透,新媒体领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成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动乱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4]。如,以某国政府为首的西方势力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煽动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花朵革命”。比如在古巴、阿富汗、肯尼亚等十余国建立社交网站,其中古巴的社交网络项目ZunZuneo吸引了众多青年粉丝,ZunZuneo从刚开始只传播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后来逐渐转移至推动民主进程,影响到古巴的政权稳定。再如,某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微博粉丝有90余万人,境内各种国际组织及负责人开通的微博等粉丝数量达数百万,通过设置各类议题拉近与中国民众的距离,同时传播其价值观。对于19∼23岁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千千万万未经过滤、带有消极观点、腐朽思想和价值偏离的信息,很容易产生价值观迷失,找不到价值方向,造成价值混乱,理想信念缺失。所谓“信息海量,内容缺乏、价值迷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2.3多元传播,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支配权

传统媒体是一元传播的模式,传播的信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细加工再传递到用户面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相对单一。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般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报刊、宣传栏、校园网等传统媒介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教育对象一般是被动接受信息。移动新媒体将一元传播转为多元传递,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接受转为多向获取。教育对象在多元传播的背景下,每个个体只是多重媒体关系的交汇点,多重关系催生了主体消失和零碎化。新媒体通过各类意见领袖、设置议题、主动推送等方式,信息的“集聚效应”愈加强化,成为思想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青年学生在一些强势的“链式反应”中选择盲从和传播。由于对新媒体信息监管和把控不够,对新媒体信息法制化监管尚不健全,远离“把关人”的影响,处于“信息脱媒”状态,新媒体甚至影响到社会领域的舆论导向。因此,新媒体给青年学生提供了多元、快速表达需求的平台,创造了舆论诉求表达的空间,改变了思政教育者的话语支配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趋向平权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的话语地位。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在移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建立了“草根”、“人人”平等表达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形成了海量无边、快速碎片的“微”特征新媒体传播内容,造就了时空同步、及时互动的跨时空新媒体传播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教育效果、主客体关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3.1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依赖于教育对象的接受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性即是对教育对象现实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等思想动态的把握。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和载体发生了变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也悄然在改变。

首先,把握移动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动态规律。移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数字化、海量化、高速化、爆炸式增长促进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在掌握新时期学生思想动态时要善于搜集筛选、分析利用学生群体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关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掌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特点、思想认知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思想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意识等方面思想动态特点,把握当前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思想动态的本质特征,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规律特点,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预警系统跟踪学生的餐饮消费数据,发现低于警戒值就发出短信慰问,以确定学生是否有经济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只有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在前面、深入学生内心。

其次,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紧密相关。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项方式,其内容是主流媒体把关可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一元主导、可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是互动双向、交互及时的,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上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开放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新媒体的及时影响。因此,在移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权威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符合时代特点,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情境、平台等方面入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转变教育话语体系,贴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

话语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反映了时代的特征。移动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更为开放多元的文本形态,青年人熟练使用各种段子、语体等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媒技术创造和传递出这个时代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话语形式追求新鲜时尚、话语权趋于平等对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理为精髓,以一元传授为形式的意义世界”[5]。这一自上而下、一本正经、一元独白式教育方式遭遇到当前大学生喜爱的文本风格、流行语言、娱乐倾向的话语表达的挑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共同话语缺失。教育者只有融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才能发挥教育的影响,只有建立平等的话语对话机制才能消除教育的隔阂。比如,“根叔”、“康哥”等人的演讲能得到学生的巨大共鸣,是因为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奥的教育内容用青年学生喜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思想理念,主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了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认识其话语变革特点,研究其话语产生的心理机制,构建立足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博雅、高尚、昂扬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5]。

3.3挖掘新媒体教育优势,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环境下,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经产生深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阵地正悄然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开展以外,更要紧跟时代,选择学生喜爱、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同媒体平台交流对话的空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已经在重视新媒体教育阵地的建设,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例如,以教育部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微言教育”为中心的36家教育主管部门、66所高校等组成的“官微联盟”成员达100余家,教育部官方微博开通仅1年粉丝就达500多万人。高校在建立平等分享交流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要建立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制,适应移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切实了解当前网络舆论传播环境,主动把握大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问题,及时传播富有文化哲思的主流价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效进行舆论和价值引导,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增进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新媒体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3.4建立新媒体工作队伍体系,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

移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是及时交互的,任何事件和观点可能分分秒秒内即会引起围观、评论和转发,影响舆论的关键时间只有“黄金2小时”,如若没有及时发布正面的报道和声音,错过了时机可能会造成负面舆论信息广泛扩散,使学生受先入为主的偏颇观点影响,贻误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间。高校要运用各类新媒体,及时发现有苗头倾向性不良舆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类需求,及时回应学生的各类诉求,及时发布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澄清相关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掌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过程中舆论特点规律。为做好上述工作,高校要构建移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频繁交流互动的网络新媒体工作队伍,“打造一支由学生和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层面,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资源,及时更新教育素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播;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充分利用易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开展思想讨论,互动交流、撰写专题文章,形成主流意见引导。在辅导员层面,要将移动新媒体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载体,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精神需求,多发布集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新媒体信息。在学生层面,要建立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发言人队伍,设立意见领袖,有效传播学生关心的信息和有价值的观点立场,发挥朋辈群体在新媒体中影响作用。在高校层面,要通过开设新媒体素养相关课程、讲座、活动,出版发行新媒体素养教育普及教材,提升学生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理性分析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处理传播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自我完善、服务他人、贡献社会[7]。

3.5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教育的融合

校园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日益壮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你却在刷屏”。手机等移动新媒体已经占据了大学生任何时间和空间,现实的教育活动与学生沉迷的娱乐性虚拟世界之间缺乏有效连接。为消解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增进学生对现实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如何通过合适的教育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表达所思所想、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形式:①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程的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设立讨论议题,引导学生观点讨论、思想碰撞和认识深入。例如,国外已通过教学实践证实可将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工具用于公民教育和教学活动中。②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中,可将线下教育活动与易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线上活动相结合,形成和打造学生喜爱的主题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围绕一定主题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诸如微电影比赛、微博大赛等,形成学生喜爱的网络名站、名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表达,形成线上表达的空间与阵地。③将学生管理引入新媒体平台,如在易班中建立实体班级,实行痕迹化管理,记录班级成长档案;还可在易班中设立以专题事务为主的虚拟班级,比如“就业发展班”、“党员培养班”等,以专项事务吸引学生的参与关注。通过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与移动新媒体相对接,形成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系,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王蔚.上海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77.3%的人用手机上网[EB/OL].(2014-10-16).http://news.xinhuanet. com/newmedia/2014-10/16/c_127104315.htm.

[3]童兵.新媒体时代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新格局[J].新闻爱好者,2014(07):11-13.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5]冯培.感受性与教育性: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两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8-1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9/c_1114051345.htm.

[7]翁铁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5-02-09(03).

中图分类号:D66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4543(2015)03-0271-05

收稿日期:2015-01-25

通讯作者:乐晓蓉(1982–),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电子邮箱xrle@sspu.edu.cn。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No.2014-D-055)资助

Thinking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obile New Media Age

LE Xiao-ronga,JING Xiao-fengb
(a.Student Affairs Office,b.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Office,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P.R.China)

Abstract:In the mobile new media age,the new media spread pattern of“grassroots”and“everyone”equal dialogu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new media spread content of vast boundless and rapid micro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Moreover,the new media spread way of the space and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timely interaction across time and space is created,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read environment,education effec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students,grasp the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ng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lose to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reate a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stablish a new media work system,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space and real education,forming a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mobile new media age;spread environ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