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觉通感隐喻的类型及其建构条件

2015-04-02

关键词:通感触觉相似性

胡 俊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触觉通感隐喻的类型及其建构条件

胡 俊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对触觉感官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触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感官,为触觉感官的特征映射到其它感官的隐喻性通感表达提供了基础。以文学作品中触觉通感的使用为例,论述了“一对多”的触觉通感的表现形式,即触味相通、触嗅相通、触听相通和触视相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触觉通感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两个认知建构条件:一是人类五大感官域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二是认知突显性。

触觉;通感隐喻;认知相似性;认知突显

1891年美国出版的《世纪词典》(The Century Dictionary)中最早提出Synaesthesia一词,钱钟书先生将其译为通感并将之定义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此后,国内各学科领域开始了对通感的探索研究。从修辞学角度来说,通感作为修辞手法之一,在写、说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官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2]。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感是一种感官刺激同时引起其它感官反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3]。此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将源域(某个感官域)的有关特点投射到目标域中(另一个感官域),使目标域具有了源域的某些特点[4]。

从本质上来说,通感也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因此它遵循从低级感官映射到高级感官的一般规律,依次如下: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5]。触觉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官,在语言表达上,通常可以修饰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词,比如汉语表达中“冷言冷语、暖色、刺鼻、重口味”,英语中亦有“hot discussion (热烈的讨论),sharp bitter (苦味十足), hot peppers (辛辣的胡椒粉),a sharp photographic image (清晰的影象)”等。在对通感隐喻一般内在规律的众多研究中,对触觉通感隐喻背后动因的研究甚少。通过阐述触觉感官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文学作品中触觉通感表达为文本,试图寻求其背后的认知建构条件,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触觉通感现象。

一、触觉通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感是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也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因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不可分的,当人类的感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时,刺激某一感官会引起其它感官的不同感知,从而在大脑中各区域的神经细胞之间引起共鸣[6]。触觉通感的形成以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在分析触觉通感的隐喻性构建之前,必须要了解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触觉的中枢机制为大脑顶叶的顶额联合区,该区域响应疼痛、触摸、温度、压力的感觉。触觉区的神经元,不仅能接接受来自皮肤、关节、肌肉等输送来的触觉信号,也能对听觉和视觉信号起反应,从而使触觉具有修饰其他感觉的特性。触觉是人类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一般来说,胎儿发育到七周大左右时,就开始对外来的的触觉刺激有所反应。触觉作为人类的第五感官,它的发展和成熟自婴幼儿时期由来已久,因而人类经常借助触觉来表达其他不易被人类深层感知到的感觉。触觉区别于其他感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需要主体认知者与客观对象之间的机械接触,因为触觉是人类五大感官中唯一的零距离接触感官。其他的感觉因为实际距离的限制无法更加直接具体地形成自己的感官反应,而触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感觉,为帮助理解其他感觉提供了基础。此外,现代科学实验研究也发现,声音可以提高触觉的敏感度,如蚊子的嗡嗡声让人们觉得皮肤更痒。触觉也能对视觉刺激起反应,典型的例子就是“橡胶手感觉”,即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手被触摸,同时又看到一只假手被触摸时,他会感觉这只假手是自己的。

由于触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日常语言中,人类常常借助具体的触觉感受来表达抽象的其他感官感觉,由此产生大量的触觉通感隐喻。

二、触觉通感的主要类型

Lakoff&Johnson (1980) 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模式,并作为一种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隐喻是以一个独立的域(源域)来映射另一个域(目标域),这种映射将源域的部分特点、结构映现到目标域中,从而使两者建立起关联[4]。通感隐喻中,来源域感官挪移到目标域感官的路线呈单向性,且不可逆的。触觉通感中,人类的触觉感觉通向了其他多种感官中,使得这些感官获得了“可触摸”的感受。此类触觉通感的主要类型分别是触味相通、触嗅相通、触听相通、触视相通。

(一)触味相通

品味味觉,即将触觉感官特点投射到味觉感官之上。词源学研究结果表明,表达强烈味道的词源自于描述触觉的词,表达味觉中“酸”之意时,英语词acid,拉丁语acidus,西班牙语ácido,意大利语Acido,都来源于印欧语词根“ak-”,其意为“sharp(锋利的)”。在下面的例句中,施喻者通过直接接触物体,感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1) 一股冷冷的蜜汁,瞬间变成了无数双手,撩拨着林求安的每一根神经,林求安才真正醒了。(黄咏梅《暖死亡》)

(二)触嗅相通

品闻嗅觉,即把触觉感官特点映射到嗅觉感官中。中国古代诗词里“寂寞沙洲冷”,诗人直接把官能打通,互相置换,将嗅觉兑换成温度。又如“艳静如拢月,香寒未逐风”,人的感觉是可以相通的,作者将无形的香气,转化成有形的颜色来形容飘渺轻柔的感觉,将香气诉诸于触觉。在下面例句中,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夜莺颂》中用soft来形容香气,同中国的成语“软香温玉”的表达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在脚下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什么软香挂在枝头

(John Keats,OdetoaNightingale)

(三)触听相通

聆听听觉,即把触觉感官特征映射到听觉感官域中。例如:

(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5)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李瑛《谒托马斯·曼墓》)

抽象的听觉对象被转化成具体的触觉感触,“虚无缥缈”的钟声也能“顺势而飘扬”,“沉吟”的大海声也能“拂动”琴面,“钟声”也能被雨水“打湿”。此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acute(尖锐的)”与“sharp(锋利的)”之间,“grave(沉闷的)”与“blunt(钝的)”之间存在关联,声音也有“尖锐(sharp)”和“钝重(heavy)”之分,因为听觉和触觉有类似之处。

(四)触视相通

体验视觉,即把触觉感官特征挪移至视觉感官域中,远距离看到的客观事物似乎也能被直接感触到。例如:

(6)那一刻,风睡浪眠,四周是那样安静,鸟的声音传过来,是那样的清晰可闻,那样的清丽动听,就像是被环保着他们的水洗涤过一样,此刻,我的注视,全部是嫩绿的。(司舜《注视》)

(7)每条胡同都伸开温暖的臂膀。(刘湛秋《我穿过淡蓝色的夜晚》)

(8)当我闯了祸回头看望,爷爷天鹅绒般的目光。(梁小彬《爷爷的手杖》)

视觉看到的景色、胡同、目光等事物,在认知主体的内心渲染下,都变得柔嫩,有了冷暖的温觉,亦或是有了滑腻腻的肤觉。通过以上触觉通感表达的例子,通感语言的搭配形式多表现为以下三种:用触觉感官词搭配主语或宾语中心词,如用触觉“嫩绿”表达视觉“目光注视”;谓语动词使用触觉感官词,如用动词“伸开臂膀”来描写对胡同的亲切之情;触觉形容词和视觉名词的搭配,如“天鹅绒般的目光”,相似表达还有“轻柔的目光,一道暖阳”和“quiet color, a hard look”等。

三、触觉通感隐喻的认知建构条件

如上所述,触觉通感有着诸多的通感语言表现形式,形成这种语言形式的理据动因又是什么?触觉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概念隐喻,其背后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思维和感知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距离越接近,他们就越相似,因此相似性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同时,在来源域向目标域概念映射的过程中,源域概念得到突显,目标域概念被遮掩,所以突显是隐喻产生得以确认的前提。下面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触觉通感的认知构建条件。

(一)触觉通感隐喻的认知相似性

两个并未有关联的事物被隐喻这一机制联系起来,其原因缘于施喻者能够发现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而通感隐喻作为特殊的概念隐喻,“它是来源感官域和目标感官域之间特点的相似性心理联想。”[7]通感隐喻的构成主要在于认知主体能够发现两个不同的感官域之间的相似性,感官域之间的相似性是客观事物在施喻者的认知范畴内的心理联想。如例(5)中,听觉“钟声”是无法真正地有被“打湿”的触觉感觉,认知主体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中,听觉感受转向为触觉感受。此时,听觉与触觉之所以能被打通,是因为施喻者心中充满着悲痛之情并随之产生了一种想象性的串联。认知主体听到来自于墓地轻柔的钟声,心中的泪水宛如那连绵的雨水,心里联想到了蒙蒙细雨,再加上眼前一片润湿的景象,连钟声似乎也被细雨浸湿了,在细雨之中叙说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通的产生,正来源于触觉和听觉心理空间的相似性。又如例(7)中,现实中的胡同并非有温暖的臂膀,而是看到家乡的胡同激发了作者心中的亲切之情,踏进了胡同,便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于那里熟悉的感觉,如同家人的臂膀一般温暖。通感隐喻虽有其自身特殊性,但其从本质上来说同概念隐喻相同。感官范畴相似性的心理联想是以认知主体的身体体验性为基础,且多由较易理解范畴映射到较难理解概念,由具体向抽象概念进行投射。

在触觉通感中,人类作为认知主体与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的接触不断刺激到人的各种感官,在这种刺激下使人联想到以前相似性身体经验。由于皮肤是接触性感官,更富有质感,因此获得的身体体验更加形象具体,经常被用来描述其他感官的特征。当新信息刺激了其他感觉感官,此时认知主体的过往触觉经验里的类似感觉也受到了刺激,进而产生了相似性心理联想。如例(8)中,认知主体看到了慈祥的爷爷的目光,联想到了与目光一样具有柔软特性的天鹅绒,刺激了天鹅绒这种特殊面料在施喻者身体经验中已存在的触觉感官体验,从而“目光”变成了“天鹅绒”。

通感隐喻,是基于认知主体个人身体经验基础之上的,心理联想进而帮助个人建立起不同感官域之间的相似性关联。它的构建会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二)触觉通感隐喻的认知突显性

两个不同感官域之间的认知相似是通感隐喻产生的基础,而突显是施喻者的认知相似性得以确定的前提。“突显即对隐喻所关涉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两者之间某一相似面或相似点的心理视点聚焦,使之显目或引人注意,即认知上的前景化,侧面化或强光化”。[8]触觉通感隐喻的产生在于认知突显,因为突显推动了触觉感官特征映射到其他感官域。触觉是零距离感官,而认知主体的五种感官都处在同一个意境中,其他感官为触觉提供背景,在这种背景化下,各种感官感觉才能融为一体。当人将注意力从其他感觉挪移至触觉时,将其他感官感觉背景化了,而将触觉突出化或者前景化了。

在触觉通感中,施喻者通过不同感官感受到客观对象后,基于自身的过去身体经验依靠心理联想形成相似性,同时突显出他们与触觉感官类似的特征,注意力逐渐集中于触觉,将触觉清晰化,同时将其他背景模糊化。如诗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刘长卿),诗人用触觉上的“寒”来描摹听觉上的磬声,诗人触摸到冰寒的磬,便联想到无人的林中飘来清远的磬声,触觉被转化成了听觉。突出化“寒”的感觉之后,认知突显过程是触觉(寒)—视觉(空荡山林)—听觉(磬声)—听觉(磬声也清寒了),认知主体将磬的触觉感觉特点投射到磬发出的声音听觉上,触觉与听觉这两种官能便能相通。

四、结语

对触觉通感的主要类型的分类探讨有利于人们在语言研究中更加深入地剖析触觉通感语言现象,而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诸多触觉通感隐喻形成的重要视角。如果研究者能以认知的方式将这些语言形成的认知构建条件反映在触觉通感隐喻的分类中,就能帮助人类揭开触觉通感背后更多的奥秘。然而,本研究中采用的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解释性的,它以认知和思维的方式分析了触觉通感语言产生的建构条件,关注的是已确定的概念关系,并基于此作出阐释,较少关心即时语境下的自然语言的构建条件。如何从跨学科的角度对隐藏于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分析将是本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重心。

[1]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2):13-17.

[2]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2004(1):35-37.

[3]Marks, L.E On Coloured-hearing Synaesthesia: Cross-modal Translations of Sensory Dimensions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5(3):56-61.

[4]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2-18.

[5]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生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1996,(3):34-4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19.

[7]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 [J].现代外语,2002(2):187-194.

[8]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92-297.

Types of Tactile Synaesthesia Metaphor and Its Constructive Condition

HU J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246000, China)

Based on the brief analysis on the distinctive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actile organ, it shows that as the most basic organ for human in recognition activities, tactile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 expression of mapp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tactile organ on other types of organs.Taking the usage of tactile synaesthesia in literature works as an example, four “one to more” forms of tactile synaesthesia are put forward: sense of touch interconnecting with sense of taste, sense of touch interconnecting with sense of smell, sense of touch interconnecting with sense of hearing and sense of touch interconnecting with sense of sigh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actile synaesthesia metaphor is analyzed to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recognition constructive conditions: One is recognition similarity among human’s five organ fields, and the other is prominence of the recognition.

sense of touch; synaesthesia metaphor; recognition similarity; prominence of the recognition

2095-0365(2015)01-0073-04

2014-10-26

胡 俊(1985-),女,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2154);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SK201415)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5.01.14

本文信息:胡 俊.触觉通感隐喻的类型及其建构条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3-76.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食的触觉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