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
——以西柏坡旅游圣地外宣翻译为例

2015-04-02霞,

关键词:红色旅游适应性译者

王 霞, 王 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 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2)

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
——以西柏坡旅游圣地外宣翻译为例

王 霞, 王 云

(石家庄铁道大学 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132)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其对外宣传的效果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立足点,从西柏坡红色旅游圣地的外宣翻译实例入手,以生态翻译学的方法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转换,从而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为译者对如何提高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质量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适应性选择;三维转换

一、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现状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化旅游。其中,红色旅游成为了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河北省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河北省拥有8处14个景区,其中包括革命圣地西柏坡、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冉庄地道战遗址和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浓缩并记录了中国辉煌的发展史,无疑成为了吸引外国政治家、军事家的绝好圣地。为了使外国友人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河北省红色文化,更好地宣传和传播红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红色精神,红色旅游景区的外宣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整个国家而言,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而对一个地区、城市而言,外宣翻译的质量往大处讲可能影响到本地的投资环境,往小处讲可能影响到一个招商项目能否成功”[1]。由此可见,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标的明确性。外宣翻译的状况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省份,甚至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规模及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国际意识和时代精神,对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言:“对中国国力这一发展前景我们应该有充分地估计,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方略:将翻译事业置于文化战略手段的定位之上。”[2]旅游外宣翻译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跨社会、跨心理的高级而复杂的交际活动,因其内涵深刻、语言凝练明快而成为翻译的难点。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在翻译中需要更加严谨,难度也因此更大一些。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宣传的效果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3]。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从西柏坡红色旅游圣地的外宣翻译实例入手,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的方法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转换,实现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促进和提高我省的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工作。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科学都需要‘正名’。外宣翻译理论建构也不例外”[4]。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生态翻译学是在2001年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运用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和翻译学的相关原理首次提出了这个理论,即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主题概念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该理论将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的概念移植到翻译研究,将翻译重新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个维度的转化会受到各种制约,具体体现为多种翻译规范对翻译过程的介入和参与[6]。因此,译者应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出发,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地整合与转换,增强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和延展性,达到交际目的。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视角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及其成因,主张用整体、立体、动态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为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向外国游客提供指引,介绍当地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知识,更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以此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里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影响。

三、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单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旅游外宣的翻译中译者应做好这三个方面的转换,只有同时做好这三方面的转换和协调,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注重译文的交际目的和实际应用性,清晰准确的译文才会出现。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点,否则外宣翻译的作品中就会导致内容的丢失和寓意的扭曲。目前河北省旅游外宣资料中有些译文还不够准确,有生搬硬套之嫌。译文虽然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量的传递等层面上保留了汉语的特征,但是读起来却很不地道,甚至很生涩。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两种语言系统在语体风格、交流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转换机制与方法,实现两种语言系统内的对等和自由地交流。

1.转换

译者在对旅游外宣资料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句序方面的巨大差异,并且通过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转化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翻译。正如许钧、穆雷所指出的,“转换”的“绝对性”与“对等”的“相对性”始终是翻译本质的双重属性。可以说,旅游外宣的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主动转换并参与建构外文译文的过程,它与原外宣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忠实”和“对等”,以此来实现外宣目的与效果[7]。

(1)词性的转换。词性的转换指的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将汉语中的某类词转换成另外一类词。下面是一段摘自河北省西柏坡网站的一段文字:

例1.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过去,也可以照今天,还可以照未来。

分析:英语行文讲究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简洁明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追求语言表面形式上的一致,势必会出现行文堆砌、语义失真、繁杂冗长等不良效果。所以翻译策略之“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词性的转换进行适当改写,使译文受众真正摄取原文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适者生存”。笔者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试对原文翻译如下:

例1译文.As people say, history i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past, today and future.

原文由三个并列句构成排比句,译者巧妙地把原文中的动词“照”进行了词性的转换,译成了分词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状态,从而使整个排比句变成了一个简单句,句式紧凑、层次分明、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句子成分的转换。句子成分的转换指的是在汉译英的过程过中,把汉语的某个成分转换成英语中的某种成分。

例2.正是这些人的坚定意志、大无畏地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及和人民群众的同呼吸共命运,才最终战胜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战胜了一时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成功夺取全国政权的决定性胜利,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局面。

分析:通过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汉语景点介绍资料在措辞上更注重华丽的辞藻、声韵的对仗、气势磅礴的排比,以此来达到渲染的效果。原文中的“坚定意志、敢于胜利的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同呼吸共命运”充当了句子的主语,笔者采用英语中的强调句式,把以上这几个主语翻译成英语中的表语,很地道地表达了原文蕴含的内容和强调的事实,译文如下:

例2译文.It is the strong will of these people, the dauntless spirit and courage to win, and the spirit of sharing the same fate with people that finally defeated the hard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beat once powerful enemy.Only in this way have we achieved a decisive victory success to seize state power and created a new page in building the new China.

2.句子的重组

重组指的是在对原文的结构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句子原来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是断句从而实现重新整合的过程,以此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的结构和行文的展开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译者要想出色地完成对外宣资料的翻译,就一定要对原文结构做出调整,更好地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1)语序的调整。语序的调整指的是句子结构内部顺序的变化和调整。汉语中的状语和定语是很常见的,这两种句子成分的翻译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就状语而言,汉语通常是把状语放到主语和谓语之间,位置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而英语中的状语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位于句尾,处在宾语的后面。

例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到1949年3月在西柏坡建立了政治中心。

例3译文.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et up their headquarters in Xibaipo from May 1948 to March 1949.

分析:笔者在处理译文的时候把时间的翻译放到了最后,比较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就定语而言,在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修饰词或者中心词的前面,而在英语中定语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位置相对要灵活得多。有时候,为了使句子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严谨,甚至会同时使用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来修饰同一个中心词。

例4.象征着中国光辉革命历史的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是一个只有10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

例4译文.Xibaipo with a name echoing the glory of Chine’s revolutionary history is located in Pinsh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which is an ordinary 100-household village.

分析:原文中“象征着中国光辉革命历史”和“一个只有10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分别充当了前置定语和宾语,笔者将这两部分分别翻译成了“with”结构的前置定语和关系代词“which”引导的后置定语(从句),使整个句子成为了一个简单句,句式紧凑凝练、句意清晰明了。

(2)断句。断句法是汉英翻译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整个句式呈“树形”结构,表现形为多用各种连词、分词短语、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引出各种从句;汉语属于意合语言,整个句式呈“竹节式”结构,表现形式上多用动词组成若干个短句。所以,汉语中的短句较英语多。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外宣资料的翻译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把汉语中的短句转换成英语中的长句。其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句子合理地断开,然后将其自然地、天衣无缝地接起来。断句中的“断”不是为了断而断,而是为了接而断,所以断句这一翻译策略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5.当人们漫步在西柏坡,那些土黄色的平房间,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下,看着那简陋的家居用品,听着那激荡人心的往年故事,一种崇敬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例5译文.When people ramble in Xibaipo, they will see the yellow-soil flat room, the rows of lush trees and the shabby home furnishings and listen to the exciting stories.A kind of reverence will arise spontaneously.

分析:原文由很多短句构成,句式对仗。笔者在第五个短句处进行了断句。前面的五个短句翻译成一个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由“see”以及“listen to”做谓语的主谓宾结构的主句。译文中的最后一个短句独立成句,这样一来,原文由很多短句被译成了两个完整而独立的句子,层次清晰,句意完整。因此,在对外宣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多采取一些变通的手段,使句子结构进行重组从而实现“竹式结构”向“树式结构”的转换。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在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文化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5]。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外宣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的跨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的东西。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不同的程度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彼此发挥着制约和渗透作用。外宣翻译的任务不仅仅是向游客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宣扬红色精神内涵的有力窗口。具体到方法上,那就是译者一定要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不能一味的“读者至上”、“译者隐形”,而是通过多种翻译策略实现二者的对等与融合,同时可以采用“增补”、“释义”等方法高效地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使游客深深感受到异国情调和深邃的红色文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旅游期待,实现旅游行动。

1.释义

释义指的是舍弃原文的具体形象,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方法。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旅游景点的名称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因素,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要给予更多的关照。

(1)尊重文化习俗。对于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把握在实现良好的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河北省某些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中,关于毛泽东名字的翻译就多达四五种之多。有些红色旅游景区把毛泽东翻译为Mao Zedong,有的翻译为Chairman Mao,还有的翻译成Chairman Mao Zedong。笔者认为毛泽东的英译名不宜翻译成Mao Ze-dong。中国的文化专有名词或人名在翻译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但是这个dong字在西方文化中却有不同的含义:在澳洲,dong指打击、撞击,是极其口语的,澳洲人几乎一发脾气就dong;尤其是在美国,是极其不雅的俚语,意味着the penis,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这种翻译容易给外国人造成误解,更缺乏对一代领袖的尊重。笔者认为把毛泽东翻译为Mao Tse-tung是比较妥当的,这种翻译方法采用了韦氏翻译的方法,符合外国人的文化习惯,也符合外国友人的发音习惯。

(2)坚持文化对等。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是“作为一种复调的对话”[8]。 因此,外宣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效果应该是一种多元声音的碰撞、回响和多元文化的妥协、对等。然而,在很多红色旅游景区,有些外宣翻译违反了文化对等的原则,这多体现在红色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的使用和翻译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很好地考虑东西文化在规范、约束语言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汉语在公共场所表达“不可以做某事”的时候,多采用命令式的祈使句,但是英语在表达上更加注重“委婉性”。要想实现好的外宣翻译,具体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被动式,非人称表达法和名词短语等从而使表达更加委婉。例如:“请勿拍照”不应该翻译成某些红色旅游景区翻译的那样“please don’t take photos”,而应该译为“No Photos”;“游客止步”翻译为“Staff Only”,而避免译成“Please don’t walk in”;“小心触电”翻译成“Caution! Risk of Electric Shock”,而不宜译为“Be Careful to Avoid an Electric Shock”。

正是由于有些译文没有关注源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没有把握好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导致译文不符合译语文化,所以译者在进行语言言语转换的过程中,要关注适应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

2.增补

增补指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解释和说明性的语言,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关于中国特色风貌、民俗、典故等方面的词汇。对于这类信息的翻译就一定要考虑到采用一些文化补偿策略,添加必要的信息,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这种文化补偿策略一般有增译和加注两种方法。

例6.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两个务必”的自砺精神。

例6译文.Xi Baipo spirit has rich,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It mainly contains: the self-driven spirit——Two Musts.(Two Musts refers to: The comrades must be helped to remain modest, prudent and free from arrogance and rashness in their style of work; the comrades must be helped to preserve the style of plain living and hard struggle.)

“两个务必”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词汇,通过加注的方法既不会损害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还可以使外国友人很清晰地明白这个词汇所包蕴含的文化内涵;既填补了必要的背景文化知识,又可以引起外国游客的认知共鸣,实现了外宣的目的。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9]。 翻译不仅仅指的是符号间的更替或替换,还可以指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难怪George Steiner说“人的交际就等于翻译”[10]。而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它要能够承担起向国外友人介绍有关中国红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实现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必须以交际活动的实现为出发点。

1.模拟对话

红色旅游外宣的翻译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服阅读受众对旅游景点产生兴趣和吸引力,以此来达到说服读者来参观旅游景点并体验其产品和服务。基于此,红色旅游外宣资料应该具有模拟人际交往模式并和受众进行沟通和交际的功能。通过虚拟的交际话语和交流平台使读者对红色旅游圣地产生强烈的向往,激起其好奇心以达到宣传中国红色文化的目的。

具体实现手段可以通过疑问句、模拟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对话、祈使句等方式实现译文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翻译。下面是来自河北红色旅游景区西柏坡网站的一段介绍:

例7.Standing high on top of the Baipo Ridge, one can observe a beautiful picture “drawn” by the Baipo people through their hard work: scarlet persimmons and red Chinese dates dance in the breeze, bright cauliflower and fruit fill the air with sweet fragrance, and the newly planted 52 000 oriental arborvitae, 12 000 humid euphorbias and 3 000 torch trees overflow with exuberance.

在这段译文中,这种纯粹介绍性的信息难免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句式过于死板,而且翻译太过于书面化,并列句太多无法体现英语在表达上逻辑性和严谨性,对于游客来说缺乏吸引力。这无疑会妨碍国外旅游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大大降低读者对西柏坡馆关注度和旅游兴趣。如果把one改成you,即以第二人称的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式的对话,增强文本的交际功能,向读者发出邀请,同时对译文的句式加以丰富化和条理化并加入一些感叹句或者疑问句,译文就会变得充满活力和魅力,增加译文的亲切感。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产生旅游观赏和体验兴趣。笔者试修改如下:

例7.Standing high on top of the Baipo Ridge, you will immerse yourselves completely in such a beautiful scene “drawn” by the Baipo people through their hard work: scarlet persimmons and red Chinese dates dance in the breeze while bright cauliflower and fruit fill the air with sweet fragrance.What’s more, the newly planted 52000 oriental arborvitae, 12000 humid euphorbias and 3000 torch trees overflow with exuberance, all of which bring you a splendid spiritual enjoyment.Don’t you want to make a tour to such a charming place?

2.减译

减译指的是在译文中删除原有外宣材料中阅读受众并没有必要去了解且又不影响整体外宣效果的信息。其表现形式是对原文的取舍和摘译。而减译的标准是看是否能够满足阅读受众的需求和背景,提高阅读受众的品味审美、认知能力、文化习俗等的吻合度,从而提高外宣效果。

很多译者在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景点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在译文中经常引用典故、成语、诗句、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等。译者必须要照顾外国受众的接受和反应,舍弃一些过于具体的内容,而应该把焦点聚集在主要信息的传播和外宣效果的落实上。

例8.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达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出自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根本上是由于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

例8译文.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time, the reason wh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n defeat a tough enemy is that they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sses.

分析:减译在上文的翻译中表现为浓缩和合并,原文中出现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诗句,在翻译的时候没有必要着重去斟酌如何把诗歌翻译得惟妙惟肖,而是可以通过采取浓缩的方法,用 “defeat a tough enemy”这个凝练的短语把原诗内容概括出来,篇幅由长变短,目的是增强可读性,提高外宣的效果。关于“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翻译,可采取合并的方法,因为这两个成语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用“close relationship”就可以简单明了地译出来,这也是出于语义凝练、连贯性的考虑,确保了原文主题思想的表达。

四、结语

河北省红色旅游景点翻译水平关系到红色景点知名度的提升和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发展。生态翻译学为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和“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译者在构建译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译语语言、译文受众、交际意图等因素,避免盲目地对原文内容和形式的亦步亦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红色旅游景点的生态翻译强调依托红色旅游翻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生态大环境,要力争使得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上实现最佳契合,使对外宣传真正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些对河北省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外交流战略与国际舆论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探索价值。

[1]吴自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4-7.

[2]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

[3]王少爽,田国立.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河北学刊,2014(1):230-233.

[4]崔长青.中国传统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与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2-106.

[5]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6]苗菊,王少爽.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试析翻译准则[J].中国外语,2014(1):94-99.

[7]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56.

[8]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J].外国语,2006(1):60-64.

[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10]Steiner, George.After Babel: 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5.

Study o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Red Tourism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aking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Land Xibaipo as an Example

WANG Xia, WANG Yun

(Si Fang College,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1132, China)

As a special 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red tourism not only contains rich red culture and the great ethos, but also possesses profound political color.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lates close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China.On the stand of Hu Gengshen'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eory, the paper starts from a case study taken from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land Xibaipo, and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in translation using eco-translatology method so as to help the translator make adaptional selection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lator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Red Tourism.

red tourism;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al selection;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2095-0365(2015)01-0066-08

2014-09-02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 (SD141029);河北省旅游局旅游发展公共课题 (2014G022);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科研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王 霞(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化。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5.01.13

本文信息:王 霞,王 云.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66-72.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适应性译者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