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的“童年消逝”及学校教育对策
2015-04-02袁晓斌
姚 静,袁晓斌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电子时代的“童年消逝”及学校教育对策
姚 静,袁晓斌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美国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面对他所列举的一系列现象及对比,中国研究者也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也逐渐呈现。学校作为儿童除家庭以外的主要成长场所,童年的消逝也在提醒着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因而学校教育应该正视社会发展造成的这一问题,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呵护童年。
童年消逝;学校教育;对策
一、引言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儿童与成人之间共享文化、信息,这是导致童年消逝的根本原因。他的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美国儿童的长期观察,波兹曼列举了以下现象:儿童的服装正在成人化,而家庭、社会对于成人化儿童服饰的追逐乐此不疲;传统的儿童游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活动,而参加游戏的儿童不再看重游戏本身的快乐,只简单的追逐赢得比赛的荣誉;儿童文化也在慢慢消逝,本属于儿童的传统游戏逐渐被成人文化所取代。正如波兹曼所说“放眼看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
对于尼尔·波兹曼提出的“美国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中国学者张文质、林少敏等对比中国儿童的生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后,发出了“保卫童年”的呐喊。教育始终贯穿于儿童成长的整个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这一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怎样拯救童年,怎样呵护童年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电子时代童年消逝的表征
波兹曼从传媒的角度分析认为导致童年出现和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印刷时代之前,成人和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而也就没有儿童和成人的概念。但是随着印刷、书本文字的出现,年幼者必须通过专门的教育获得识字、阅读等技能后才能进入成人世界。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后,信息传播方式以图文并茂、具体形象和通俗易懂为主要特点,年幼者能够比较轻易的取得步入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当这种“通行证”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甚至不再需要专门的教育时,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2]
(一)“玩”的消逝
玩是童年时代最鲜明的特征[3]。印刷时代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虽然无法和现代社会相比,但是,那个时期的童年在精神上是绝对的充实和富裕。童年没有沉重的学业负担、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可以与大自然自由接触、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兴趣爱好,甚至自学成才…….而在现今的电子媒体时代,儿童被家庭、学校、社会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完全没有自主支配的机会。他们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完全没有兴趣的兴趣特长班,要背唐诗、学宋词、读名著,被局限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中与冰冷的玩偶作伴,只能有“动物世界”类的电视节目或者城市中人工改造的公园认识缤纷绚丽的大自然。
(二)“纯真”的消逝
随着社会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对于儿童的印象就是纯真,成人希望拥有儿童般的纯真,但是现在儿童的纯真也正在消逝。幼儿园中儿童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庭和社会的现象助长了独生儿童的自私、霸道之风,类似“孔融让梨”的道德品质只是优良品质的教材被学生学习,并非学会,电视、媒介上的各种杂乱信息都在不断的摧残着儿童的“纯真”。
(三)“快乐”的消逝
现在儿童的童年时孤独的,“421”家庭结构、单亲家庭结构、全托型幼儿园都令今天的儿童缺乏“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兄弟姐妹”和足够的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4]家长为了更好地经济生活不得不减少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整体朝九晚五的工作使他们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他们只能在学校中寻找玩伴,但是却代替不了骨肉亲情。儿童被父母、学校要求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他们的生活已经被“课程化”,无法在生活中体验到同伴间玩耍的快乐,无法体会到与家人相处的幸福感。
(四)“非功利性”的消逝
郭廷艳在她的论文中提到童年的特征时提出,童年具有“非功利性”。儿童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驱动力与成年人是不同的,成年人是为了某些外在目的而进行一些功利性的行为,而儿童在活动时,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活动本身,并没有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支配。但是现在的儿童为了可以看电视而背唐诗,为了新的玩具好好学习考一百分,这些都为孩子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儿童受到媒体、环境的各种诱惑,逐渐开始产生各种功利性的思想和行为而忘记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三、童年消逝带来的社会影响
儿童作为未来的主力军被家庭和社会给予广泛的重视,而童年的消逝带来的社会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童年遭到现代社会的不断侵蚀,同样也会反应在社会环境中。
(一)儿童的暴力情绪和功利性思维
互联网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商品、电视节目、世界新闻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同样,儿童在花花世界中很快接受到这些信息的内涵,他们开始效仿成人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儿童逐渐步入成人世界。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儿童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5]。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并且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被称作“净土”的校园也频频发生暴力事件,早恋、追星、暴力、作秀等成人世界的东西流入校园,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迫成人化,过早的接触了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
现在的儿童从开始上学就被家长提出的诸多“指标”所包围,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从刚懂事开始就被强加给他们,“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些话几乎天天围绕在他们耳边。儿童成为“上学族”,一切行为都要考虑利益最大化,没有利益的事情不做或少做,这样就会导致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萎缩,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也为将来浮躁虚妄、急功近利的为人做事风格埋下了隐患。
(二)成人的性格缺陷
童年的消逝并不仅仅只对儿童产生各种不利影响,更主要的是对由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后的消极影响。儿童过早的融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导致在成为成人后不自觉的怀恋和向往美好而纯真的儿童游戏世界,但是在他们的童年中并未享受到童年的欢乐,因而在成年后积极寻找补偿,如:喜欢看卡通动画、喜欢青涩的服装、喜欢各种玩具、喜欢游乐园等等。除了这种表面上的行为,在性格上,成年人往往不够成熟稳重,他们为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会将自己定位于儿童,从而缺少承担责任的勇气。
另外,由于童年不断的被规定各种路线,缺乏自主选择的经验,在成年后依然缺乏自主性,完全的依赖他人,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被严重束缚。童年时代缺少与父母、同伴一起游戏的情感体验,会在成年后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没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无法胜任成年后的群体生活。对于成功和失败、竞争与退让等方面没有很好地认识,性格上会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四、学校教育在童年消逝中的对策
面对童年消逝产生的众多社会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学校教育,应该从不同角度对童年消逝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进行改革,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为他们的“童年”保驾护航。
(一)寓娱于教,进行“游戏”教育
儿童在童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玩”,随着童年的消逝,“玩“逐渐被作业、兴趣班等代替,儿童缺少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也没有获得在玩的过程中建立于他人关系的过程,这些缺失都会造成成年以后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应开展“游戏”教育。
所谓的“游戏”教育,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丰富多样的游戏,并且从游戏中获得知识、经验、情感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项教育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只能与玩具作伴,缺乏与同伴进行交流、游戏的能力,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与情感,而在“游戏”教育过程中,儿童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上的增长,同时也获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不断的游戏中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情感,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缺失,也为保护童年做出努力。
(二)奉行“爱的教育”,创造温暖校园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成人世界的文化、信息在进入到校园之前都会经过一定程度的过滤,虽然无法阻挡媒体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可以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区分,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他是所剩的唯一的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承认拥有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教给儿童的社会公共机构”。因而建设文化校园,为儿童创造一片“净土”,让儿童在一个温暖、有爱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正因如此,学校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丰富、繁杂的文化信息、人际交往关系,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怎样将“爱的教育”贯彻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怎样引导儿童共建温暖校园就成了首要问题。学校要严格规范教师工作行为、对待儿童的态度等方面的工作,让教师成为优秀的“引路人”、“领导者”。对学生的行为也要做一定程度的规范,娃娃从小抓起,要确保儿童在校园环境中享受爱的教育,为他们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去功利化”教育
在现在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会从各个方面向学生灌输不同程度的功利化情绪。为了升学、就业、前景等各种因素,儿童从小就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各方面压力的迫使下不断成长。由此以后,儿童在成人以后会不断的以功利化的眼光、思维来看待事物,各种社会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风气也日渐败坏。
因而,提倡从学校开始,实行“去功利化”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向学生灌输强功利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学习知识是因为喜欢,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才要进行,并非为了拿奖状、考一百分等等。在这样的不断灌输中,减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逆反心理,同样也在儿童其他问题的思维方式上进行一定的纠正,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结语
童年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经历过完整、健康的童年才能够安全的进入到成人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童年的存在,童年的消逝是可怕的,失去儿童也必将失去成人。只有学校的努力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尊重童年、呵护童年,为成人世界打好基础。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徐萍.童年消逝带来的道德困境与应对措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40~43.
[4][5]郭廷艳.童年的消逝引起的道德困境及应对措施[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7]谢欢.论学校体育在“童年消逝”背景下的教育责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115~117.
2014-11-24
姚静,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 袁晓斌,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G44
A
1008—3340(2015)03—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