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旅游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5-04-02李明宇毛惠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调可持续性

李明宇, 毛惠媛

(沈阳大学 a. 应用技术学院; b.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社会旅游的发展趋势研究

李明宇a, 毛惠媛b

(沈阳大学 a. 应用技术学院; b.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1)

摘要:对社会旅游概念做了明确解释,并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旅游,阐述社会旅游的现状和发掘社会旅游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社会旅游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旅游; 可持续性; 协调; 人文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向前推进,旅游几乎逐渐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旅游的出现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并且旅游一开始也只是上层人员和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休闲活动。然而时至今日,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兴产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享受到自然和人文风景所带来的休闲和娱乐感。旅游自从其产生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不断研究。而“社会旅游”(又名福利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它是指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身体或者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能享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旅游休闲而需要借助政府或其他组织机构的扶持、帮助和补贴才能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休闲和娱乐等[1]。

我国社会旅游概念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第一次提出。面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供给大于需求,社会失业率逐渐增大,海外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继续扩大国内的市场。于是,广东率先提出了政府补贴大众旅游的政策,随后北京、山东等省市也先后提出鼓励公众社会旅游的政策。从此,社会旅游也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 社会旅游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1. 社会旅游的经济学分析

旅游最初是属于上层社会才能享受到的,到20世纪旅游逐步大众化和普遍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旅游逐渐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旅游的存在有其经济根源,旅游的发展与经济学联系紧密。学者们对旅游的研究首先始于经济学相关理论,例如,意大利学者Mariotti(1927)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Lezionidi economiz)一书,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现象。紧接着,专家学者从时间禀赋、工资率与财富收入的关系对旅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是否选择旅游会根据工作和旅游的时间相对价值进行评判[2]。如果旅游闲暇的时间价值低或工作时间报酬高,则会增加闲暇时间去进行旅游,反之,则会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取更高的工作报酬。通过大量的静态研究表明,短期内根据工资率变化,可以得出对应于不同工资率的闲暇时间轨迹;长期看,闲暇曲线呈S型,存在所谓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闲暇悖论”: 随着工资率的增加,工作时间有可能反而减少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3]。

Walsh模型(1986) 研究了收入水平对旅游活动参与率的影响。Walsh模型认为, 虽然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影响人们的旅游活动参与率, 但收入对旅游活动参与率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财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会上升,但是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即使财富收入增加,人们对于旅游的渴望程度却会减少,最终这种需求会成为一种负担,此时效用水平会不断降低[4]。因此,社会旅游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让社会上的这部分人群也可以享受到社会旅游带来的幸福感和娱乐感。

2. 社会旅游的社会学分析

旅游休闲逐步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社会旅游,赋予国民最基本的休息和旅行权利,不仅对社会稳定和提高国民个人福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社会旅游有多种实施方式,但要以真正关心弱势群体的休闲生活为根本出发点。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旅游这一现象。对于旅游消费,有社会学家运用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割论和制度及理论解释了其社会本质[5]。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麦坎内尔提出本真论认为旅游具有“本真性”,人们希望走出自己现实生活的环境到异域寻求“本真性”的体验。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慢慢地开始希望平衡工作和休闲。于是,旅游成为了人们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有社会学家认为,正因为社会财富的增长,旅游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他们认为旅游具有享乐主义的思想,闲暇时间没有为社会创造其应该有的价值,也没能给社会财富的增长起到作用。当然还有学者从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割论和制度激励理论对旅游进行了社会学的剖析。

社会旅游的出现,其初衷是为了使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政府或组织机构的扶持、帮助和补贴享受到旅游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体验。这其中不乏蕴含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社会旅游帮助了底层的无能力支付旅游的人群,体现了人类永恒追求的公平和和谐的思想。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追求社会和谐的体现。社会旅游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整体幸福感,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旅游和一般的旅游不同,它具有普惠的性质和救济的性质。

二、 社会旅游的发展现状

1. 人口现状与社会旅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逐渐步入到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发展后劲不足。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在全国人口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新出生的婴儿数量却在逐渐减少。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后备的年轻力量逐年减少,今后能担当重任的这一代年轻人数量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为社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中需要照顾的人群增加,老年人在退休或生病疗养时会促进社会旅游需求的增加。老年人口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年老后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能力和活力,需要通过社会旅游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体验人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渡过余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迫使我国社会旅游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社会旅游的配套软硬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2. 旅游资源与社会旅游

由于社会旅游的社会性、普惠性和福利性,在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的扶持和帮助下实现的社会旅游带有政策的导向性。社会旅游体现了人类的公平权利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在国家或者组织机构退出社会旅游的优惠政策时,或多或少的带有政策的导向作用。而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成为社会旅游的目的地。在我国老一辈干部或老一辈人由于受到历史的熏陶,他们倾向于回顾历史的发展,通过游览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旅游景点以唤起当时的记忆并教育下一代人。为此,在我国很多退休老人或者政府以及一些机构组织的社会旅游都会选择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或者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旅游景点。因此,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旅游的发展。社会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需要评价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3. 城市发展与社会旅游

社会旅游产业的特性规定了其社会属性,社会旅游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围绕扶持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旅游的目的和享受社会的平等的旅游权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旅游慢慢融入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去了。社会旅游促进城市的发展并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宣传,城市的发展需要社会旅游带来活力和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会给社会旅游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稳固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有其一个城市的内涵,城市的风俗习惯、标志性建筑或风景文化的聚集区,而这一系列的地方为社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旅游目的地,社会旅游反过来也必将促进当地的发展,宣扬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因此,城市的发展和社会旅游有其必然的联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4. 产业政策与社会旅游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旅游产业的独有的低投入、高产出、服务性、娱乐性、高就业行业等特性,使得国家的产业政策偏向于扶持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旅游也是作为旅游中的特殊一类,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和帮助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旅游业的发展。

三、 我国社会旅游存在的问题

1. 社会旅游缺乏可持续性

社会旅游产生有其自身的背景环境,在国际金融危机时,国家希望通过社会旅游拉动内需,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减少失业率,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因此社会旅游的政策性导向,使得社会旅游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社会旅游出现就是为了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像社会精英和上层人员所能够享受的旅游休闲,而社会弱势群体的这种社会旅游是得到政府或组织机构的扶持和帮助才得以实现的,因此,社会旅游的可持续性完全受制于政府和组织机构的政策等[6]。社会旅游所需的政策和优惠以及补助依赖于政府和组织机构。社会旅游的可持续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社会旅游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旅游和城市的发展是应该相适应的,城市的发展为社会旅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社会旅游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也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然而,很多时候,城市的发展只是关注于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而忽视了对城市本身所蕴含的的思想理念、精神品质、城市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没有很好地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社会旅游资源,更多的是钢筋混泥土式的呆板和普通划一的城市规划和形象。因此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存在不协调的关系。

3. 社会旅游重经济效应轻社会效应

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大产业存在,一直以来注重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益。旅游也作为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就业率,清洁环保等特点。为此,国家大力鼓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重点扶持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提升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在利益的驱使下,社会旅游的发展偏向于为社会创造财富,提高旅游产业的盈利。社会旅游原本是为了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使其享受旅游的快乐,打破旅游作为上层社会和社会精英的专利的定势。社会旅游应该更多的考虑其社会性,更多的关注社会旅游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而不应该仅关注其带来的经济增加值。有效促进社会旅游的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只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误区。

4. 社会旅游缺乏人文因素

社会旅游初衷实现人们在旅游上的公平权利,通过政府和组织机构的扶持和帮助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旅游需求,共同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7]。社会旅游的发展缺乏更多的人文因素,使得弱势群体不能更好的主导社会旅游。社会旅游一方面强调政府和组织机构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体现对旅游机会获取的公平性。但是,社会旅游缺乏必要的人文因素,社会旅游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旅游梦,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的现状,旅游需求的数量也不会仅仅只有一次。因此这种短期的满足需求的方式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弱势群体的强大。在旅游景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也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比如在景区缺乏必要的暂歇亭、扶手、栏杆,等等。社会旅游缺乏应该有的人文因素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旅游的扩大。

四、 我国社会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注重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旅游需要更多的关注其可持续性。社会旅游从经济方面说可以促进当地的就业,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然而,由于社会旅游它是政府和组织机构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一种救助和补贴,使得其具有导向性和不可持续性。要想使社会旅游得到稳步的发展,需要确保社会旅游资金和政策优惠的实施。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应该以法规或制度的形式形成一个成文的社会旅游保障体系。注重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有关的法规和制度。

2. 重视城市发展与社会旅游结合

长期以来城市的发展之势关注于其实体建筑的扩张,而没有在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城市功能主要包含:城市是旅游者的活动中心,城市是旅游供应基地,城市是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主体。城市的发展需要将社会旅游的因素考虑其中。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和整体概况代表了城市发展的结果,但是社会旅游发展需要从城市的发展中寻求城市的理念、价值观和城市的文化,等等。

3. 更加注重社会旅游的社会效应

发展社会旅游,其社会效应要远远超出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社会旅游是在政府和组织机构的帮助和扶持下进行的。政府和组织机构的这一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平,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和扶持力度。社会旅游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社会失业率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的稳定,但更多的是体现社会的和谐和对弱者的同情和帮扶。必须更加关注社会旅游的社会属性,积极发挥社会旅游在提高弱势群体幸福指数和精神追求中的作用。社会旅游缓和了社会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矛盾,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和谐的环境。

4. 提高社会旅游的人文因素

社会旅游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实现其旅游的诉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组织机构帮扶下的社会旅游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同情,为弱势群体获取旅游的机会和知识提供了有效地途径。然而,在很多旅游景区却忽视了弱势群体的难处,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文因素。景区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在身体、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困难,为其创造便利的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旅游的人文因素的考虑。

总之,对于社会旅游的认识,可以从其定义、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对其进行考核。在我国社会旅游中存在不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社会旅游的不协调,只注重社会旅游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不能很好地把握人文因素在社会旅游中的作用。实现社会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效的保障社会旅游资金的可持续性,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旅游的扩张,提高社会旅游的社会效益,把握社会旅游的人文因素。

参考文献:

[1] 纪菲菲. 对西方“社会旅游”概念与起源的探讨[J]. 旅游管理研究, 2013(4):24-25.

[2] 王晓红. 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 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 财经科学, 2009(8):56-63.

[3] 林之桂. 从经济旅游至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探究[J]. 现代营销, 2012(11):117-118.

[4] 戴斌. 旅游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 旅游科学, 1998(3):33-36.

[5] 李怀,程华敏. 旅游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8):23-29.

[6] 苏琨,郝索,刘迎辉,等. 福利旅游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1):33-40.

[7] 范玉娟. 社会旅游:关注弱势群体的休闲权利[J]. 旅游管理研究, 2012(1):62-63.

【责任编辑田懋秀】

——————————

On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Tourism

LiMingyua,MaoHuiyuanb

(a. School of Applied Technology; b.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A clear explanation is made to the social tourism concept. The social tourism is analyzed by using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ocial tourism is expound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tourism in China is analyzed.

Key words:social tourism; sustainability; coordination; humanity factor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1-0062-04

作者简介:李容树(1978-),女,辽宁康平人,沈阳大学讲师。

收稿日期:2014-05-21

中图分类号:F 590.8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协调可持续性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植物配置与后期养护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