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深处的徐永昌

2015-04-01邹金灿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派系甲午战争阎锡山

邹金灿

标题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与抗日战争相比,甲午战争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一直持续到徐永昌在日本的降书上签字受降那一刻,才告终结——根据降书条款,日本将霸占了半个世纪的台湾归还中国。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徐永昌的签字受降,其历史意义亦不言而喻。

那么,徐永昌是谁?

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位将军。出生在山西崞县,成长于大同,从军队的杂役做起,最终成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与抗日战争中各大实力人物或者在前线作战的将领相比,徐永昌是一名不显山露水的将军,但不显山露水,不意味着贡献小。在抗战中,他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从事的是幕后工作,其功劳不易为世人获知。在世人看来,他最显著的功业,是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上,代表中国政府签字受降。

徐永昌是一位士人。他喜读儒家经典以及史籍,从他的立身行事来看,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士君子。周公摄政而不有天下,儒家的理念是为天下培养良相,不是怂恿人去称王称霸。徐永昌在辅佐孙岳、阎锡山、蒋介石等人的过程中,尽职尽责、安分守己,出色地完成了“相”的任务。他帮孙岳带兵,一直在军中坚持唯孙岳马首是瞻;孙岳死后,他归附阎锡山,在阎锡山危难之际,出任山西省主席,旋即为阎锡山的复出而奔波,并拒绝培植自己的势力;后来他转投蒋介石麾下,更是为抗战而竭尽心力,内战末期,国民党败局已定,蒋命他去争取傅作义,明知此事必不成,他仍抱病前往,“知其不可而为之”。

徐永昌又是一位军人。由“旧中国”价值观培育出来的他,碰上了民国这个“新中国”。在那个传统价值观剧变的年代,革命之声此起彼伏,各地豪强引兵自重,时有龃龉。徐永昌逆新风气而行,自解兵权,不专属任何一个派系,为国家利益奔走,而各派系的首脑居然也信任他。这样一个没有“实力”的军人,在动乱的年代,尽了守家卫国的责任,可谓功德圆满。

各派首脑礼敬徐永昌,或者还是因为他们也跟徐永昌一样,都是最后一批“旧中国”的人。1959年,徐永昌在台湾去世,蒋介石送的挽联是“怆怀良辅”,阎锡山的挽联写有“事人忠而律己严”,白崇禧送来的挽联则是“出总师干,入掌机枢,晚岁更荩劳,历危夷而一贯;行由正路,居处安宅,平生惟谨慎,淬德业以常新”。这些都是“旧中国”的话语,把它们移用到诸葛亮身上,也一样合适。

前贤作史、读史,着眼于世运兴衰。从徐永昌身上,我们依稀感觉到“旧中国”的衰,看到“新中国”的兴。但“新”和“旧”并非冰炭不相容的两样东西。在今天这个更加“新”的世界里,一样需要“旧”的人,而“旧”的人也一样需要与“新”的世界相融。徐永昌立身的精神、行事的方法,依然值得我们玩味。

猜你喜欢

派系甲午战争阎锡山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学院派系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