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荷一叶馨香脆
2015-04-01南东求
此前我在报刊上,读过王小燕的散文。留给我的印象,清新明快,质朴自然。后来,又在诗词刊物上,读到她的不少诗词,一如她的散文。读她的诗词,很轻松,很愉悦,没有晦涩感,也没有那种时下所说的做秀感。随着她的诗句,你便可以走进她所描绘的田园境界,体验她的诗情画意。
缘事而咏,平实淡雅。这是给我的整体印象。如《宋埠良种场甜玉米示范基地行吟》:“青纱百里蔚成林,布谷催春曙色深。喜雨和风襄助力,秋来遍野拾黄金。”起笔从大景着手,写玉米青苗,一望无涯,蔚然成林,晴空万里,布谷催春,更有喜雨沐苗,惠风吹拂,倾力襄助。因为作了这样的铺垫,所以,定会迎来异日的硕秋,遍野的黄金。回看诗题,便知作者是很用心意的。诗题点明,这是对良种甜玉米示范基地的吟咏。因为是“示范基地”,诗中的“布谷”“喜雨”“和风”,便有特殊的喻意了。而“青纱百里”,便是那“布谷催春”的丰硕成果。全诗所描述的景物,缘事而咏,一气呵成,平实之中,还蕴有几分淡雅。这正如熊文祥先生所说:“我喜欢平实的风格,不见经营而其实隐藏着诗人的苦心经营。”(《东坡赤壁诗词》2014年第2期)文祥先生的看法,道出了作文吟诗的个中奥妙。
作者的《辛卯正月赴菊花之乡福田河建示范茶园感怀》,描写的是示范茶园,也是对时政的正面歌颂,也是缘事而咏。首联“一犁新雨沐农家,野草枯藤探绿芽”,清新而质朴。“一犁春雨”,诗味很浓。正是这春雨的沐浴,即便是“野草枯藤”,也都探出了那一片片嫩绿的春芽。颔联、颈联,写“惠政”,给山乡带来了巨大变化。“千畴菊”“万担茶”,并非为了对仗而夸张,是直写,也是真实的写照。正因如此,才有尾联的山乡情景:“从此春秋随兴至,拾薪汲井煮烟霞。”直述山乡的富裕、农民的安居乐业,享受岁月的安适与恬静。
《下乡杂兴》是王小燕的组诗。这里只选了其中几首。这是作者下乡的真实感受。也是作者对农村生活、乡俗民情的真实描写。作者几乎不作任何渲染,所历所见,直白吐出,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又是一幅幅乡村的鲜活画面。车离了城镇,驶进了菊乡,一眼望去,那迂回曲折的田间小道,那满畈漾出的田田新绿,越过车窗,尽收眼底。走在山岗上,一阵山风吹过,袭来绕臂的清凉;霏霏细雨,湿透行人衣裳;不必忧虑这山风细雨,会给满畈的绿菊带来摧残,因为绿竹林中,早有建好的烤房,会给雨后的菊花,带来百倍的“温暖”。探访田家小坐,可见房前屋后,倚墙红枣满树,鲜花绿草簇拥,家犬迎来,绕膝而待。更有纯朴的菊农,捧上新煮的咸水花生,殷勤款待来客。
我以为作者体会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写作神韵。虽然都是直咏农家生活,直吟山村物事,直抒田园感触,但绝然不同的是,陶翁的笔下,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其描写的田园风景,让人感觉的是荒芜孤寂。而王小燕的笔下,是“十月繁花应满筐”,是“绿竹依依掩烤房”,是“农家总是殷勤甚”,是一片兴旺、欢乐、温馨的乐景。陶翁诗中,吐出的是欲远宦海之后的激愤,而王小燕却是走进菊乡之后的热爱。因为她的笔下,倾吐的是山乡农家,丰收之后满怀喜悦、热情待客的心情。同时,也道出了农家素有的纯朴善良的品质。显然,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真实写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诗中也写出了农家的忧虑。如《春旱》一诗,因为天旱,虽是丽春,却柳屈千枝,尘飞两岸,刚历严冬的春苗,正当花黄的油菜,却得不到春雨的滋润。所以作者吟出:“只盼清明扬透雨,丝丝润我后村田。”这是对大自然的渴盼。而《下乡杂咏》中“收成丰欠休相问,不及泥工半月多”,则写出了社会对农民的不公平。显然,这是作者对社会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这是对社会的渴盼。
正是这样质朴而自然的倾吐,更可看出,作者对山乡农家的真挚情感。而这真挚情感,源于作者对山乡生活的长期了解。作者出生农家,长于农家,毕业于农校,后又工作于农业部门。应该说,她是一位具有文化素养的特殊的“当代农民”。她对“三农”的深入了解,对站在垄亩上耕作的农民,自然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她站得高,望得远。所以,她的诗作,既能写出山乡变化的背后,党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和作用,也能写出农民生活中的喜与忧。所以,她的田园诗词,更能较深地反映当代田园生活的真情实景。
随情而抒,清新明快。可以说,这是作者给我的深层印象。这得益于作者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传统诗词,尤其强调语言的艺术性。田园诗的语言,自古以来,因其吟咏对象的特殊性,即以自然山水、乡村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将细腻的笔触,投向恬静的山林,闲淡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倾泻诗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对恬淡平和生活的向往。故其作品的语言,随情而抒,多呈现自然清新、轻松明快、韵致高远的特点。可以说,王小燕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语言清新,要在一个“新”字上。出语新奇,贵在炼意。这须具功力,需要才气,亦需磨砺。这当然不易。王小燕的语言,固然还显稚嫩,但她在努力。她的咏物诗,可以看出她的经营。如《栀子花》:“和风缕缕送晨光,苦雨新晴正艳阳。邻里植花窗户后,一盆栀子一楼香。”栀子花,本是乡村极普通之花。但进入作者视角后,吟进了诗里,可就别有情致了。连雨之后,晴空万里,一派清新,邻里窗前,那栀子花吐出的清香,溢满楼院,缕缕春风吹过,阵阵清香,溢过院墙。这乡村的春意,芬芳馥郁,沁人心脾。诗的语言,是鲜活的,清新的,自然的。尚如《菩萨蛮·福田访菊》词:“福田山上天飞瀑,福田山下生佳菊。菊饼沐秋阳,家家门带香。蜂儿追逐我,共采花千朵。归去笑陶家,南山空自夸。”简直是快人快语。轻松愉悦的心情,清新明快的诗语,让人读了,如一泓飞瀑,从天而泻,心中块垒,涤之干净。王小燕的《童年组诗》,这里也只选了几首。其语言,也是一样地畅快淋漓。读着她的诗句,一位天真活泼的山村小姑娘,扎着冲天的小辫,赤着嫩嫩的小脚,从《下秧田》诗中,向我们乐巅巅地走来,站在面前,嚼着甜脆的荸荠,带着一嘴的清香,溢出满口的泥花。一会儿,她又溜着铁环,从村北穿过,飞过村南的稻场;一会儿,她又爬上山岗,采满了夏枯球,捎到公社卖了,先尝了冰棍,再买了食油回家。最让她陶醉的是,像鼻涕虫一样,缠着邻家兄长不放,为的是要看那本《隋唐》小人书。詩的字里行间,不显半点雕琢痕迹,平实吟来,却情趣盎然,清新洒脱。乡村小姑娘的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勤劳向学,读来如立眼前,格外逗人喜爱。
概之王小燕的诗词,无论是缘事的述写、画面的描绘,还是情感的倾吐、语言的表达,我以为皆具有一种朴素美。写到这里,我记起许多年前,陈明刚先生指导我的散文写作时,曾说过一段话:“自然朴质永远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艺术呵!应该说,朴素美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我以为,南东求的散文还没有达到这种艺术美的境界,但是作者怀有此种追求,作者为人具备了朴素的品质,他的散文亦具备了朴素美的基本品格。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和大红大紫的文坛角斗中,抱朴如石多么难能可贵呵!”虽然陈先生谈的是散文,但诗词创作亦是如此。因此,我想将陈先生这段坦诚之语,再转送给王小燕。相信她经过日后的勤奋与磨砺,不断提高诗学素养和创作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诗词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