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4-01陈玉香
陈玉香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当前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实例分析,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并从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扶持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现状 对策
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1]。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全国各的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累计有15家企业上市[2]。河南省的产学研合作也日渐活跃。
1 河南省产、学、研的合作现状
1.1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2012年度河南省协同创新项目13项,汇集17所高校,20家科研机构,25家大中型企业和6个省辖市政府,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上半年17个单位62个项目达成产学研合作。2014年河南省116项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95家企业,拟投资5.9亿元。
1.2 企业合作单位从名牌高校向省内高校转移。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提供的2001年资料显示:河南省企业产学研联合以与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突破口,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式签署了一大批合作协议。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省内高校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涌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批省内老牌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不断的有新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项目问世。
1.3 高校合作企业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产学研合作,与地方中小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周口师范与河南康达制药共建“产学研基地”;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其他高校和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组建了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河南环宇、科隆等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结成全省协作联盟;许昌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又有新突破:北宋钧官窑窑炉重建工程启动;郑州大学与河南中能光伏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多所高校建起了大学科技园,吸引项目及企业入驻,能快速实现科研与产业成功对接,为“智力”孵化找到了出路。
1.4 地方政府牵线搭桥,共建成产学研基地。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搞活地方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搭台为企业和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始了政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2014年河南建成4个大学科技园,专利技术找“婆家”不再愁。安阳市发改委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牵头组织安阳工学院与安阳市科创公司、高新区创业中心联合建设高精密电主轴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河南翔宇医疗公司联合建设智能康复医疗设备安阳市工程实验室。郑州市高新区携手郑州大学政产学研全面合作,80%以上的高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濮阳市已有260家企业与185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项目325项,引进新技术、新工艺222项,项目总投资达35.7亿元。济源市与河南财税高专开展产学研合作。由省科技厅主办的2013中韩区域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集群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豫访问的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代表团分别与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省社科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搭建起双方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1.5 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项目应运而生。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初见成效,高校与企业就新兴产业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河南师范大学联合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产学研合作,所产电池隔膜占国内半壁江山。河南科技大学:参与“激光雷达材料”分析及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与宇通客车共同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基于郑州示范城市的电动客车与支撑平台综合示范”;与中航锂电共建“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新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与新乡市太行佳信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了电源智能充放电检测系统;化学化工学院与新乡市胜达过滤净化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新型膜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2 存在问题
2.1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首先,输入企业的研发人才缺乏。河南省目前有科研机构8所、本科院校54所、高专高职66所,其中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研单位有21所。多达120所本专科院校的总体数量不在少数,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亦不少,但由于现实原因,人材培养的层次不高。在54所本科院校中,仅有1所211工程院校,985高校数为零。而这些本科院校中多数为新建本科院校,与专科学校一样,他们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为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科研人员。这样长久以来,直接导致了企业研发人才的不足,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次,中小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由于受现实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天生的在人才、资金方面较为匮乏,使其在创新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企业,其经营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追逐利润,面对资金和人才的长期付出,却看不到利润的情况下,他们无心更无力继续遥不可及的梦想,倒不如直接收购现成的专利创新成果来的痛快。有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平均科研经费投入与收入比还不足1%,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了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还不到30%,很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endprint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是他们的工作,而当前的评价体制、晋升职称时考察的是其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开展科研项目的多少、科研项目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不是看其科研成果实际转化为生产的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科研人员多数注重学术研究,在人际沟通方面不太擅长,不注重项目的对外宣传和推广,也造成了多数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2.3 产学研合作多为短期、单一形式。企业的盈利目标决定了企业倾向于投入低产出高的、短期收益的项目,不愿意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长线产品上,这使得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以技术转让、项目买断形式等为主。造成了产学研项目缺乏长期、深入的合作,科技创新缺乏可持续的动力。
3 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环节。当前高校的课程安排上,多以理论教学,忽视创新实践对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教学内容陈旧,科研与教学脱节;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教学大多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少,思维的发展受局限。
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解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的机会;设立创新类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如新乡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实践育人,包含有: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在专业生产基地实习,科技实践,通过听科技学术报告、成立科技创新协会和科技攻关小组、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知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管理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及自我管理等锻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业实践,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组建创业团队、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等。这种实践育人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注重与中小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共建。大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必要的合作场所和技术设备,容易吸引到高素质人才,通过合作能从学研机构那里获取较多的技术和经济利益,因此更倾向于参与产学研合作;而小企业受到资源的限制,员工的素质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产学研的合作效果,成为削弱小企业合作意愿的潜在因素。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省共有中小企业41.53万家,占河南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从业人数1203.35万人,完成增加值8772.95亿元。中小企业贡献了该省57.1%的地区生产总值、77%的出口、70%以上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新增就业,成为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承担着地方GDP一半以上的贡献,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高校与中小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共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加强人才交流。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去兼职,有利于科研人员把握市场脉搏,了解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制出贴近企业、适合生产的“接地气”应用型科技创新项目。
合作培养人才。建立订单班,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大学教授到企业授课,提升企业职业文化素养;企业派遣科研人员到学校进修提高,同时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科研机构挂职,到高校兼职教学,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培养学生;加强三方人才相互间的流动,同时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了解生产行业了解企业的学生。
3.3 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创新环境,促进成果转化。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创新离不开钱,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高校、研究机构,离开了资金,所有的研发、新项目上马都等于空谈。应给予中心企业在贷款担保、税收等方面一定的政策上的扶持。除此之外,金融部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在搞好认证的前提下,可以降低贷款门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风险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良策。通过建立创业基金和为之服务的投资银行、融资市场和各种基金机构等进行风险投资,给予企业方面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3.4 政府参与,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往往难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要想其良性运作,必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这就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用户等多主体,也就是所谓的政、产、学、研、用等。归根结底,企业的良性发展,解决地方就业、创造税收收入等方面,也是地方政府的良好政绩。
3.5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产学研合作要想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激励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激发创新的动力,保证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持续稳定开展。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需要合作双方相互协商分险共担,收益共享,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降低整体风险。投融资机机制,充足的资金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建立一套有效的融资投资体系,保障后续研发的进行。中介机制,有专门的科研中介为新科技代言,起到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产、学、研、官、金”缺一不可。为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以引领地方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协调支持为主导,以学校科研平台的持续创新为保障,以企业的合作为支撑,以集团军式的协同攻关为手段,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实现了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可持续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郭广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展望.http://www.netbig.com/news/5221/.
[3]董娜,王清连.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10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