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卢卡奇物化理论视角下的《波士顿人》
2015-04-01王跃洪,朱绪
摘要: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研究发现,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友情被物化,这有助于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对国内詹姆斯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5)03-0238-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3.008
On Henry James’s The Boston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rg Lukacs’s Reification Theory
Wang Yuehong,Zhu X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Georg Lukacs’s reification theory,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phenomena of reification in Henry James’s mid-term work The Bostonians.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fter the Civil War produced much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that the natural and traditional human relationships like kinship and friendship inevitably have been objectified.Our work will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postbellum social spiritual outlook in America,which is also a complement to Henry James studies at home.
Keywords: Georg Lukacs; the phenomena of reification; Henry James; The Bostonians
收稿日期: 2014-09-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成果之一(14ZS119)
作者简介:王跃洪(1955-),女,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学。E-mail: wangyhx@163.com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20世纪最有影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之一,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在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1971)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的概念,“他从对商品关系的剖析出发,指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 [1]。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就是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2)“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也就是说“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对立” [2]150。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遍布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化了的客体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控制、支配人们的思想,使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扭曲人们的精神生活。《波士顿人》(The Bostonians 1886)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之一,受到西方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菲利普·拉赫夫(Philip Rahv)认为这部小说指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弊端 [3]。莱斯利·佩蒂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作品中女权运动者最终失败的原因 [4]。I·F·A·贝尔通过分析男主人公巴兹尔的田园式语言揭示了人性的自我膨胀 [5]。比较而言,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仅有几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波士顿人》是詹姆斯创作的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他想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中“最显著”、“最具特色”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女性的状况” [6]。内战后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迅速物化的趋势,在物质、金钱和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也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小说的主人公维蕊娜·塔兰特就在这种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下陷入了各种利益冲突和斗争的漩涡。父母把她视为赚钱的工具,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奥立芙·钱塞勒把她当做施展自己抱负的棋子,周旋在维蕊娜周围的追求者也各怀目的、动机不纯。本文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特别是人物之间关系的物化,旨在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对国内詹姆斯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
(一)《波士顿人》中亲情的物化
亲情的物化,即亲情的商品化,指家庭成员以金钱和利益为出发点,利用亲人身上的“物”来换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另一“物”,使亲人之间自然的情感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在《波士顿人》中,女主人公维蕊娜·塔兰特(Verena Tarrant)父母最大的追求就是金钱和地位,女儿维蕊娜是他们获得“金钱和地位”的工具,维蕊娜的演讲才能成了他们换取金钱的“商品”。他们带女儿奔走于各种演说集会,出售女儿的“才能”。塔兰特夫妇甚至还用女儿维蕊娜的长期监护权换取了钱塞勒的一张支票,使维蕊娜成为了钱塞勒的附属物。正如卢卡奇所说,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行为已经同人的本身相对立而变成了商品,“人的能力、活动、关系越来越与自身相分裂和疏离,人的一切变成了商品的筹码,成为有价的,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 [2]49。塔拉特夫妇为了金钱视父母的责任于不顾,拿自己亲生女儿作交易,使父母与女儿之间的亲情成为被出卖的商品、被物化的对象。《波士顿人》生动地向读者刻画了“他(Henry James)的时代”,比詹姆斯作品研究者迄今所认识到的还要深刻 [7]。
巴兹尔·兰塞姆(Basil Ransom)是在内战中失去了家园和财富的南方人,他应远房亲戚钱塞勒的邀请来到波士顿,钱塞勒的本意是希望能给予这个在内战中失去一切的表亲一些关心和帮助。但是兰塞姆痛恨北方、也痛恨他的北方亲戚钱塞勒,并想方设法去报复她。两人矛盾和冲突都集中在对维蕊娜的争夺中,钱塞勒看中了维蕊娜的演讲“才能”,她直接用“金钱”得到维蕊娜。兰塞姆为报复钱塞勒,想办设法去争夺维蕊娜。相对于失去的财富,血缘亲情在兰塞姆眼中变得一文不值。苏安·伍尔斯滕霍姆指出该小说是在揭示价值观及道德观念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 [8]。
(二)《波士顿人》中友情的物化
单纯热情、具有非凡演讲才能的维蕊娜,先是被其父母物化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后来被所谓的“朋友”钱塞勒物化成为传递其女权思想、获取名利和权力的工具。
奥立芙·钱塞勒(Olive Chancellor)是战争的胜利方———北方的一位代表人物,新一代非常偏执和自我压抑的女权主义者,她有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出色的演说才能,她需要利用维蕊娜宣传妇女平等、妇女自由的女权思想,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钱塞勒用钱把维蕊娜的一切都置于自己的监管之下,她甚至要求维蕊娜发誓“放弃一切” [9]75,以实现她们之间“心灵的结合” [9]70。单纯的维蕊娜被朋友钱塞勒物化而丧失了自我,为女权事业演说取悦她的朋友钱塞勒。
钱塞勒和女权主义者伯宰小姐之间的友情,也因钱塞勒对物的追求而扭曲。伯宰小姐是上一代女权主义者的代表,她始终保持着上一代的传统精神,“每当她有钱的时候就会把钱捐赠给黑人和难民” [9]25。而钱塞勒则深悟名利的重要,她认为“要想成名,要变得伟大,就要有用就得有权” [9]137,她为了个人名利而奔忙,女权运动只是她满足个人欲望的途径。钱塞勒的姐姐卢纳夫人就曾提到,如果钱塞勒和她的朋友掌控了政府,他们会比历史上出名的暴君更糟糕 [9]140。钱塞勒和伯宰小姐这两代改革者之间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献身女权事业的动机也大相径庭。伯宰小姐尽心尽力地投身女权运动,但是她不了解她所处的时代,不了解新一代的女权主义者,所以她的付出显得有些盲目和一厢情愿。钱塞勒要满足的是个人欲望,她把伯宰小姐当做自己的棋子,把伯宰小姐在女权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看作是“物”加以利用。正如卢卡奇所认为的那样:“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10]卢卡奇认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北方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在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一大障碍的同时开始了科学革命,高水准地完成了美国的近代工业化,美国自由资本主义也开始步入现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美国的19世纪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极不协调的年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 [11]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物化”,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詹姆斯深感物质对人们道德的腐蚀和侵害。他在《波士顿人》中把人与人之间的物化现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以下将从道德的沦丧和个人自由的消失两个方面探析作品中物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二、《波士顿人》中物化现象的社会渊源
(一)道德的沦丧
南北战争后,传统的美国精神受到了威胁,人们逐渐被各种欲望所控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根深蒂固地沉浸人的意识里” [12],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取代了爱默生时代的自力更生精神 [13],人们为了获得金钱而不择手段,亲人或是友人也成了可以利用的工具。詹姆斯的《波士顿人》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作品中塔兰特夫妇、奥立芙·钱塞勒和马提亚斯·伯顿等人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当时美国民众的精神面貌 [14]。
在《波士顿人》中,所有企图利用维蕊娜谋取利益的人都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扭曲的社会道德观: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也被认为是道德的、正确的 [15]。他们都把维蕊娜当做是“物”,或者是获取金钱和利益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说,得到了维蕊娜就等于获得了成功和社会地位 [16]。贪婪与私欲构成了社会中主要的物化意识,正是这种物化意识腐蚀了亲情和友情。塔兰特夫妇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丧失了人性,竟然把独生女儿的监护权售予他人。被维蕊娜视为好友的波士顿女权主义者奥立芙·钱塞勒利用她和维蕊娜之间“充满利益”的所谓友谊,把维蕊娜当作自己的传声筒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物化使人成为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则由人或者说社会舆论产生 [12]134。类似《波士顿人》中伯顿一群人,无视职业道德,毫无廉耻地打探、出卖他人隐私以谋取钱财。媒体的不负责任、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道德沦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波士顿人》表现了人物欲望、性别和权力的斗争 [17],揭示了内战后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沦丧。在作品中,每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在寻找获得成功的捷径,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他们沉溺于冠冕堂皇借口遮掩下的不道德行为,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腐蚀了人性,颠覆了美国人引以为豪的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正如伯纳特所说,包括《波士顿人》在内的詹姆斯中期作品揭示了他对当时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18]。詹姆斯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19]。
(二)个人自由的消失
个人自由是美国民族文化中的核心观念,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受到商品经济规则的制约,不同程度地丧失了个人的自由。
维蕊娜·塔兰特天真善良,是作品中唯一一个没有个人私欲的人,她本应享有充分的自由,但事实上她却是个缺少自我、没有个性、最没有自由的人 [20],她在心理、经济和身体上都受到操控 [21]。有学者认为,《波士顿人》就是维蕊娜被诱拐和奴役的故事 [20],她起初受父母控制,随后被奥立芙·钱塞勒买走,最后成为兰瑟姆报复钱塞勒的工具。维蕊娜失去个人自由,轻易地被他人物化和利用,主要是因为她缺少自我意识,过于依赖他人。起初她依赖于她的父母来唤醒她的演讲才能,后来依赖钱塞勒参加女权运动的演讲活动,最后她又依赖兰瑟姆为她提供感情依靠和生活支柱。詹姆斯塑造的维蕊娜表达了他对当时女权运动的看法和他对当时妇女的同情,他认为维蕊娜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自我意识并没有觉醒。
奥立芙·钱塞勒与维蕊娜相比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经济和心理方面都比较独立,但她被追求金钱和权力的野心所束缚。尽管她想成为女权运动的领导者,想为妇女解放做出贡献,但最终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就像她利用维蕊娜一样,法尔勒是“利用钱塞勒赚钱的人” [22]。从这个意义上看,钱塞勒也是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
巴兹尔·兰瑟姆同样没有个人自由。兰瑟姆在内战中失去了财富和家园,工作上的失败和生活上的挫折使他无法在北方的城市生存,他既痛恨北方更痛恨他的北方亲戚钱塞勒。由于被仇恨所控制,因此当他意识到钱塞勒利用维蕊娜来推动女权运动的时候,他找到了报复钱塞勒、报复北方的方式,由此引发了他与钱塞勒对维蕊娜的争夺战。尽管兰瑟姆最终获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但是他既没有改善维蕊娜生活上的窘境也没有给其带来自由和幸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其内心仇恨的驱使。
钱塞勒和兰瑟姆被野心和欲望所操控,“虽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自身利益行事,实际上大家都受限于市场及经济机器所代表的无形法则” [15],变成了为个人欲望服务的机器而失去了自由。詹姆斯在一种社会普遍欢呼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时代冷静地揭示出潜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霸权危险 [23],代显梅指出面对吞噬人性的商业文化,没有足够知识和分辨力的美国人不知警惕人性的黑暗面,同时低估周围人自私贪婪的意图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和利用 [16]。
三、结束语
詹姆斯的《波士顿人》以19世纪美国废奴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中心波士顿为背景,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种种物化现象,揭示了现代社会潜在的精神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本文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从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分析了《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分析了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物化现象的社会原因。这对于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与探索,深入研究亨利·詹姆斯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