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为18.26亿亩耕地划等级
2015-04-01
昨天,农业部在其网站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公报》反映了全国各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部决定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
耕地质量划为十个等级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把全国18.26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公告》称,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公报》还依据全国农业综合区划,对全国九个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分述了各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及主要生产障碍因素等。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历时10年完成,随后农业部组织专家学者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报》的发布有利于全面反映各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为各地有针对性地做好耕地质量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退化令人忧心
前不久,农业部召开的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传出的消息,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这不仅严重影响耕地产出,而且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耕地质量专家指导组徐明岗用“三大”“三低”描述目前我国耕地存在的质量问题:中低产田
(下转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