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建设初探①
2015-04-01刘聪
刘 聪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10128)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学风形成和集体观念树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当前社会各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即将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寻新的突破口,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通过“群体”“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来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又受制度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个体认知因素、个体行为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个体”“群体”与公寓“文化”构成一整套学生公寓生态系统,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1 文化
《辞海》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给“文化”下了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2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有关生态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和适应生态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生态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一般由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产品、生态产业和生态制度组成,形成生态文化的有机整体。
1.3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
学生公寓文化是学生以公寓为主要空间,在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旨在构建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公寓文化氛围。
2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为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现状,笔者对长沙市星沙两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较全面地掌握了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2.1 学生公寓精神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推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呈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一是个人主义泛滥、集体观念淡漠;二是自由主义严重,纪律观念淡薄;三是心态情绪不稳定,缺乏理性思维。调查显示,20.4%的学生在公寓生活中体现出个人主义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12.5%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32.6%的学生表示存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阻、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惑,且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排解。
2.2 学生公寓软件贫乏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硬件建设较齐全,但其文化设施、绿化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不到位,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难以深入发展。调查显示,30%的学生对学生公寓绿化环境和休闲设施的配备不满意;32.5%的学生对学生公寓公共环境和卫生状况不满意。
2.3 学生公寓制度滞后
高职院校对学生公寓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公寓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或没有独立设置;二是公寓管理队伍不完善,未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合力;三是公寓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系统科学、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致使公寓文化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显示,62.3%的学生表示班主任、辅导员从来没有去过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问题;35.8%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公寓文明建设活动效果不明显,仅流于形式。
2.4 学生公寓行为失调
学生在公寓的学习与生活较“课堂”相对自由,自主时间较多。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力较低、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在宽松舒适的公寓内,学生极易出现放松懈怠、不求进取、封闭自我等心理问题,导致大量“问题”寝室出现,如“上网成瘾型”寝室、“逃课型”寝室、人际关系“失调型”寝室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公寓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悖离。
3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策略
加强学生公寓生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从公寓主体培育、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进行对策分析与研究。
3.1 培育和谐的公寓主体
3.1.1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精神
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1]。生态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2]。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要加强生态道德理念教育。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大力探索学生自主育德新路径,强调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在德育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生态德育的目的是通过生态德育的实施,塑造受教育者良好的生态德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习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即道德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由知到行的过程[3]。推进生态德育实践,应与学生公寓特色文化及公寓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认同德育目标,自觉践行德育规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和谐精神的人。
3.1.2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心理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8%的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并不会主动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求助,且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排解。通过与我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谈话中了解到,学生公寓是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发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应以学生公寓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和谐心理。
首先,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完善心理咨询进公寓的组织结构。其次,利用公寓宣传栏、橱窗、广播站等载体,结合重点时段和学生公寓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再次,开展公寓区“主题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 营造和美的公寓环境
3.2.1 加大物质投入,建设和美硬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寓物质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生态主体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由学生公寓面积与地貌、建筑样式与布局等物理、地理环境构成。
建设和美硬环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和维护好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物质环境,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公寓物质环境,以满足学校发展和育人的需要。二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2.2 注入特色文化,构建和美软环境
软环境指的是学生公寓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软环境建设。要树立生态文化品牌意识,与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相契合,与学生专业、学科特色相结合,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以活动为抓手,使学校特色文化深入人心。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公寓文化活动,仅有32.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究其主要原因是主题不鲜明、内容不新颖、活动质量不高等。
3.3 构建和合的公寓制度
3.3.1 贯彻“以生为本”,健全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优质化服务的保障。一方面,坚决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坚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者,树立“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3.3.2 注重“全员育人”,确保制度实效
构建和合的公寓制度文化建设,需整合全校资源和力量,齐抓共管,真正做到全员育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形成管理—教育—服务—评价—奖惩的良性互动机制。设置公寓管理办公室,全面督导全校学生公寓日常管理、生活服务和文化建设;各系具体负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后勤或物业管理人员应以服务学生为主,行使管理、服务职能;班主任、辅导员对所带班级学生的行为品德和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成绩作为学生奖惩的依据之一。
3.4 倡导和睦的公寓行为
3.4.1 榜样示范,推进公寓党团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是鼓励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创新学生党组织设置形式。在公寓建立基层学生党支部,设立学生党员活动室。通过基层党组织将不同系部、专业的同学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力量,共同为公寓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将党建文化注入公寓文化生命体中,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公寓文化发展。实施“党员寝室”挂牌制度,开展“红色之星”党员寝室评比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4.2 主体自律,加强学生自治管理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3.9%的学生认为在公寓建立党团组织或学生公寓自治组织,能起到带动公寓成员积极性、提高整体凝聚力的作用。通过组建公寓自治组织和党团组织,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和党团组织的监督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3.4.3 群体共生,提高整体文明素养
公寓文化活动不能仅局限于举办一个公寓文化节,应从多方面入手,对现有公寓文化活动载体进行改革创新,千方百计挖掘新的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可根据学生专业、年龄和性别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作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学习他人、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团队意识,提升整体文明素养。
[1]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36-37.
[2]李锁华.论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评论,2000(4):36-39.
[3]郭昭君.高校生态德育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