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的统一①
——对“生活与哲学”教学策略的再思考
2015-04-01刘慎展
刘慎展
(胶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山东胶州26632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①
——对“生活与哲学”教学策略的再思考
刘慎展
(胶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山东胶州266323)
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特别的教学工作。鉴于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阅历,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入手来感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与精髓。通过生动的现实问题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树立哲学思维。
生活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教学
“生活与哲学”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的一门学科。就本学科的深刻性而言,以高中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要真正明白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感叹“哲学是神秘遥不可及的,是无用的”。新课改下的哲学教学要达到高效课堂、愉悦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哲学”,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指导力量,就要做到三个“统一”。
1 注重学生生活,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不是一般的学科,其语言理性、严密,富有逻辑性;其术语学生平时很少见到,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其理论又非常抽象,晦涩难懂。同时,哲学内在地包含着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哲学源于生活[1],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生活其中,哲学知识源于其中、渗透其中。因此,哲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突破口,教学流程、教学情景、探究活动等都应联系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鲜活事例,为枯燥的理论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生命力,设法把深奥的哲理具体化、形象化[2];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悟,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哲学,从而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例如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笔者引入了“钓鱼岛问题”。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我国外交部对此发表严正声明:日方此举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多地民众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抵制日货从旅游、汽车行业蔓延至药业、建筑业,甚至金融业。
探究问题:“钓鱼岛问题”会在哪些方面产生什么影响?请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因为这一问题在当前社会上影响很大,学生很感兴趣,认真查阅资料、精选论点;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而且也在活动中再次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 注重学生的体验,达到获取知识和拓展思维的统一
哲学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课程,哲学教学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哲学思辨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要能引导学生思考、体验、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到那些观点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进而使这些观点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演绎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事例,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课前我让学生到花园中采回他们喜欢的树叶,让他们比较这些树叶的异同,探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学生对这两句拗口的话感觉很新奇,议论纷纷。笔者趁机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和提升,让学生在思辩中确认观点、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和提高素养。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学问[3]。巧妙的教学不仅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更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什么是智慧,进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从高层次的思维层面来把握哲学,达到获取知识和拓展思维的统一。
3 注重学生的兴趣,达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哲学非常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这些原理进行讲解和分析?不少教师的基本方针就是变“抽象”为“形象”,尽量为学生提供与原理相关的典型、直观的感性材料(例如漫画、诗词和成语、寓言等趣味材料),将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趣味化,力争使学生在抽象原理的学习中可视、可想、可感,这确实是不错的做法。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老师的做法却不尽人意。例如学习“联系的普遍性”时,有一青年教师在出示了漫画《我的早餐呢?》:“打猎—鸟死—虫子多—粮食减产”就问学生体现的原理,而学生不加分析直接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显然,这太委屈了那幅寓意深刻的漫画了。这种既没有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哲学内涵,也没有结合所学原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的做法,不仅会矮化了哲理,使之陷入庸俗化、生硬化,更失去了哲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对哲学原理和趣味材料本身都要深入准确地解读,恰当科学地分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的真理性、深刻性,达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哲学的智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离不开生活,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中去印证、理解原理的层面上,还应回归于生活,展现它独有的智慧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只是某种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东西,而是照亮他们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例如,在明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后,可以让学生制定每天或每周的学习计划,并让他们根据变化及时修订计划;在运动会来临之际,让学生运用“系统优化法”使本班级在比赛中发挥最大优势……所以,哲学教学还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感悟中升华理性,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最终使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其实,“生活与哲学”并不神秘,离我们也并不远。它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教学若能始终紧扣学生生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生活的主题中,关注学生的兴趣与体验,就能实现学生生活、学科知识与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有机统一。
[1]袁明霞.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更有哲学味[J].基础教育研究,2013(3):44-45.
[2]方娜.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谈《生活与哲学》教学[J].现代教育,2012(1):81-82.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先浩.生活与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校对龙四清)
G63
A
1674-5884(2015)12-0011-02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12.004
20150828
刘慎展(1969-),男,山东胶州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