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教进非公应抓好亮点,还是追求覆盖?
2015-04-01■刘然
■刘 然
远教进非公应抓好亮点,还是追求覆盖?
■刘然
案例链接
某市启动了远程教育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本以为非公企业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会太“热情”,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些企业对于党建工作和远教工作的需求大大超出了组织部门的预期。面对这种“意外”情况,该市组织部门内部就“如何应对”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远教进非公无论是对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情,因此组织部门应借此机会迅速拓展远教覆盖面,这样有助于产生更多学用成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远教如果无限制地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势必会造成管理真空,管理跟不上,那站点的建设就没有意义,因此远教进非公还须一步一个脚印,不妨先抓好样板工程,再循序渐进。这两种观点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只是实施方法上有所不同。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远教走进非公有制企业呢?且看他们是如何阐释各自观点的。
正方扩大非公站点覆盖面,有利于为非公党建营造良好氛围
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远教的资源优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非公企业对远教青睐有加呢?他们看重的是远教对于企业管理层面所能发挥出的特殊作用。而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更多抓手。于是,远程教育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便有了契合点。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对远教的需求,恰好也给远教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小型非公企业基本上处于一种作坊式的管理状态,面对几十名员工或近百名员工,这种管理还是有效的。但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员工也越来越多,原来那套“家规”就不怎么管用了。实践证明,在企业内部广泛推动党组织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这也是非公企业对远教表现出强烈热情的主要原因。企业的需求很单纯,我们就没有必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应该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吸纳更多非公企业,使之通过远教平台与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
实际上,非公站点覆盖面的扩大是迟早的事情,反对者无非是担心摊子铺得太大,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种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定风险,因为有风险就畏首畏尾是不可取的。就远教进非公综合评估,其利要远大于弊,我们总不能因为几块坏砖就放弃盖楼吧?另外,组织部门在工作中也应逐渐摒弃一些家长作风,不要什么都插手,只需为服务对象搭建一个可控、友好的平台即可。至于怎么把平台利用好,可以让企业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唯此才能让远教遍地开花,才能让远程教育平台真正成为党组织与非公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反方把好企业准入质量关,让远教平台发挥最大功效
远教进非公无论对远教还是对企业都是好事情,在这一点上,我方与正方观点并不矛盾。但我方不赞成非公站点建设的盲目量化,否则很容易把好事办成坏事。
首先,不给非公企业设立准入门槛,就很难避免滥竽充数者进入行列。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有意愿在自己企业中建设远教平台的单位有400多家。无论是谁,也不敢保证这400多家企业的目的都是单纯的,其中肯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他们对远教不是真需求,而仅仅是想给自己的企业再多增加一件华丽的外衣。如果我们不把好质量关,这样的企业势必影响其他企业对远教平台的信任,进而影响远教进非公的整体效果。
其次,非公站点增速过快,很容易造成组织部门的管理真空。远程办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便技术上能提供一些保障,但这么多站点由一两个人管理,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照顾不过来。这就好比小马拉大车,刚开始还能走几步,但久而久之肯定因不堪重负而被拖垮。
我方认为,只有采取科学的办法,才能让远教进非公真正体现出实效。什么科学办法呢?实际上就是做好样板工程。既然企业对远教的需求有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企业性质、需求的不同给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些分类中挑选条件最好的打造成非公示范站点,再利用示范站点的引领作用来推动非公站点的全面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管理上出现混乱,让远教进非公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任何的急于求成,都容易将事情导向相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