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基层公务员心理特质与调适
2015-04-01赵明尧孟令国
○赵明尧 孟令国 丁 丁
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务员不仅肩负着日益加重的工作负荷、面临着日趋严苛的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而且还面临着自身知识结构转型、能力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缓压能力弱等问题,由此还引发了抑郁、甚至自杀等系列恶性事件。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不仅是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不断提升政府效能的需要,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因此,加强对转型期基层公务员群体心理特质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务员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价值的困局。近年来“公务员热”现象的出现,公务员考试几乎成为世界最难的考试之一,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毫不为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报考人数144万,平均录用比达88:1,竞争最激烈的岗位达到7192:1。可以说,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几乎都是“精英”分子,社会评价及个人期望很高。但现实却并不如此光鲜,据人民网调查,薪水低、工作难、心情烦,成了不少基层公务员的普遍状态。尤其是自2013年底中央“八项规定”等相关制度出台后,隐性福利消失,管理规范更严,工作责任更重,让诸多基层公务员深陷“围城”困局。在与朋辈群体的横向比较中,基层公务员群体不仅不能感受到个人待遇方面的优越,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在社会比较及体制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患得患失的心态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二)职业发展的困惑。实际上整个社会对公务员职业都存在社会认知的困局。一方面是进入门槛年年增高,连城管岗位也会引来大批的硕士生应聘,本科毕业生当环卫工也不稀罕;另一方面是职业的平淡,当上公务员并不意味着掌握多大的权力,特别是一些基层公务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晋升难度大。基层公务员做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工作,却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地的最直接操作者,责任不小,任务不轻。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困局很难得到有效破除,因此也很容易形成“天花板干部”的心态,让部分人处于混日子的状态。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我国有70%的职业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而公务员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达到54.88%,是所有行业中比例最高的职业。
(三)理想信念的困扰。作为党和国家的公职人员,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似乎是应有之义,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据有关机构调查,有近45%的人是冲着“职业稳定”而报考公务员的,“个人理想”的只占14%。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公务员常常在上级和群众之间受“夹板气”,在应付任务与为民服务之间向自己“挤牙膏”,在左右为难中淡化了根本职责与理想信念。更有甚者,在市场经济大潮及社会剧烈转型的冲击下,少部分基层公务员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滋涨,思想陷入迷茫,有的甚至走上歧路、不归路。
二、当前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隐患
(一)心理问题渐趋普遍化。1.涵盖面越来越广。据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调查,我国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基层公务员尤为显著,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越来越多,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所有岗位、所有级别。从年龄段来看,据季巧英等研究,30-39岁的压力反应和情绪反应更大;《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从性别区分,据佘双好等研究,男性的心理反应及情绪波动更高。从职务来看,乡科级公务员明显比一般公务员的压力更大,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从工作岗位和性质来分,据李皓等人研究,技术岗位比工勤岗位在强迫、敌对、偏执、焦虑、人际敏感等方面具有更显著的表现,尤其是信访、拆迁、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2.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一般人群常见的自私、嫉妒、多疑、紧张等常见性心理问题外,以及一般公务员时常出现的工作倦怠、人际困难、特权思想等问题外,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更为复杂的环境,面对更多的压力,还更易发心理失衡、成功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不被重视。1.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只在接触调查课题时才思考到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平时多忙于工作,或融于生活,无意亦无暇顾及个人心理。如果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也多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想过走专业途径来解决。2.单位漠视。在基层党政单位,各种纷繁复杂的工作几乎都来不及完全应付,关注事多于关注人,关注外部多于关注内部。对内部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几乎无视,有也是偶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略有提及。3.群众不理解。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公务员群体的一举一动始终处于放大镜之下,社会公众始终盯着政府部门的权利、福利待遇,公务人员一点差池马上会被渲染炒作成各种不是,一些合情合理的诉求表达也要被网民斥称为“矫情”。在缺乏换位思考以及存在“仇富、仇官”思维的背景下,让公众理解公务员的为难处境与心理隐患,显然颇有难度。
(三)不健康心理对行政行为产生负面影响。1.政绩焦虑。由于职级岗位限制,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窄、难度大问题最为突出。由此,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一种“显绩焦虑”心态。虽然这种心态客观反映了一些干部希望尽快得到上级和群众认可,透露出想干事、想出成绩的积极想法,有其正面意义,但其本质还是对个人前途、名利的焦虑。这种心态支配下,容易导致盲目上马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文明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诿以应付、虚与周旋。2.考核焦虑。作为基层干部,上级的考核评价既是“指挥棒”,指引着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也是“成绩单”,考核的数字关乎着干部政绩好坏、仕途起落。因此,为应对考核,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在焦虑心理的支配下,基层干部各显神通,甚至少部分干部不惜掺水造假。但这些数据到底对民生幸福有何作用,却经常被漠视。3.人际关系焦虑。在当前考核机制下,“唯有升迁一条路可走”是基层公务员的现实处境,这个群体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全部是围绕这个核心而转。激烈地竞争使人产生孤独感,竞争过程中还时刻担心会出现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在竞争中甚至有少数人故意制造舆论、捏造事实来影响他人。除了同事之间的人际焦虑,还体现在与上下级、服务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存在对上级领导的刻意逢迎、曲意交结,对下级及服务对象不耐烦、言语暴躁等情况。基层公务员在生活中也常有人际关系困扰,一方面容易将官场里的职业性习惯带入生活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部分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公务员”身份,时有“好面子”而造成人际不良的问题发生。
(四)心理调适机制缺乏。1.意识薄弱。由于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不普及,许多人容易把心理问题妖魔化,将心理障碍与精神病等联系起来。基层公务员由于岗位限制,接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更少,即使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出于自我保护以及担心影响晋升发展,通常会选择性地漠视这些问题,但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2.缺乏专业训练。虽然政府层面开展的社会性心理健康行动很多,但对其自身却没有涉及,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都没有在此方面的专业教育与培训。3.基础条件薄弱。在基层单位,既没有意识,也没有场地、设施、专业人员以及专门经费投入到公务员心理健康维护。虽然中央及省级层面相关的要求、指示早就有了,但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公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还刚开始。
三、促进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心理问题介入体系
随着我国正式废除社保的双轨制,推进公务员职业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与企业管理模式类同,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关注纳入到整个组织管理中,不仅有助于公务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而且会有效提升组织绩效。从维护公务员群体身心健康及政府效能提升角度考虑,积极构建心理问题介入机制十分有必要。
1.组织心理健康调查。(1)入职心理测试。作为素质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入职前心理测试的应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国外非常普遍,如美国500强企业有90%以上都有此项要求,在国内一些大公司也很常见。目前我国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最新的调查研究报告,我国人群中有13%至18%存在心理问题,11%至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公务员选拔过程中适时开展心理素质测试,不仅可以过滤掉那些心理不稳定的人,确保选拔人才的质量,也可以发掘具有某种工作特质的人,为适岗任用作准备。(2)晋升心理摸底。公务员的晋升工作虽然有非常严格的程序,但有关心理方面的测试几乎是完全缺失的。更高层次的岗位无疑要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承担更多的压力与职责,因此有着更高的心理素质要求。引入心理素质评估,可以更准确把握晋职人员的心理素质及个性特征,选择更优秀的人,提拔到更合适的岗位上。(3)定期心理健康监测。从目前来看,对公务员定期的身体健康体检已经基本全覆盖,但心理健康监测方面基本没有。心理健康监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若要全面推开,从技术层面来看基本没有问题,目前主要的两种心理测评方式:心理测评软件或心理测评量表等都比较成熟,但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集中于专业人才匮乏、评估结果难以使用等方面。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纳入常规性体检之中,单独出具测评报告,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及查阅规定。建立起长期的、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评档案,将对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建设、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管理、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等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1)加强舆论引导。一方面要意识先行,让公务员自身认识并接受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可通过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联动、专门政策扶持、配套机制建设等方式,积极营造氛围,为实施公务员心理健康工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氛围。通过梳理、化解“官民”敌对情绪,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让社会群众能够认识到公务员具体行政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能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从而为公务员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党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公务员的日常培训计划之中,利用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及其它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平台,广泛开展压力管理、情绪调适、意志培养、情感训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兼顾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基层公务员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规律和自身的人格特质,正确评估自身能力素质以及职业环境的差异,更大程度地促进自身与所从事工作的和谐,帮助公务员树立积极正确的角色心理,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有意识地将党性教育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培养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建立突发事件的公务员心理干预机制。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通常能意识到的是对当事人的心理援助,却很少关注处理突发事件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心理情绪问题。不少地方都发生过突发事件后公职人员心理压抑、抑郁,甚至自杀等问题,如汶川大地震六个月后,北川县连续发生几起公务员自杀事件,就是创伤后心理应急障碍引起的。因此,公共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也要把相关公务员群体纳入进去,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梳解和调适,以更好地服务于事件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二)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内部调节体系。(1)将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基层公务员心理问题普遍化的新常态下,心理关怀也要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样,成为各基层党委政府的常态化工作内容,把它上升到干部队伍稳定、团队战斗力提升层面,积极加以应对。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仅可让各基层单位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还可以发挥原有高效的政工机制,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工作。(2)营造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氛围。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坚持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加强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使组织成员交流感受、诉说意见、发泄情绪、提出建议。通过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制度性的交心谈话、各层次的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加强组织与个人、以及个体之间的沟通联络,融洽人际关系,培育集体意识,预防和消解个人心理问题。(3)建立内部心理支持系统。要充分用好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及时发现并妥善帮助处理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心理问题。一些较大的基层党政单位,还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及必要性,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助岗位,选聘专业人员从事本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工作。
2.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依靠各党政机关单位自身远远不够,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逐步构建起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1)向专业心理干预机构购买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不断扩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将成为新常态。心理干预机构拥有在教育培训、诊断治疗、康复提升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而且第三方介入的方式也比较容易让个体接受,所以理应成为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选择。(2)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心理志愿服务队伍属于半专业化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能弥补政府及市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不足,在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教育培训及个性化心理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地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志愿组织的重要作用,努力扶持其发展,并积极引导公职人员参与以及为自身群体服务。(3)建立社会情绪宣泄机制。对公务员群体而言,由于自身的特殊身份,往往在各项规定的严格要求下慎于言行,不敢真实地流露情绪。但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不是从根本上处理负面情绪的好办法,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因此,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下,要能够引导理性的社会宣泄,让基层公务员有机会自由地表达思想、意见和诉求,使情感、情绪得以释放,让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来排遣。对此,组织层面、社会层面要能予以理解和宽容对待。
3.自我调适体系。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克服、应对。因此,建立起适合自身特质的自我心理调适机制非常重要。对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而言,笔者认为较为重要的调节心理情绪的有三种方式。(1)修心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进行心理知识、技能方面的自我学习,而且还能有助于基层公务员加强个人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坚强的心理意志。《礼记》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养心视为治理国家的前提,这是值得每一个公务员去思考、学习和实践的。通过修心阅读,有助于基层公务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责任、要求、意义,更恰当地定位自己,从而也少却许多烦恼,促进心理健康。(2)体育锻炼。关于体育锻炼对增强意志品格、完善心理性格方面的作用毋庸赘述,在此需要提及的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化生活方式冲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基层公务员群体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参与度不高,各类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可以通过组建体育组织、培育体育技能、举办经常性体育活动等方式,促进基层公务员重视体育锻炼,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参与其中,从而促进身心健康。(3)构建良好的个人人际网络。公务员要学会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培养合作乐群的性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交流、倾诉,可以充分释放各种压力,有效调节、排解个人不良情绪。在面临心理困境时,来自家庭、朋友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提高其心理应急能力至关重要。
(三)努力完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1)党委政府重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加速推进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项目的前提和关键。在浙江省余杭区开展的公务员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试点工作中,就总结出了“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联动,专业技术支撑”的有效经验。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心公务员心理健康、提高公务员心理素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成立有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有效协调医疗、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相应政策支持。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制定相应措施,为公务员心理服务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在国家层面,要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立法建设,适时修订《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尽早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可靠的法律政策保障。在地方层面,要结合地方及部门实际情况,广泛吸引借鉴各地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如2004年7月,上海徐汇区借鉴企业中广泛应用的EAP员工帮助计划,启动了公务员EAP行动(即下属辅助顾问计划,或称之为精神按摩),就是政策帮扶的很好的尝试。(3)组织环境优化。要顺应当前政府自身深化改革的潮流,在推进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民主、公正、公平的选拔晋升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层公务员提供更加良好的组织环境,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其心理健康。
2.物质保障。(1)有专项经费。不少基层单位都能认识到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相关工作却很难系统深入地开展下去,虽然原因是多样的,但缺乏经费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维护经费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一是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编制预算时要考虑到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专项运行经费;二是将心理诊疗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将心理疾患与其它身体疾病同等对待;三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设专门险种,为公务员心理健康提供更多保障。各地可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社会联动的多渠道专项资金筹措体系。(2)改造、兴建一批专业性基础设施。各单位或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建设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专用谈话室等,购买、订阅心理辅导类的图书、期刊,开通心理咨询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心理调适能力训练室等,完善各类专业性器械设备。
3.专业保障。(1)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是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措施之一。政府要加大在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力度,培育一批以教育、培训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及一批以诊断、治疗为主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在待遇方面执行其他类专业人才的相关政策。鼓励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心理类人才的培育工作。(2)扶持专业机构。面对心理问题日益频发的社会现实,政府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兴办专业性心理咨询与服务机构,将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除确实有需要且具备条件的政府部门外,其他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均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专业机构提供。(3)支持学术研究。心理学科的发展及心理应用技术的进步是维护和改善公务员群体心理健康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课题立项招标、成果奖励、学术活动资助等方式支持心理科学研究,并引导和鼓励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专项研究,为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